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D”入局,但旅遊業真這麼好做?
近日,有報道稱,今日頭條、美團和滴滴(被稱作“TMD”組合)出重手圍獵旅遊業,將對線上旅遊行業產生嚴重衝擊。
“TMD”入局,是狼來了嗎?
市場或許過於高估了它們的影響力。事實上,查詢過往幾年的資料,被打上“網際網路巨頭”標籤的企業試水旅遊業務一點都不鮮見,而今日頭條、美團及滴滴三家只是其中的一員。
更重要的是,在業內人士來看,“TMD”目前存在比較明顯的短板,不僅未建立完整的旅遊產業鏈,且在使用者服務上也落後於專注於線上旅遊市場的幾個主要玩家。
競爭者入局將做大旅遊業整體蛋糕
據介紹,由於旅遊行業進入門檻較低,不斷有新的玩家加入進來,這早已經不是新鮮事。值得一提的是,旅遊作為一個重要的入口,還能提升使用者黏性,吸引了不少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
從京東到網易,再到谷歌,甚至小米、360、蘇寧易購及唯品會,都涉足了旅遊行業。早在2011年,京東就推出了機票預訂業務。到了2012年,則上線酒店預訂業務,並規劃開通京東旅遊頻道。京東在旅遊上的佈局和野心,沒有止步於此。
在2014年投資5000萬美元入股途牛後,2015年,京東又追加3.5億美元投資,成為途牛當時的第一大股東。目前,京東旅行頻道佔據了京東APP首頁的一個宮格,重要性不言而喻。
谷歌則在2016年推出了一款旅遊類App,名為Google Trips,具備制定出遊路線、預訂住宿酒店、查詢交通線路等功能。今年4月,開始測試旅遊活動搜尋平臺Touring Bird,旨在為尋求當地活動體驗的旅行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有京東、谷歌等的先例,今日頭條、美團以及滴滴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進入旅遊行業,就變得非常順理成章。
“這幾年,進入線上旅遊市場的網際網路巨頭不斷增多。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既然有了大量的客戶群,就想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此進一步提升流量,並利用流量來‘變現’。”有網際網路分析師稱。
其實,對於線上旅遊行業來說,有更多競爭,反而能進一步做大市場蛋糕。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線上旅遊滲透率仍不足20%,與歐美髮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2017年,我國實現旅遊總收入5.4萬億元,全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
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將吸引更多消費者轉向線上預訂,並進一步提升線上旅遊市場滲透率。
“TMD”還未真正進行完整的產業鏈佈局
明面上,線上旅遊企業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產業鏈的競爭。這是因為,無論傳統制造業、服務行業還是網際網路行業,任何公司要做到行業領先,都離不開向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和佈局。
而所謂的構築護城河,也就是在完成產業鏈佈局之後形成的堅不可摧的同業優勢。
早在2015年,途牛CEO於敦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任ofollow,noindex">何一 個品類要做好都必須整合產業鏈,只是現在低客單價品類產業鏈比較好整合,所以大家先從容易的切入。”他認為,美團點評將是機票酒店非常有力的競爭者,滴滴也會做火車票、飛機票,這些都是生活服務裡面高頻率高標準化的品類。
於敦德的觀點得到了印證。目前,美團點評酒旅業務板塊對外高調宣傳的是酒店和門票業務,而其他旅遊業務則不為外界所熟知。同時,還可以看到,其在不斷拓展與國內外酒店、景區的合作。
儘管獲得了美國線上旅遊巨頭Booking Holdings的加持,滴滴仍囿於出行市場,其APP上提供快車、代駕、計程車等預訂服務,未見酒店等其他旅遊產品,且尚未涉足機票和火車票。
而從公開資料來看,滴滴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線上旅遊企業以及酒店集團的出行產品供應商。其中,2017年底,攜程App首頁出現了專車和租車業務的入口,並正式推出了打車的功能,打車業務是攜程聯合滴滴、首汽、AA租車共同推出的。
仔細觀察攜程、途牛、同程等線上旅遊企業的發展軌跡,都在旅遊產業鏈上下游開展了佈局。據悉,攜程平臺可提供超過60種產品和服務,覆蓋了食、住、行、遊、娛、購的旅行六要素。獲得京東、海航的戰略投資後,途牛在旅遊產業鏈上的佈局更加完善。
眾所周知 ,商業社會中做出一家公司不難,讓公司盈利也不難,但要構築行業生態,啟用行業鏈條上的各個節點,需要時間的積累、品牌沉澱,更需要創始人對於旅遊業的專注與堅持不懈,甚至需要和合作夥伴那種相殺後走向相愛的“江湖氣”——而這,本身就也要深厚的人脈及資源積累。
旅遊業“服務壁壘”是真切存在的決定因素
本質上看,旅遊業雖門檻低,但在消費升級趨勢下,使用者對服務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這對新入局者、且想長期此領域佈局的企業來說,都是考驗。
有觀點認為,旅遊是個複雜交易型產品,且注重體驗,存在服務週期流程長和服務鏈長等特點。因此,不可避免地導致旅遊企業客服人員眾多,以保證服務體驗和質量,可這會額外增加許多成本。
然而,無論今日頭條,還是美團及滴滴,儘管都已涉足旅遊行業,使用者服務上卻差強人意。
資料顯示,滴滴很多客服工作是被外包公司所承攬,客服人員並非滴滴自家員工。在由交通運輸部牽頭的聯合檢查組對滴滴進行入駐式檢查後,滴滴表示,下決心摒棄客服外包模式,在今年年底前將自建客服中心擴充套件至8000席。
美團存在類似問題。公開資料顯示,美團目前擁有約2000人的客戶服務團隊,但要服務打車、外賣、酒旅、團購等所有業務的使用者。在外賣業務佔據美團半壁江山 的情況下,究竟有多少客服來為酒旅業務使用者提供服務,目前來看並不難猜測。
從媒體報道來看,今日頭條與旅遊行業的交叉,一方面是旅遊頻道,進行個性化內容推薦,另一方面是平臺的廣告營銷業務。這意味著,它更多的是面對B端商家,而不是為消費者提供直接預訂服務。可以說,今日頭條尚未觸及到“服務”兩個字。
與上述三個新入局者相比,攜程、途牛、同程等“資深玩家”不僅深耕旅遊行業十多年,且在創立之初就“標配”自建的客服中心,規模更龐大、客服更專業,已形成了服務壁壘。
而更讓市場驚歎的是,一些OTA企業,如攜程,建立了全球SOS應急服務機制,且能真正服務全球的旅遊使用者。以這個標準來衡量,“TMD”又能做到嗎?
總而言之,或許沒有人或資本能在入局旅遊行業之初,就感受到服務的重要性,但如果真在旅行中出現相關問題,誰能快速解決、誰真正不會推卸責任,那時,誰適合做旅遊,也會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