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上的公司:數字技術化解轉型痛
摘要: 傳統制造業代表如協鑫光伏、恆逸石化、中策橡膠、攀鋼集團、淄礦集團等,則選擇擁抱ET工業大腦,讓沉默的資料變成產生價值的石油。
文 / 天下網商記者 蔣菲
9月22日,2018杭州·雲棲大會落下帷幕。來自全球6個大洲81個國家及地區共12萬人次現場參會,其中27%為企業CEO及高管。超1000萬國內外使用者線上觀看大會直播。杭州雲棲再度重新整理紀錄,成為史上最強技術峰會。
短短9年之內,雲棲大會從第一屆的400人,發展到這一屆的12萬人,除了吃瓜群眾的科技熱,大多數企業顯然是衝著解決轉型焦慮而來。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VMware、洲際酒店、聯通國際、納斯達克、上交所等都在杭州雲棲上與阿里雲達成合作,共同尋求各領域的數字轉型方法。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說,“我們也在積極驅動,把雲端計算的能力通過網際網路輸送給各行各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年輕人和女性。”
馬雲則在雲棲大會上闡釋對於新制造的思考,他表示,新制造很快會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製造業帶來席捲性的威脅和席捲性的機會,所有的製造行業所面臨的痛苦將遠遠超出想象,新制造為企業帶來新機遇。
今天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行業,都面臨著轉型變革。 以傳統制造業為例,如何沉澱好有價值的資料,如何管好有價值的資料,如何挖掘好有價值的資料,將會成為整個製造業面向未來轉型升級發展成為新制造的關鍵的因素。
在浙江,阿里雲打造了工業網際網路,把15個行業的垂直性的經驗帶到工業網際網路的平臺,200家制造業企業入駐。同時使用工業網際網路的能力,驅動將近幾百家的製造業。
傳統制造業代表如協鑫光伏、恆逸石化、中策橡膠、攀鋼集團、淄礦集團等,則選擇擁抱ET工業大腦,讓沉默的資料變成產生價值的石油。
攀鋼:讓鋼鐵機器像人一樣思考
積微物聯總裁謝海
攀鋼集團是我國特大型釩鈦鋼鐵企業集團,在全球第一的產釩企業、國內最大的鈦原料和產業鏈最完整的鈦加工企業,以及國內重要的鐵路用鋼、汽車用鋼、家電用鋼、特殊鋼生產基地。
中國的40%的鋼軌和高速軌道由攀鋼生產的。
傳統的鋼廠的資訊化建設,是由產業工人提需求,之後報給資訊化的工程師,由工程師做方案,交給開發人員去開發,完成資訊化的打造鏈路。自動化從PLC開始做到最高層,從裝置的自動化開始注入,或者是哪個鋼廠,哪個技術部門有最好的自動化的裝置,鋼廠去買來。
當攀鋼裝上工業大腦,阿里雲的技術人員在高爐、轉爐的旁邊,拿著手提電腦一邊跟老師傅溝通,一邊寫程式碼。
積微物聯總裁謝海指出,鋼鐵從把礦石、煤炭、輔料放在高爐,變成鐵水到鍋爐,再變成無縫管、矽鋼等產品,工藝非常複雜,單一條生產線可能是上百億,所以鋼鐵需要轉型升級,降本增效。
鋼鐵料的消耗主要在鍊鋼的環節,成本佔了70%到80%。所謂鍊鋼就是通過冶煉降低生鐵中的碳、去除有害雜質,再根據鋼效能要求加入適量合金元素,使之效能優良。
阿里雲ET工業大腦運用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挖掘資料的價值,對提釩、脫硫、轉爐鍊鋼、精煉、連鑄等鍊鋼全流程相關的生產過程和檢測資料進行挖掘分析,一年可節省400萬公斤鍊鋼原料,相當於為攀鋼節省了一千多萬元的成本。
此外,根據冷軋表檢的缺陷識別資料,大腦還能輔助人工進行判定,目前已可準確識別十多種缺陷,也提高了建築的安全性。
除了讓鋼鐵擁有智慧,阿里雲和淄礦集團合作,建設水泥的智慧大腦。水泥是重工業產物,工程成本佔到總成本的30%以上,這是淄礦成本管控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淄礦想通過自身的資料,藉助阿里雲建立一個能耗模型,管理並降低整體的能耗,同時把成本也降下來。
通過前期資料的調研和工藝的分析,淄礦認為通過這個模型管控以後,能夠使整體的能耗降低3%到5%,每年在能耗方面節約幾百萬的支出。
蒙牛:利用“大資料”取代“經驗論”
蒙牛集團CIO張決
阿里巴巴在做一件事情是為零售行業製造新的賽道,阿里巴巴CEO張勇在主論壇上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句話觸動了蒙牛集團CIO張決,她坦言,那對於蒙牛來說,要儘快走上這條新的賽道,用數字化引領變道超車。
在中國養牛靠牧場化、集約化管理,牧場最小有100來頭牛,最大400頭牛,每一頭奶牛都非常嬌貴,從育種、成長,到產奶、配種、分娩、繼續產奶整個過程中,它的健康,情緒,生活的環境是冷是熱,睡覺的地方鋪的稻草是不是平的,都影響其產奶量,所以牧場是一個很大的生態圈。
阿里雲和蒙牛的第一個深度合作專案——數字奶源,就是圍繞生態圈,結合網際網路平臺、雲端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甚至區塊鏈的追蹤,對牧場進行數字化轉型,要管好每一片草地。
比如在飼餵環節,如何精準飼餵,中國的奶牛吃的是吃乾草,乾草的配比非常講究怎樣配比能讓產奶量更大,通過阿里雲的數字化分析可以得出最佳配方。
另外,怎樣繁育讓奶牛生更多的母奶牛,一個奶牛體溫超過40度以上有可能生病,每天走路的步伐不超過多少可能生病了,如果走得特別特別多可能證明發情可以配種……所以在奶牛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都會涉及大量的數字化。
第二個專案是供應鏈的成本,供應鏈的效率對任何一個企業都是至關重要,供應鏈成本越低,企業就掙錢。
供應鏈的成本取決於多種因素,蒙牛的銷量波動非常頻繁,銷量可能取決於季節、天氣,也有可能是政治、經濟、輿情,也有可能取決於競品的促銷,節假日等各種引數。
此外,對於牛奶來說,它的保鮮度要求非常高,最長的牛奶保鮮的質量保質期只有半年,而在蒙牛,只要保質期接近不足一個月,就要回收不再去門店競銷。如果庫存過多,賣不出去把奶回收,對成本是很大的增加。
還有產線,牧場可能分佈在這兒,而工廠分佈在那裡,銷區在那裡。所以,產銷和牧場這三個地方的資源的匹配非常重要。
對此,阿里雲和蒙牛合作智慧供應鏈專案,首先要做到精準的銷量預測,第二做到高效的對於工廠生產的排期預測,第三要有一個更全面的規劃,規劃出來哪裡建工廠哪裡建倉庫。
這些過程中,阿里雲根據多種因素做一個引數,進行建模,做一年兩年三年的預測,再根據銷量的分析做排產,做產能。
以往調撥成本要根據牧場的產能、工具生產的產能、產奶量,這樣三條線組合由人工計算,算得還一定準確。利用“大資料”取代了“經驗論”,經過兩個月的實踐,阿里雲通過大資料幾分鐘能夠算出來,而且原奶調撥成本月平均降低9%。
可以實現幾分鐘內生產最優化、精準的組合線路,從而達到了用更快的速度為每一個家庭輸送好品質的放心奶這一目標。
廣發銀行:讓研發和產品不必相愛相殺
以上兩類合作,阿里雲的角色像導航儀,幫助企業找到關鍵。但企業還需要一臺發動機,助其在市場裡面拼殺。
廣發銀行研發中心總經理李懷根
“產品經理眼中的開發速度慢,不懂交流,而開發眼中的產品經理總是反覆修改需求,他們總在相愛相殺。”廣發銀行研發中心總經理李懷根,這樣描述研發產品關係,聽會者露出會心一笑。
“業務發展飛速的時候,研發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因此第一要學會快速響應變化,第二需要降低業務試錯成本。”李懷根認為,研發人員很辛苦,不是人員的問題,而是技術架構的問題。阿里雲推出的中臺戰略,正是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當前面作戰單元根據戰場的需要配備人員,解決問題,他們隨時能夠呼救後面的打擊力量,這個就是中臺戰略。”
過去手機銀行APP經常開啟會白屏超過5秒鐘。在網際網路5秒鐘是時間概念,5秒鐘就預示著這個APP已經死了。客戶會遭遇閃退、卡頓、卡死的情況。廣發銀行的信用卡門戶“發現精彩”曾舉辦秒殺活動,期間APP經常出現效能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到阿里雲的資料中臺,在去年的雙十一峰值的時候,每秒鐘處置的資料量是1.8億條。作為一個消費者,在雙十一當天支付完成之後,到雙十一大螢幕上所有的排行榜重新整理,最長用時2.5秒。整個資料中臺裡面計算處理出來的資料在雙十一當天被前臺業務,需要來呼叫和使用當天是370億次。
廣發銀行決心要改變這一局面,李懷根說過去一年,廣發銀行非常盡力的投入到與阿里雲合作的網際網路業務中臺建設中。廣發銀行在中臺建設啟動前,首先調整了人員配置,建立獨立中臺產品團隊和研發團隊。
通過與阿里雲在分散式和金融智慧技術方面的合作,目前廣發銀行信用卡門戶發現精彩3.0的平均啟動時間縮減到0.52S,峰值交易量達35000tps。
此外,民生銀行通過與阿里雲合作,將核心系統上雲,是國內第一家分散式銀行核心。民生銀行新的分散式核心系統成本降低至原來的十分之一,系統性能及穩定性得到數量級提升:每筆交易時間從120毫秒縮短至50毫秒以內,每秒交易峰值從之前的7800筆上升至3萬筆,新系統可以支援十億級客戶規模,單功能點交付時間從月降低為周。
上交所則基於阿里雲技術構建了證通雲,提供金融行業雲的服務,共同推動證券行業擁抱雲端計算。
杭州銀行運用阿里雲的技術,提高風控能力。該行目前還通過阿里雲人工智慧和智慧語音技術幫助提高了信用能力,和使用者互動效率能力,變成了一家大資料運營的網際網路銀行。
目前,230萬用戶正享用阿里雲提供的服務,他們有的把IT系統全部搬到雲平臺,有的基於雲平臺進行二次、三次開發,從而賦能更多的企業、個人。越來越多的政府、企業、開發者,可以利用阿里雲的技術產品,從自身的資料中發掘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