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TMS選型,這六點是首要考慮因素!
隨著前端業務複雜度越來越高,訂單碎片化(也即單個訂單變小、而訂單頻率增加)趨勢越來越明顯,業務模式升級或調整的頻次越來越快,企業不得不在物流管理上創新,於是TMS逐漸從少數企業的錦上添花之選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項“利器”。
但如何選擇TMS,則成為企業物流管理工具的能力與貨物增長和複雜程度是否協同,成為決定物流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筆者就如何選擇TMS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做出如下總結:
一、功能與業務的匹配性
在貨運市場上,普遍存在貨主、三方、專線直到司機、乃至收貨人這樣的縱向鏈條,在這個鏈條上每個參與者都有從不同層面使用TMS不同功能的訴求,但是每一方的訴求又不盡相同,目前市場上有許多專為其中某一環節使用的TMS,比如三方物流常用的專線軟體,對貨主、司機和收貨人就不那麼適用,收貨人顯然無法通過專線軟體便捷的查詢貨物在途資訊、或者註冊收穫差異、評價司機服務等。
所以,首先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的運輸業務,然後基於業務管理的需求確定目標TMS應該具備的基本功能模組,來框定TMS的基本選擇範圍。這個功能並不是越多越好,比如說對於大部分以零擔運輸為主貨主企業來說,通常是基於合同管理運輸時效、結算費用,至於承運商如何提高裝載效率、重拋結合等,並不是貨主關心的、甚至不是貨主能夠控制的,那麼這時候“裝載優化”這一功能模組就不一定成為貨主選擇TMS的判斷因素。所以,在功能模組的選擇上應該是越匹配越好。
二、解決方案的完善性
在通過功能匹配框定了一定領域的TMS供應商之後,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就是功能的解決方案的完善性。通常來說,對與貨主企業來說,運輸管理的核心流程基本涵蓋了:物流招採、合同執行、運單管理、排程、執行、追蹤、結算、審計、資料分析這些核心領域。但每個環節又充斥了大量的細節,企業與企業間的操作、流程不盡相同,目前也有不少TMS都能夠覆蓋到這些領域。這時候就要考驗在每個模組上功能與實際業務的貼合度、相容性和拓展性,這也是影響TMS專案成敗最關鍵的一點。
幾個月前,筆者曾有幸試用國內某號稱對貨主客戶免費的“新生”TMS,在登入介面的一剎那,看到和國內相對成熟的TMS相差無幾的登入頁,筆者的內心是感動滿滿的,以為中國TMS領域又將增添一抹亮色。然而,隨後半小時的每一分鐘,筆者的心情都在經歷連續斷崖式下挫!!所謂敗絮其內不過如此:支援運費計算,但不支援運單整合計價;支援階梯計費,但不支援快遞首重續重的計費;支援訂單分配給下游,但不支援訂單拆段(提貨/幹線/送貨)…如此種種,筆者也只能在此提示有TMS需求的讀者朋友:選擇TMS,務必要讓供應商能把方案做到細節,如果一家供應商能夠基於調研的真實業務場景做方案,說明第一這家供應商對自己系統的完善性有自信;第二願意對客戶負責;第三方案能夠落地。
另外分享一個快速判斷的捷徑:經過實踐驗證的、尤其是同行業類似業務場景的實踐驗證的,往往是適用的、可以落地的。目前來看,在物流領域,速達匯TMS應該是功能完善性最好的、也是耕耘時間最久、業內客戶數最多的。
三、技術和效能
技術可以主要看操作易用性、部署難度和複雜性、資料安全性。基本來說,如果一個TMS同時支援APP、網頁端、API,那麼我們認為他的操作易用性是較高的。對於部署和安全性來說,目前主流的看法是SaaS以其不需本地部署、即插即用、系統和資料由專業團隊專業維護支援,所以必然會成為TMS主流。
在2018年Gartner運輸管理系統魔力象限的報告中,也做了清晰的闡釋:
Cloud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delivery mechanism for TMS solutions. Almost all growth in the TMS space comes from cloud TMS offerings. Gartner notices far less new investment in on-premises applications. The number of TMS end-user companies that has started transitioning their TMS solutions from on-premises to the cloud also continues to grow, either through switching vendors or switching platforms within the same vendor.
“雲服務已成為運輸管理系統方案的主要機制。幾乎所有TMS領域的增長都來自雲TMS。Gartner注意到,對於企業傳統私有部署應用的新投資正大幅降低。TMS終端使用者企業已開始從傳統私有部署方案轉向雲服務方案,他們或是選擇更換供應商,或是仍使用同一供應商但選擇切換至雲平臺。”
效能這一點不容易從操作層面看到,但在真實業務中又非常重要,畢竟誰也不想雙11的爆發單量卡在TMS遲遲無法下發快遞、帶來一系列運作問題。繼續採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如果一家TMS已經順利處理過起碼單日百萬級的訂單,那麼從結果上驗證了系統具備一定的高併發性和穩定性,我們基本可以放心的把業務交給他。反之,則要三思而後行。
四、使用者介面的友好性
一個好的介面可以讓使用者專心的處理好自己的工作,而無需頻繁的開啟多個軟體或視窗。直觀而簡潔的設計,使系統很學習成本變得更低,員工更容易上手使用。另外,模組中的標準、優先順序、儀表盤、分析、商業智慧、多語言,都是一個成熟TMS系統所應具備的功能。
五、客戶支援能力
這點包括了實施服務,培訓和維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售後”,TMS和一般的財務軟體、倉儲軟體不同,後者的使用者數量往往很少且固定,加之辦公場所也固定,通過on site的培訓、要求、監督,其實是很難”失敗“的。但運輸業務,是企業中唯一發生場所不固定(可能發生在全國每個地方、甚至海外)、參與人員不固定(往往層層轉包),所以非常難於管理、但又非常重要的(因為直接面對客戶、直接影響客戶體驗,也因為運輸支出往往不小)。
推行TMS的過程,註定是一個難度更高、時間更久、方法論更重要的過程。這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麼SaaS供應商更關注“客戶成功”了,因為SaaS是訂閱式,客戶覺得有價值才會持續續約、才會產生長期利潤,而傳統軟體的“一錘子買賣”模式也決定了在初始收取較高費用後,不會過多的關注客戶是否真的上線成功、是否收穫價值。
六、市場的領導力
市場領導力包含了市場的佔有率和產品的前瞻性。不過這裡講佔有率倒不是為了跟風,而是基於運輸市場交叉重合、多層分配的特性決定的,也就是對一個貨主企業來說,往往他的1個到幾個承運商不僅承運自己的貨物,也承運其他客戶的業務,然後他們再向下的下游分包商、再下游分包商、直至司機都是如此,都承運了超過自己1家的貨物。
選擇一家市場佔有率領先的產品,意味著很大可能性下游、下下游的一些承運商、司機已經在使用這個產品、或者未來其他業務上很可能也會用到該產品,那麼就大大降低了推廣難度又提升了使用效果。
目前,速達匯TMS已經取得國家專利,提供了一站式貨源釋出與物流專線結合,貨物跟蹤等的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筆者認為是有加分項的。
那為什麼要考慮“前瞻性”呢?其實是為了企業長期更好的投資收益比。大家可以明顯的看到,經營環境的變化正在越來越快,從傳統的實體商業,到電子商務,再到新零售全渠道,變革在越來越快,對應的企業的運輸管理必須要走在前列。我們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謂“糧草”其實就是供應鏈、就是物流能力,這個是要走在企業戰略的最前沿的,而不應該是等到業務變更了,業務向物流部門提需求、物流部門再向IT部門、向供應商提需求,這種情況下企業的響應就會落後於市場、落後於競爭對手,而物流部門難辭其咎,我想這是各位都不想看到的。那麼找到並且選擇一家對市場、對行業有深入洞見,並且快速更迭產品、始終走在市場前沿的TMS供應商,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實現供應鏈部門對於企業的生死攸關的戰略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