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失血狂奔
深圳街頭尤其是地鐵站附近的路邊自行車位出現大量共享自行車,有小橙車、小紅車、小黃車,還有小藍車。彭春霞/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餘勝良
ofo還沒倒閉,戴威說即使跪著也要生存下去,司機還要在車上駕駛,但人們已經看到車禍現場,媒體開始尋根溯源,戴威被認為是車禍製造者。
這兩年ofo(因推出黃色共享單車而被稱為小黃車)困難重重,小黃車就要黃了的聲音不絕於耳,最近一段時間更甚,千萬使用者排隊退押金,供應商將戴威告上法庭,他已經被法院判定為失信人,不能乘坐飛機和高鐵。
ofo失的血實在太多,從投資方拿到的百億元投資流掉了,供應商的數十億元的貸款,還有使用者的數十億元的保證金也流掉了,戴威帶著一個失血過多的ofo一路向前,拒絕掉伸過來的機會,不願讓出控制權,終於血液流乾,絕境來臨。有一個前員工離職,因為不忍看到戴威用自己的錢來支撐。對於半年虧40億元的一家公司,創始人那點錢實在不值一提。
戴威的形象降低到谷底,方向錯了的努力,不顧實情的自信,到最後傷害所有人。戴威當然有很多問題,但是外界還是低估他所面臨情況的複雜程度,他的股東們各懷心事,另外,共享單車實在是一個跟此前很不相同的網際網路專案。
馬化騰認為,ofo失敗是因為一票否決權。不知道為什麼,ofo有5個一票否決權,戴威能不停融資下去,一票否決權是一個很重要的吸引方式,保證了重量級加入者的利益,但一票否決權太多,會導致各方利益掣肘時,無法通刀斬亂麻來處理,只能原地踏步消耗下去。
ofo股東情況複雜,滴滴是大股東,想合併ofo被戴威拒絕,後來戴威又引入阿里系,阿里系同樣有自己的想法,戴威也不能滿足,可以想象ofo重大決策,就像聯合國重大決策需要五大常任理事國一致通過,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假若一方所提方案會影響到另外一方,那麼另一方寧可讓公司倒閉,也不會同意。
也有不少公司股東像ofo一樣多,但沒有像ofo這樣什麼新聞都立刻暴露出來,股東矛盾在媒體上展露無遺,就是因為ofo的股東有太多自家打算,主動透露給媒體施加影響,比如朱嘯虎經常提到和摩拜合併,投資人比管理團隊還積極,ofo聚集了太多江湖勢力,互相競爭的資金在這裡匯聚,希望各撈一把。
戴威一直沒有出局,因為他手裡也有一票否決權。據說ofo和摩拜很接近合作,但被戴威否決。很多人認為,被否決後,兩家公司沒有複製滴滴、美團、趕集等案例,陷入繼續纏鬥中,錯過最佳時機,摩拜被美團收購後,這種機會就不再有了。儘管外部勢力複雜,比如大股東滴滴曾經派駐數十人團隊管理ofo,但最終被戴威趕了出來,這也說明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即使是控股股東,也會被一票否決權阻擋在門外,外面有4票一票否決權,也沒有辦法讓戴威出局。
戴威不願意讓出控制權,《中國企業家》雜誌曾問:“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誰把它做成功嗎?”戴威的回答很堅定:“不。我把這件事情做成,比什麼都重要。”說明戴威對做成一件事情非常執著,他希望共享單車這件事情能做成,而且是他來完成。
有人從戴威成長經歷和性格中找原因,他成績優秀,就讀人大附中,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還當上學生會主席,這個職位非常有含金量,有很多著名前輩。戴威從小學就擔任班長,家庭條件良好,事事順利,所以不會屈從妥協,從其他人角度考慮問題。
戴威希望成為故事的主角,一直演下去,而不是早早立場。《社交網路》這部電影中,臉書創始人被告誡股權非常重要,不要過早讓渡出去,否則無法享受到後面升值的部分。創始人一般不會願意出局,有些被併購者會放聲痛哭,電影導演已經賺夠了錢,還是會一年年拍攝下去,除了錢,還有事情想做。
如果成功,這種想法就是執著,不屈從外部壓力,如果失敗,那就是一意孤行,楞。有不少企業家在總結成功的經驗時,用了一個“忍”字。形式上看戴威一直在“忍”,忍受各方阻攔和刁難。
他的確讓百億財富灰飛煙滅,但資本當初投資,也是你情我願,憑什麼一定要聽資本的?創業者和投資人角色還有很大差異,創業家掌控全域性,投資人負責提供動力。企業想發展,就要朝著一個方向走,但戴威設計出的股權架構,可能有平衡某一方的作用,卻造成各方掣肘。這一點責任可以落到他頭上。
一味指責風險投資也不厚道,戴威是靠風險投資成就的,因為喜歡自行車旅行,他和同學一開始想做一個騎遊專案,後來沒有找到投資,共享單車的想法很快就獲得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時ofo獲得不斷前進的驅動力。不能等到後面戴威和風投的關係不佳,就指責風投。風投有自己的判斷,誰想讓錢打水漂?
馬化騰考慮問題的角度,是從企業決策角度,包括持續融資和合並等重大問題。ofo的問題不僅僅是企業決策,從ofo發展上看,戴威有不少問題。
摩拜創始人給人的感覺是懂生活、享受生活的小資文青,戴威給人的感覺是用盡全力的偏執狂。兩者定位上有相當大的差異,ofo一開始的策略很雞賊,比如用密碼鎖,用造價300元的車,這些因為定位低、車損高,必然會被使用者拋棄,在獲取足夠APP下載後,又沒有及時使用智慧鎖,還在一味節省成本,錯失了關鍵機會。
但另一方面,公司損耗卻很大。2017年2月份的年會上,戴威給精挑細選的十位優秀員工頒獎,但一個月後,其中三位被開除,原因是資料作假、貪汙。ofo一共融到過上百億資金,有多少是大手大腳花掉了,很難統計,估計相當一部分花在了中間環節,這些浪費本來可以通過良好的管理杜絕。
據說ofo有令員工感動的企業文化,員工們像是在學校一樣,稱呼隨性,但在商業上卻很不成熟,互相之間缺乏制約,管理粗放,缺少章法。
戴威的困境,其實有行業和社會背景。即使沒有和摩拜的競爭,ofo也照樣會失血不止,共享單車本身就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創業專案,看似移動網際網路,更像租賃,移動網際網路能快速擴張,靠的是邊際成本為0,但共享單車邊際成本不會降低,後續維護的成本也不會降低,實體在整個成本中佔比太大。這也是社會奇觀,那些損壞自行車的人在咒罵共享單車浪費社會資源,他們還樂見共享單車失敗,痛罵戴威。
共享單車太缺少社會關愛,媒體喜歡報道共享單車停放阻礙道路交通,記者沒看到阻礙交通的情況,估計這是在很少地方階段性出現過,的確有些自行車亂擺放影響觀瞻,但是城市要那麼整齊有何用,公眾和政府應該對共享單車有包容心,只要不影響交通即可,共享單車節省能源,提高城市運轉效率,應該一直運營下去才好。另外,政府一直在扶助單車出行,不少地方建有有樁租賃自行車,非常不方便,效果也不好,應該把這部分錢用來補助共享單車。
戴威從大學校園中,讓共享單車跑出一條路來,才有這幾年的方便出行,即使失敗,也讓公眾看到一種可能性。但所有人對單車共享的想象都太簡單美好了,對共享專案太苛求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