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共享泡沫的破掉
【小菜一碟】
輕資產的共享模式遭遇重資產運營的現實,他們的現金流終於是難以為繼了。
蔡江偉
聽說,共享經濟的泡沫就要破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我卻見過昔日風風火火的共享經濟,各行各業,躁動於那個充斥著焦慮感的年份。氾濫的資本浸泡著這些專案,接著便是各種商業新模式的溢美讚譽。有的共享專案我也體驗過,並不見佳。
然而這一切泡沫之中,最大也最為人詬病的還是共享單車。填補短距出行需求空白的願景,在各路資本追逐風口的裹挾下,以近乎免費騎行為噱頭,儘可能廣泛地吸收使用者押金,隨後便是以最大力度將單車投放到一二三四五線城市裡。無數輛五顏六色、樣式各異、質量不一的共享單車,生生把原本行將沉寂的自行車製造業給激活了。更有上市公司的股價,因此拉出了幾個漲停。而現實的肥皂泡還要絢麗得多,當眾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風口,各種品牌各種形狀的APP,便連手機屏都擺放不下。總而言之,這個泡泡終於是誕生了——看上去,使用者得到了便利,創業者收穫估值和讚美,資本找到宣洩的出口……而這個模式,也擴充套件到其他領域,如汽車、雨傘、馬紮甚至紙巾,甚至被冠以所謂新四大發明之一,要邁出國門,走向海外了。然而人們漸漸發覺有問題,當它們肆意侵蝕城市公共空間,當壞舊單車極度影響騎行體驗甚至人身安全,當單車墳場一座座壘起,大家終於感覺到不舒服,希望這個泡沫破掉。
現在,這個泡沫居然要破掉了,則普天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這是有事實可證的。試到網路、線下探聽民意去,凡有使用者、路人,除了幾個腦髓裡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認為這是一個泡沫,不覺得是資源的巨大浪費的?而當用戶繳納的押金似乎將要有去無回時,可有人不覺得這已經是嚴重違背契約精神,已然涉嫌挪用資金甚至犯罪的?
創新本來應該是鼓勵的,使用者的出行也確實是剛需。本來的分時租賃業務,如果以網路的方式擴充套件,也並沒有什麼問題。可偏偏以“共享”之名,藉以“網際網路+”的噱頭,就可以變相騰挪,憑空造出巨大的想象空間。當他們吸收了ABCDE輪融資,偷偷將使用者的押金挪用,將其變成一輛輛所謂用以“共享”的單車,趁著監管的空白,肆意投放在城市中,將巨大的管理成本悄悄推給社會時,似乎真的有人相信,羊毛會出在豬身上了。然而這個泡沫終究還是要破滅了,輕資產的共享模式遭遇重資產運營的現實,他們的現金流終於是難以為繼了。所謂搶佔使用者,進而實現O2O閉環的願景,在排隊退還押金而不得的人群面前,終於是破滅了。
期間還有一些鬧劇,比如曾經股價連續漲停的上市公司,後來已經發出了要求對方支付貨款的訴訟公告;而因為退押金太難,還催生出一個代退押金業務乃至上演一些騙局;甚者,更有人冒充外籍人士居然秒速到賬,引發國人一陣唏噓。但這些,在每天更新的熱點面前,漸漸都要為人所淡忘了。
當初,共享單車誕生於校園,本是為了解決學生出行需求的。最開始的單車,雖然笨重,卻也堅固耐用,但後來在資本的推動和追求資料的衝動下,本來穩健的腳步開始狂飆起來,三千塊一輛的造價,便顯得非常不合時宜起來。而原本計劃3年折舊的單車,在複雜的人性面前,甚至剛一落地便壞掉了。至於其他形形色色的共享雨傘、馬紮們,則更像是一出出鬧劇而已。
泡沫終於是破掉了。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