不做月光族,理性消費也可以讓你產生幸福感
提到控制消費、增加儲蓄時,常常會有人說「我還是更希望享受當下,滿足當下的需求」。
但是限制消費一定等於減弱幸福感嗎?我覺得其實不會,相反,有計劃的消費反而能提升幸福感。這個幸福感的提升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 提高單位消費的效率
- 高儲蓄帶來心理上的正面暗示
- 財務穩定改善生活的波動
可能有朋友會覺得儲蓄帶來的幸福感提升太間接了,所以今天 不談 儲蓄和投資對於生活的改善,單單從消費的角度考慮。
本文是鼓勵有計劃的、理性的消費,而不是倡導激進的完全不消費。而且事實證明,過於激進地控制消費是很容易導致報復性“反彈”的,所以並不可取。
消費到幸福感的傳導
首先,消費確實可以實打實地產生幸福感,這個是沒什麼爭議的。我也不是想要勸大家不消費,而是希望能夠把從消費到幸福感的傳導過程效率最大化。對於購物和幸福感,最有效的衡量方法就是「單位消費的幸福感產出」。
我的觀點可能和普遍的看法相反,我個人認為,對消費進行有效的規劃和限制,是可以有效提高消費幸福感的:
- 有限的預算會促使我們優先考慮最需要、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想到什麼立刻就買。這會提升單位消費的利用率。
- 因為消費有限,我們會更多地考慮如何發揮已有物品的更多用途,每筆消費產生的幸福感更持久。
- 用更便宜的價格實現了和高價產品一樣的功能,幸福感至少翻倍。而且真正適合自己的好東西,往往其實都不貴。
提高每筆消費的利用率
如果消費沒有計劃,想到什麼東西立刻下單,就會常常需要買什麼重要物品的時候卻沒有錢了。最後真正需要的東西一拖再拖,而買下的東西沒多久就又被束之高閣。
一筆成功的消費是可以持續產生幸福感的。每天使用所購物品時都會有種暗爽的感覺,而且很久也不會膩歪。
而有計劃的消費可以幫我們提高成功消費的機率。因為預算有限,容錯率較低,會倒逼我們消費前仔細做好功課。
優先購買最必需的東西
這個優先不僅體現在購物的先後順序上,還體現在資金的分配上。最理想的情況是,不買沒用的東西, 省下的錢買最好的必需品 。
如何判斷是否必需?我的標準是會每週使用,並且預期使用壽命 5 年以上。
如何判斷「最好」?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且往往不是最貴的。好東西不一定要多花錢,稍微花點時間,多研究一下評測還是比較有必要的。
不論是「必需」還是「最好」,其實都和高消費不搭邊。根據德國的一家專業評測機構 test.de 的報告,證明評測冠軍很少是最貴的產品。(每次必需消費前,我都會花 3~5 歐元買一份評測機構 test.de 的評測,幾乎從來沒讓我失望過。:point_down: 貼一張報告的截圖,相當詳細。這類機構雖然國內還比較少,但是前景還是相當明朗的。)

理性消費的行動清單
可能是因為我和領導都是理工科出身,所以我們總是把理性和收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希望一筆消費能夠獲得最大的幸福感產出。這是我平時使用的一些 Tipps:
- 根據自己的生活目標和 理財目標 明確消費預算。
- 平時注意收集自己的願望清單,想到要買什麼東西,優先放進清單裡,而不是直接下單。
- 消費前根據需要或者想要的優先順序來排序願望清單。
- 事先研究評測,做功課,必要的時候可以買一下專業評測。
- 相互送禮物,如果選得好,幸福感翻倍加成很容易,這也是我最近才學會的新技能:flushed:。(不過送不好,也可能掉溝裡:tired_face:)
專門提一嘴「願望清單」,清單能夠給消費慾望一個沉澱的過程,把真正必需的物品和一時的衝動分開。很多東西幾天之後再看清單,就完全沒有消費的慾望了。另外我還寫過一篇關於願望清單的推文,感興趣的話可以瞭解一下。
我本人就是從消費大手大腳一路過來的,後來按照一定的方法,從記賬、設定預算到設立慾望清單,再到現在實現大約 50~60% 的儲蓄率。整個過程其實完全沒有感覺到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下降。
做投資不能保證立刻賺錢,但是通過理性消費帶來的省錢效應卻是立竿見影的,這也是作為工薪階層最有效的「找錢」方法了。
> 下載少數派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 ,讓你的生活更精彩 :tada:
> 獲取特惠、正版、高品質軟體,盡在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少數派數字商城·正版軟體 :t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