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不是自我封閉
不搞封閉,積極向外尋找創新點、增長點,這是當下“開放式創新”的要義。
從5月21日到昨天,任正非在華為總部接受訪問的二萬字實錄持續刷屏。
“自主創新最主要目的是想做孤家寡人,我們想朋友遍天下。”在被問及方舟子關於“備胎不好用”的相關質疑時,任正非如是答道。
雖然任正非把問題聚焦於華為本身,但很多情況顯然既適用華為,也適用其他企業。
隨著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推進,開放式創新正在取代封閉式創新,成為在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的新正規化。
開放式創新的核心思想就在於,企業能夠像使用內部創意、知識和技術等創新資源一樣使用外部的創新資源,同時也能夠像使用內部途徑一樣使用外部途徑,將創新結果推向市場。
也就是說,開放式創新包含著發明與商業化的整個過程,是一種開放式的價值創新而非單純的技術創新。
與之相對的是封閉性創新,即熊彼特所提出的“創新由大企業內部的經濟力量所形成”,而這已經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了,對於像華為如此體量的大企業而言,封閉式創新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企業進行全球競爭的需要了。
企業如是,國家亦然。全球化興起的初期,後發國家往往從價值鏈中間環節,即低附加值環節融入全球價值鏈,參與國際分工。但是不少國家卻逐漸陷入了“低端鎖定”的困境,而要擺脫這種困境,關鍵就在於創新。
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閉門造車。自主創新不是拿別人的產品去模仿,直到造出一模一樣的來。
因此,自主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則是在一個系統中掌握最核心的一部分,再通過開放的交換,來互相激發創新思維,共同打造更先進的技術和裝置。
這種開放式的自主創新,既仰賴於技術和產品的流轉,根本上也在於人才的自由發展。
美國之所以在二戰後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創新強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能夠為各類人才提供一片自由發展的肥沃土壤。近來美國卻頻繁生事,一方面大肆逆全球化大勢而動,另一方面華人科學家受不公正待遇也屢見報端,這無疑是自絕人才進入美國的坦途。
面對美國的人才、技術封閉政策,我們所要做的絕不是以封閉對抗封閉,反而要加大技術、人才的開放程度,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我國。
對於企業而言,開放式創新的起點在於企業邊界內外創新資源的流動與互換,終點是創新企業獲得超額利潤與競爭優勢。
而對於國家而言,起點亦在於國家邊界內外創新資源的流動與互換,而終點則是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全球化的大勢不可逆轉,而要在全球競爭中不落下風,企業和國家都要進行開放式創新,著眼於全球進行創新資源配置,尤其是吸引、培養創新人才。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知名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