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優選將步嘿店後塵? 快遞企業插足零售咋這麼難
2012年,順豐在北京首次推出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據稱,順豐董事長王衛曾在內部說過,順豐優選是個“不能失敗的專案”。但就近期的狀況看,這個“不能失敗的專案”正在風雨飄搖中——前段時間,順豐優選被指在全國範圍內大幅關閉門店,上海的門店已經全部關閉。
回到快遞業務,從今年一季度業績情況看,順豐營收增速、業務量等方面均遭受“三通一達”嚴重衝擊。遭遇內外夾擊的順豐仍在急尋其他業務模式緩解危機。
新快報記者 許軒語
試水多年
從“順豐E商圈”到“順豐優選”
早在2010年,順豐就在零售界傾注心血,推出首個屬於自己的電商平臺“順豐E商圈”,同時上線支付平臺“順豐寶”。
當時順豐的嘗試算不上晚,2010年的自主銷售類B2C購物網站中,京東商城以32.5%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卓越亞馬遜和噹噹網則分別以9.2%和8.9%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三位。前三強自主銷售類電商平臺佔據50.6%的市場份額,仍剩餘不小的市場空間。
按照順豐的算盤,此時入局也許能打下一片新市場。但兩年後,順豐就捨棄了“順豐E商圈”,果斷轉戰細分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與現在的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零售店模式相比,當時的順豐優選還屬於新生階段,暫未往線下渠道拓展。
順豐系最早的線下門店模式是由2014年的“嘿客”開啟。“嘿客”的定位為社群生活服務平臺,即在距離社群使用者最近的地方開店,提供社群使用者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類生活產品。不過好景不長,原本計劃開店3萬家的嘿客在2015年遭遇閉店潮。此後,嘿客門店更名為“順豐家”。順豐家與嘿客的服務內容稍有差異,前者添加了生鮮產品,並配備免費便民等多類服務。
第一次調整後,順豐零售業務依舊沒有起色。2016年9月,順豐商業板塊迎來再一次調整,這次,線下門店順豐家被更名為“順豐優選”。至此,順豐優選承擔起線上線下雙重渠道的發展重擔。
門店走訪
在售商品走進口高階路線
新快報記者在“大眾點評”上搜索發現,目前廣州地區的順豐優選店鋪顯示有近百家,大多數都集中在偏離繁華地帶。記者分別走訪了位於越秀區和白雲區的兩家順豐優選線下門店,發現門店的經營面積在15平方米至20平方米之間,且都在居民區附近設點。
越秀區某順豐優選門店內售賣的產品種類以生鮮凍品、酒水飲料、休閒食品、海淘產品等為主,在售商品比一般便利店高階豐富,價格也比普通的便利店高。店裡有消費者告訴新快報記者,順豐優選的產品種類比較齊全,產品質量也較有保障,偶爾會來這裡購買牛排、魚丸等凍品,“開在家樓下是很便利,但總體說,產品價格偏高,比起日常消費更適合送禮。”
新快報記者就“廣州地區的順豐優選銷售情況及今後是否將繼續加大開店力度”問題向順豐優選方面進行採訪,優選方面迴應稱不便透露相關資訊。此前,順豐優選方面曾模糊地向外界透露,華南門店已有較大比例門店實現盈利。
據順豐上市前的招股書資訊顯示,2013年至2015年其“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分別虧損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累計虧損16.06億元。就虧損原因,順豐在借殼鼎泰新材上市的財報資料中指出,“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
越挫越勇
爭奪“最後一公里”站點
除了順豐,圓通、韻達等多家企業也入局零售行業,如圓通速遞推出“媽媽菁選”,意在搶佔社群居民消費市場。不過與順豐的單槍匹馬不同,媽媽菁選和阿里控股的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展開合作,增強生存空間。韻達快遞2015年也進軍跨境電商市場,上線“優遞愛”;申通快遞開業“攀果鮮”,加碼競爭日益激烈的生鮮電商市場。百世在競爭對手陸續入局零售業務後,也推出了“百世鄰里”平臺。
但迄今為止並未有哪一家能在零售業務上取得成功。在大眾點評上搜索“媽媽菁選”發現,目前僅能搜尋到一家於2017年開業的上海“媽媽菁選”生鮮便利店。
現實中,主打夫妻店形式的社群微小型便利店似乎更容易在“快遞+便利店”生態下存活。2018年百世財報就顯示,由百世優貨、金融和國際事業部組成的其他業務營業收入同比攀升524%,達到12.4億元。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快遞企業跨界零售業將把原來與電商平臺、零售企業的合作關係變為競爭格局;而在市場開拓中,會增加不必要的發展阻力,還將影響既有業務發展,“加之進軍自身並不專業的零售領域,短時期規模和質量不能很好保證,貨源和價格優勢也不明顯,經營發展必然不可持續。”
也有零售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的快遞企業擅長的是物流配送能力,缺乏零售的供應鏈和倉儲管理能力。
不過,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要求快遞企業僅僅聚焦主業已不實際,它們希望依靠整體物流優勢,通過多元擴張,打造平臺級商業服務網路。申通快遞副總裁熊大海說過,開實體店是企業可以把自己的品牌與社群需求深度結合的方式。換句話說,快遞企業零售店的佈局實際是為爭奪“最後一公里“站點,為社群資源謀劃。
六大快遞企業2019年一季度業績情況
證券名稱 營收 同比增長 淨利潤 同比增長
(億元) (%) (億元) (%)
順豐控股 240.2 16.68 12.63 27.94
圓通速遞 64.44 20.65 3.65 15.66
申通快遞 45.07 55.1 4.05 7.22
韻達股份 66.85 151.6 5.67 40.38
中通快遞(美股) 45.74 29 6.82 22.3
百世集團(美股) 68.746 37.4 淨虧損2.1 降低33.9
資料出自同花順
延伸
遭“三通一達”圍剿 順豐在電商增量市場難佔優
換個角度,聚焦快遞企業的主營業務業績表現,或可窺見為何順豐會急尋其他業務模式緩解危機。
從營收規模看,順豐仍為六大民營快遞企業首位。今年一季度報顯示,順豐控股以240.2億元的營業收入傲視其他快遞企業。但從營收增速看,韻達為今年一季度的最大贏家。財報顯示,一季度韻達快遞營收為66.85億元,同比增長151.6%。其次為申通快遞,營收增速為55.1%。在六大快遞企業中,營收規模龐大的順豐一季度營收增速僅錄得16.68%。
業務量方面,頭部六大民營快遞企業的一季度業務量共計93.6億件,佔一季度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的77%。具體看,中通以22.7億件的數目佔據首位;順豐以9.8億件的業務量列六大中的倒數第一。業務量增速方面,中通、申通等5家快遞企業平均業務量增速為42.78%,順豐業務量增速僅為7.3%。
根據業務量估算快遞企業市場份額,其中,今年一季度順豐市場份額僅為8%,中通市場份額最高,達到了18.7%。
“目前電商增量市場的重心在三線以下城市,特別是鄉村地帶快遞量持續擴增。時效性高、價格高的順豐在此增量市場並不佔優勢,而三通一達的優勢則更為明顯。”解筱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