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43億個IPv4不夠用了?(IPv4的鍋IPv6來背)
眾所周知,所謂IP地址就是給每個連線在網際網路上的主機分配的一個32位地址,IPv4中規定IP地址長度為32位(按TCP/IP參考模型劃分) ,用二進位制數表示,即有2^32-1個地址,大約43億個,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資料顯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就已經突破70億,這樣算來肯定是不夠用了。
在現在的網路中,IP地址分為公網IP地址和私有IP地址。公網IP是在Internet使用的IP地址,而私有IP地址則是在區域網中使用的IP地址,這些內網IP可以上網是採用了一種叫做NAT的技術,也正是這種技術大大延緩了IPV4的耗盡速度,很多的個人使用者,家庭使用者實際並沒有佔用過多的公網IP地址,也有很多小型企業都是用沒有固定IP的寬頻,這樣也可以節約IP資源,雖然有各種手段來將IP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但是隨著網際網路規模爆發式的增長(面向全球使用者),IPv4自然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網際網路服務需求(NAT技術雖然好,但是主食吃不飽,零食來補充一下,零食只是零食,代替不了主食)。
另外,IP地址的分配也沒有根據地區的人口來分配,這就導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地址需求矛盾越來越嚴重(人口眾多的地方IP勢必越來越緊張)所以IPv6來了,IPV6採用128位IP地址、IP總數為2^128個,比地球上沙粒總數還多,而IPV4總數為2^32個。
你或許有疑問,為什麼IPv6遲遲沒來(雷聲大雨點小),在這麼多年TCP/IP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提供相應的服務,IETF協會製作了大量的協議和標準,有些協議完美支援了IPv6,同時還有一些協議需要修改。然而,最大的阻力不是來自於知識,而來自於這些改變的需求者(使用者)。IPv6的升級必然會淘汰一些不支援IPv6協議的網路基礎裝置,這樣運營商的成本會變高,
同時很多軟體開發商還要基於IPv6做重開發。這樣我們現在廉價的網路服務必然在一段時間內會變得昂貴起來,運營商也不得不考慮到使用者在面對升級時帶來的經濟問題。所以在NAT尚未將所有埠榨乾之前,他們是不會輕易地去升級的。對於運營商來說,現在核心的裝置來支援轉發IPv6完全沒有問題或許人們一直沒到火燒屁股的時候,改變永遠不會是一蹴而就。
補充:
NAT機制允許一個站點內的多臺計算機通過單一的IP地址去使用因特網。NAT:內外有別。
為了避免地址衝突,NAT為每臺計算機分配一個本地唯一的地址。當對外交換資訊時,則把該本地私有地址轉換為在整個因特網上能識別的全球IP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