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東金融到京東數科: 一次可能華麗但不夠優雅的轉身
9月17日晚19點06分,剛剛從京東金融更名的京東數科發了更名後的第一條微博:“今天是特別的一天,認同的請舉手”,並與京東手機通訊的微博來了一段“兄弟你哪位?”“還是你兄弟”的問答互動。
對於京東金融來說,也許9月17日確實是特別的一天,但僅僅通過微博、今日頭條、抖音改名顯然是不可能說服坊間舉手認同的。而如果改名之後的京東數科還是原來那個兄弟的話,這個兄弟必須真正拿出讓人刮目相看的實力,才能讓這一天變得真的特別。顯然,京東金融向數字科技定位的轉身仍在進行中:從9月30日到10月26日是其徵集廣告語和新版LOGO的時間,10月18日又上線了五週年新版APP,而官網目前仍然是京東金融,而非京東數科……但以上種種,更多是京東金融表象上的變化,真正完成從金融企業到科技企業的轉身,還需要業務線上的深度耕耘。也許能帶來一個千億美元估值科技公司的轉身堪稱華麗,但對京東來說這一過程已經註定談不上優雅。
一、從大到偉大才叫華麗
(一)大公司的樣子
京東金融顯然已經是一家大公司。根據上海清算所釋出的《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資產支援票據(債券通)優先B級》顯示,京東世紀貿易在2015年至2017年總資產分別為685.31億元,1081.7億元與1571.12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0.14億元,28.22億元與70.28億元。其中,京東金融在2018年第一季度則實現盈利,淨利潤為2140萬元。
表1表示了京東金融的主營業務收入及其構成情況,可以看出在2017年第四季度,其主營業務收入已經來到了332.78億元,顯然是一家標準的“大公司”的體量。而2018年7月,京東金融宣佈B輪融資130億元,其市場估值約1330億人民幣,也已經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獨角獸公司了。
表1:京東金融的主營業務收入及其構成

京東金融業務高度依賴京東電商體系。資料顯示,京東金融的收入組成中,消費金融的收入佔比持續上升,到2017年第四季度,已經佔到了總收入的55%。供應鏈金融是京東金融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儘管沒有確切的收入佔比資料,但考慮供應鏈貸款餘額226億,約為消費金融貸款餘額485億的一般,可以大致估計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而無論是消費金融還是供應鏈金融,其主要業務產品京東白條和京保貝都緊密依賴於京東電商體系。對於京東金融的另一大業務板塊網路支付業務來說,支付業務收入在2017年有85%來自於京東體系內的交易,而這一數字在2016年Q1時為73%,支付業務對京東體系的依賴度不僅很高,而且還有所上升。
偉大的公司應該有更高的追求。 京東金融儘管稱得上是一家大公司,但其主營業務收入都離不開京東電商體系,顯然離偉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經過幾年的摸索發展,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以商業流量資料為基礎僅靠通道優勢就可以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當然,不可否認正是這種傻白甜式的賺錢方式讓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騰訊等將觸角伸向了金融領域。而另一方面,偉大公司顯然也不會沉醉於這種躺著賺錢的日子裡不思進取,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科技技術迅猛發展,正是被這些有遠大志向的企業推動著進入金融領域,完美打通新科技與新金融共同擁有的數字基因。
(二)偉大的公司什麼樣?京東的B2B2C戰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京東金融首先提出“讓金融的迴歸金融,讓科技的迴歸科技”的B2B2C戰略:第一個B是服務於第二個B的京東金融,第二個B則是服務中小微金融消費者的金融機構,未來也可能是非金融企業、政府機構,而中小微金融消費者就是那個C,由此, 京東金融是“通過B2B2C的方式為金融機構提供企業級服務”。
儘管有質疑和嘲諷,但京東確有成為偉大公司的潛質。顯然,京東金融將金融機構提供企業服務作為其業務原點,是其從ToC到ToB的重要轉變,也許更是其成為偉大公司的開端。相對C端業務來講,企業服務市場是真正的藍海市場。猶記當年馬雲的一聲“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引來了無數叫好,為的就是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顛覆性改變的期望;當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擁抱數字科技的時候,又引來一片叫好,為的仍然是新金融的誕生;而當那些金融科技公司已然成為新金融,並再次向科技公司轉型立志為傳統金融提供技術服務的時候,媒體好像少了一些叫好聲,而是夾雜了質疑和嘲諷。而也許正是這種質疑和嘲諷,讓準備埋頭紮根於這一金融企業服務市場的京東金融有了成為偉大公司的潛質。
京東金融具備為B端客戶提供科技服務的能力。傳統金融擁抱數字科技,始終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方面當前市場環境下其獲客和活客成本仍然較高,現有業務運營確實需要科技助力,另一方面則是其始終缺乏科技基因,難以有效掌握數字科技的金融應用。對京東金融來說,前期面向C端消費者服務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儲備既可以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運營提供幫助,又能夠幫助其提升技術的金融應用能力—— 必須要承認,金融機構對技術的需求事實上是可以被京東金融這樣的金融科技企業創造出來的,而且,未來的市場機會也許還存在於對非金融企業和政府機關的科技服務中。偉大的公司絕不是一味把客戶當上帝的公司,創造新客戶和新的客戶需求並滿足它的公司才是真正偉大的公司。 顯然,能夠為傳統金融機構創造需求並提供這類服務的企業並不多,也許螞蟻金服算一個,而京東金融顯然也是有力的競爭者。
二、幾度猶豫蹩腳轉身——略失優雅
(一)略顯矛盾的前後表態
京東金融向京東數科的轉身顯然不是那麼的優雅。
京東金融對更名的最新表態。對更名一事,京東金融給出的最新表態是CEO陳生強在在10月18日京東金融公司內部舉行的成立五週年活動上的發言:“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字科技,絕不是放棄金融業務,而是公司業務範圍早已超出金融行業本身,所以需要一個新定位和品牌來詮釋公司變化。”陳生強同時表示:“ 未來,金融仍然會是公司至關重要的核心業務,成為新業務重要的資源和資金支撐。 同時,新業務將擔負進化公司核心能力、提升公司整體價值、為金融業務提供場景、使用者和資料基礎的重任。”
但陳生強不久前才說過京東不做金融。在4月份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陳生強接受採訪時則表示, 未來京東金融將“不做金融”。 京東金融將把全部的金融資產轉讓給銀行等金融機構,而京東金融扮演的角色是為金融機構服務,即全部業務轉為ToB,做科技型產品服務。
劉強東未實現的金融夢。再往前追溯的話,2017年2月京東金融的開年大會上,劉強東表示,在未來,京東金融不僅僅會有這些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些”顯然是指螞蟻金服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很快,我們將會進入證券、徵信,包括銀行,總有一天我們會申請自己的銀行,或者控股一個銀行,這樣我們才能夠為我們的使用者提供全金融的服務。 但是很可惜,這個“很快”顯然沒能快過這一次的更名。
(二)身在其中轉身艱難京東金融參與推動形成了今天的監管格局。事實上,對金融牌照的覬覦,從來不是京東需要掩飾的 ,只是當前強監管格局下,京東確實應該回到“覬覦”二字的真實含義裡去尋找答案:有些牌照也許確確實實是監管方認為其不應該得到的。 但同樣值得提出的是, 推動形成當前的金融科技環境,京東金融本身顯然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其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一系列花式操作在長時間引領了市場風騷,比如其供應鏈金融領域的京保貝、消費金融領域的京東白條、以及京東眾籌等都是京東在行業率先推出,而眾籌已經佔了行業超過5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不可否認的是, 過去數年間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種種創新行為在推動傳統金融變革的同時,也帶來這些推動者本身不會關注的系統性風險,而這恰恰引起了監管部門的警覺與擔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形成了今天的監管格局。
另一方面,今天的金融科技市場格局也是京東金融們共同推動形成的。從利用電商、社交、搜尋和其他網路服務帶來的流量通過金融途徑獲利,到基本金融活動向支付、貸款、銀行、徵信、保險、眾籌、P2P等領域的拓展,到某些業務模式的萎縮、折翼和監管約束,再到金融服務向科技服務的迴歸, 這一路走來很難說是參與機構的非理性行為,而所有參與者的理性決策形成了今天的市場格局。
在自己參與推動形成的市場格局與監管格局中,既要繼續保持理性的決策判斷,也必須看到這種集體理性決策導致的行業走向,而在守望著眼前巨大業務利益的同時,也許還堅守著成為偉大企業的內心。 多重決策思維和環境約束導致了其轉向的猶豫與搖擺,使得這場轉身註定不夠優雅。
三、無關華麗與優雅,轉身是必然對於京東金融的更名,坊間猜測無數。有人認為是京東金融的主動求變,尋求更為寬闊的商業道路,也有分析認為,這是監管約束下的無奈之舉,劉強東終究金融夢碎。
數字技術與金融有著共同的基因。如果梳理這些年以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金融的聯姻與嬗變,會發現兩者其實存在完全一致的內在基因,那就是數字。 數字技術的核心是對資訊背後的數字進行處理,而金融的本質也無非是一系列以資料表示的財富運轉。
儘管這種認識現在看來淺顯易懂,但這並非是從兩者的初次結合就被認識和理解的,而是在前述金融科技活動的不斷演變中形成的。任何行業都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何況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和瞬息萬變極度敏感的金融活動,而更加難以迴避的,這一切發生在中國這個充滿魔力乃至魔幻色彩的新興市場。
沒有人可以從一開始就可以完全預判金融科技市場未來的變化,京東金融亦如是。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最初的網際網路金融出發,京東金融作為重要的參與者,確實一路推動著整個市場走到了數字金融、普惠金融和更廣闊的金融科技領域,最終走到了這個需要轉身的關口。 金融科技領域以至未來京東可以探索的科技服務領域,不僅僅是一片商業藍海市場,更是一條比金融市場更誘人的高價值市場。
因此C端業務儘管現在仍然能夠為京東金融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收入,並一度被認為是這類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內在基因,但正如這場轉身所展示的,京東金融都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哪來一成不變的基因呢?
四、小結 也許京東更名本就不是值得坊間討論的話題。從京東金融到京東數科,是金融科技從一個金融創新和科技應用的領域成長為一個特定行業之後,理性從業者自然而然的選擇,而這種選擇也無關華麗與優雅。因為只有轉身之後的身份切換,才是這個行業應有態度,也只有新業務模式的不斷探索,才不斷成就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