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 Year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職業生涯經過了4年多之後,我裸辭了。
原本以為區塊鏈行業是一個資訊密度和流速都非常高的行業,雖沒有“幣圈一天人間一年”的誇張,但如果資訊密度和流速也有beta的話,大約可以約等於2014/15年的早期投資行業和2倍左右的2018年的早期投資行業。為了這個beta,我不再做FA,而是進了區塊鏈行業,天天看白皮書和技術文件,但兩個月之後發現區塊鏈公司的基本面和它的幣價表現的相關性並不高,通過基本面去預測和單純的賭的結果不會有太多的差距;至此,區塊鏈行業告別了草莽和不理性繁榮,但也出現了更多的妄想和空白,braindrain和噪音變得越來越多,而敢於挑戰status quo的初心和創新變得越來越薄弱。所以決定離開投資邏輯尚未建立就搖搖欲墜的機構投資行業,畢竟廣撒網式的投資時代即將終結,sniper式的投資尚有希望(VC從2014開始到2018的這個轉型大概用了4-5年,again,區塊鏈的速度又是2-3倍)。
辭職後的思考和探索過程,對我來說算是一個take a gap,但具體是gap a quarter/year當時真的也沒有多想(現在可能也無法推算),既然已經過了5個月,也是需要做一個階段性總結的時候了。
1.profession
這段經歷其實可以fit in幾個模組,有投資,也有創業。
或許是因為有了XX公司到目前為止賬面回報x30的經驗,選擇自己在區塊鏈領域做一些投資。揹負了一些朋友的信任,有了責任但也獲得了自由;可以終於從“疲於奔命”、“必須聊一些沒有結果的天”和“沒營養的應酬”以及“為了達成內部共識而聊”中解放出來,從長期來看略顯淺薄的數量KPI中解放出來。去與有思想的創始人聊天,去參與高質量的活動,去結交有意思的人,可以適當不用考慮國界。
從一級開始接觸二級;參與step by step的孵化,也試過follow the gut feeling的投資。目前來看,wrong decisions were avoided and also made, good ones are becoming and sprouting. 非常感激能夠遇到一些專案,無論市場牛熊/行業興衰,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標。
除了區塊鏈方面,今年有許多朋友也開始在各領域摸索創業,也會盡己所能提供一些創業和融資上的幫助:直接導致一個朋友的STEAM中心經歷了從idea brainstorming到現在招生招到需要用軟體來管理 :-);也與另一個朋友一起cofound了一個專注於海外推廣和諮詢業務的公司。
也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希望每3年都能孵化一些專案,每5年都能在early stage投到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企業並陪伴成長。
2.knowledge
坦率說,因為宅,所以可以聊的天並沒有那麼多,閱讀有識之士的書面積累去積累knowledge的方式反而變得更有效率。
在早期投資的幾年時間裡,每年估計都能遇到幾百個創始人,參與幾百次會議,但學習曲線卻逐漸平緩。一方面是因為陷入公司管理事務/FA的工作性質使然而無法更加關注某一個特定領域和行業,一方面是覺得知識的容器的邊界已經有限,不斷注入的知識Information/facts/others' opinions,而無法形成自己對於格局的洞察和掌控。於是選擇了學習。現在看來,這個自我賦予的通識體系,極大地充實了我的gap time。作為一個高中理科大學商科並且本科和研究生的學校都不是綜合性大學的人,我的知識體系中的盲點的佈局很奇特,文史哲基本沒碰過,數理化止步於大學,生物和商科的密度又有點高(因此居然會主觀忽略一些基本且重要的內容),所以要connecting the missing dots,感覺工作量還是非常得大:
1)用混沌創新院的課程(2018年的課程裡有非常多的基礎學科)作為主幹進行打底,每個月都有一個特定的課程,比如哲學、物理、心理、美學、生物、複雜系統,剛好可以作為一個主題進行深度和延展閱讀。療效是,逛博物館和美術館變得更有意義了,看到最新的科學各領域研究成果可以迅速get,覺得萬事萬物更加connected,知道這個世界在極小和極大的尺度上有規律的作用也有不可知的神祕和淡然……
2)用得到的“每天聽本書”來“看書”,不用受困於“買書如山倒看完如抽絲”,某種程度上治好了一部分的囤書病。再加上得到的挑書品味隨著它的課程的深化,已經從“商科暢銷書”變得更全面和更學術,甚至有些書橫向能看到作者隔著時空的爭辯(比如研究絲綢之路的3本書),縱向能看到歷史事件和制度的興起與衰亡(比如門閥政治/皇權士權的N本書)。除了自己的挑書品味也變得越來越好,在聽了大概幾百本書並對其中的2/3做了筆記和拼貼(並因此入了手帳和膠帶的坑)成了這幾個月最“有形”和“有型”的輸出。
3.travel
除了國慶節的family trip,其實沒有正兒八經規劃過旅行,也許是出於內心的愧疚?
不過因為從事區塊鏈,還是能夠藉助工作到處奔走,比如本年度已經出行+確認的=韓國x3,日本x2,新加坡x2,美國x2,……well,在區塊鏈圈跑會的熱潮中屬於非常宅且單調的了。
真正的旅行不多,其中有敦煌。千年之前它是除了長安之外最大的都市,出國的必經之路;千年以後就是沙掩埋了99%還剩下洞窟、壁畫、塑像、敦煌學以及分散式地散落在10+國家的許許多多珍品善本。千年這個尺度第一次非常直觀地展現在眼前時,突然明白,瞬間和永恆其實是等價的。
但在國外發呆和旅行其實都是寶貴的體驗,正是在美西的2-week trip中由於見人和思考各佔一半,且有stanford校園的催化,導致這篇文章的產生(現在正在一棵樹下碼字等著去參加一個AI seminar……),讓我開始回顧這一段沒有規劃就開始了的gap,本答案只描述了“體驗”,等我seminar上好,再好好總結和規劃:-),雖然根據揚諾夫斯基,永遠都沒有對一件事的更好的總結和更深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