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娛樂、上下游生態:騰訊音樂的進擊與進化
騰訊音樂用15年時間,從一個小小的聽音樂的入口,發展成一個娛樂生態,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並開啟了走向世界的十年。
或許大家還記得,15年前線上音樂剛剛開始的時候引發的各種模式爭論,以及音樂人、唱片公司的強烈反彈。而今天,騰訊音樂(股票程式碼TME)用數字證明這個商業邏輯可以走通的,不僅沒有“掠奪”走音樂人、唱片公司應得的收入,還幫他們一起建立了更多的商業模式。
在今年批量IPO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騰訊音樂還是少數不虧損的企業之一。財報顯示,2017年,騰訊音樂營收109.81億元,同比增長151%;實現淨利潤13.2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5倍。2018年前三季度,營收135.88億元,實現淨利潤27.09億元。
與近年來一些娛樂相關領域,以及今年國內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流血上市”相比,騰訊音樂的資料相當亮眼。
這一次騰訊音樂站在紐交所,以超200億美元的市值正在逼近美國的Spotify,後者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這樣的一個“位勢”,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國際投資人以及全球使用者都看到並瞭解到騰訊音樂,這也為騰訊音樂下一步國際化打開了想象空間。
社交:騰訊音樂的先天基因優勢,跳出音樂做音樂
騰訊音樂有一項先天優勢,就是騰訊的社交基因。
從一個最小的音樂播放器做起,多年積攢了超過2000萬首的正版曲庫。今天騰訊音樂的業態已經非常豐滿,並且把社交與音樂結合得如火純青。根據騰訊音樂招股書的資料顯示,騰訊音樂線上音樂服務主要包括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平臺的付費訂閱和數字音樂銷售; 而社交娛樂服務則主要包括全民K歌和酷我直播、酷狗直播的虛擬禮物銷售和增值會員等。截止2018年的9月30日,TME線上音樂服務月活躍使用者6.55億,營收佔比29.6%,社交娛樂服務月活躍使用者2.25億,但營收佔比達到了70.4%。
“社交娛樂服務”的最主要營收來自全民K歌,該產品使用者呈現低齡化趨勢,近70%的使用者集中在13歲至22歲之間;且黏性極強,每月單使用者平均消費金額高達118元。相比之下,線上音樂的單月消費金額僅為8元左右。
這也給行業一個啟示,線上音樂本身並不是一個像遊戲這樣的高度沉迷的業務,使用者聽音樂往往是扮演者生活方式的“背景音”,如果沒有足夠的分享能力、不去為音樂加點社交娛樂的“料”,要持續獲得甚至保持營收的向好,幾乎沒有可能。
再通俗一些講,現階的段中國音樂市場,單一的“聽”音樂模式,就容易陷入Spotify、Pandora式的困境,難以跳出不盈利的泥沼。在中國,由於行業歷史遺留問題,使用者為音樂付費的習慣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即使騰訊音樂是國內成功探索音樂付費的平臺,但線上音樂使用者付費率也只有3.8%,相比Spotify 46%的付費率有所差距。因此,騰訊音樂通過“音樂+社交”的新玩法去打破了那個魔咒:以音樂作為基礎支撐,探路社交化娛樂,這條路其實也正符合騰訊音樂的平臺特點——不是獨立的第三方音樂平臺,而是騰訊社交生態下的一個子集,這讓騰訊音樂能獲得格外的社交資源加持。
顯然,騰訊音樂找到了打破線上音樂不賺錢魔咒的密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僅僅是看到了其社交娛樂的營收,而忽略了其在線上音樂這一基礎業務上的成績。騰訊音樂的線上K歌、音樂直播等服務,均以音樂為核心,如果沒有線上音樂本身這個“1”,後面所有的“0”也只能是“0”。
上下游做增量 後天努力打造產業生態
除了先天優勢,騰訊音樂 15年間一直在通過後天努力,探索線上音樂的生存方式。
所有人應該都還記得,十幾年前線上音樂模式誕生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甚至在幾年前多數人還是持懷疑態度。騰訊音樂的15年時間,並不好過,一直是在無人區探索。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迎來高速發展,以及合併之後形成集團化發展之後,騰訊音樂向上下游的佈局開始提速。
上游最重要的佈局就是內容,這也是騰訊音樂多年積累的優勢,通過與超過200家唱片公司進行合作,曲庫數量達2000萬首。這裡的一個背景是,在國家版權局的調和下,中國線上音樂三強達成轉授權協議,版權開放程度達到99%,而剩下的1%獨有資源,是平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騰訊音樂與三大唱片公司的合作,還擁有更深遠的意圖。在2018年初,騰訊音樂就與索尼音樂合作建立電音廠牌Liquid State,探路從新音樂的源頭進一步加碼產業鏈上游。而騰訊音樂人計劃,也讓我們看到了騰訊音樂的內容開發和生態打造意願,通過強化對原創音樂人和作品的培育孵化,在版權音樂之外,開拓新的增量資源,正是在後版權時代內容制勝的新法門。
除了對上游內容增量的加碼,騰訊音樂對於下游的“玩法”也不斷豐富,構建了付費訂閱、數字專輯、虛擬禮物、增值會員等多元創新商業模式,同時打通了“發現、聽、唱、看、演出、社交”的整個音樂娛樂產業鏈條。這種產業鏈生態正是任何一個產業做深、做透的至高境界,騰訊音樂織就的產業生態,讓我們看到了線上音樂未來的想象空間。
也可以預見,隨著日後的不斷深耕,騰訊音樂有望憑藉貫通上下游的佈局,而形成日漸牢固的差異化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在飽享騰訊社交資源的同時,騰訊音樂還在更多維度與騰訊資源融合,如今年騰訊音樂就已經多次與騰訊視訊合作開發音樂型別綜藝,包括大火的《創造101》與《明日之子2》等等,音樂與娛樂、網綜的交匯從未有過如此緊密和融合。
可以說,作為中國線上音樂樣本,騰訊音樂的種種動作,既有自身的進化,也有整合騰訊社交和泛娛樂資源以及外部力量的生態貫穿。對無人區的探索,沉澱出騰訊音樂今天的商業生態,正如彭迦信在上市敲鐘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來講,有兩大業務板塊,一方面是線上音樂,另一方面是社交娛樂板塊,兩者緊密聯絡在一起,會形成非常好的正向迴圈。”
出海,未來十年是走向世界的十年
從全球視野來看,未來線上音樂產業必然是持續打破邊界、突破國界,構建音樂的烏托邦。而誰能率先探尋更大的全球化佈局,誰無疑能獲得更大的想象空間。
一個數據是,2017年,中國人均音樂消費水平僅為0.15美元(約合1.03元人民幣),不及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1/10。這組資料背後,一方面是中國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則是海外市場有著現實的付費條件。
對標Spotify、Pandora,騰訊音樂有兩大優勢:
一是騰訊音樂已經實現了盈利,有自我造血能力。Spotify自2015年至今累計虧損超195億元。另一家音樂平臺Pandora則自2015年以來累計虧損85億元。
二是騰訊音樂的商業潛力更大。Spotify收入主要靠會員,會員付費佔總收入的91%,模式單一。Pandora深耕廣告收入,商業模式同樣單一。而騰訊音樂收入模式非常豐富,包括直播、版權收入、會員付費等,已經是社交+娛樂的綜合玩法。此外,與國外46%的版權付費市場對比,中國音樂版權付費率僅為4%左右,所以騰訊音樂在走向海外的時候,會員收入還有更大空間。
不難看出,如此一系列的海外佈局,讓騰訊音樂已經與Spotify、Apple Music等音樂平臺站在了同一個高位。接下來的競爭,將是全球市場的競爭。
【結束語】
線上音樂的商業模式在中國被質疑了很多年,騰訊音樂以200億美元市值衝上美國資本市場,終於打破這一魔咒。
正如東吳證券的分析師所言,騰訊音樂相較Spotify等流媒體音樂平臺,其營收結構更加多元化,“音樂付費”+“社交娛樂”雙管齊下的盈利模式被看好。而華爾街更是將騰訊音樂的商業模式評價為“Spotify+Facebook+Youtube”,且是“唯一上市的、賬戶非赤字的流媒體音樂巨頭”。
懂懂筆記認為騰訊音樂未來還有更多看點。不止於此!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資訊豐富,觀點獨到。
釋出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