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做大了,就該有大的樣子
平臺做大了,就該有大的樣子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調查觀察 |
花樣繁多的互動形式、快速增長的高黏性使用者群、寬鬆的真實性內容稽核機制……在不法分子的眼中,短視訊平臺所具有的這些“產品優勢”恰恰為他們實施犯罪行為大開方便之門。儘管平臺對每條短視訊的內容進行真實性核查具有一定難度,但不代表可以無視欺詐內容的泛濫。
平臺做大了,就應該有做大了的樣子。大平臺,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意味著要對更多使用者負責。一邊頻繁向公眾展示平臺的使用者資料增長量,一邊卻有意無意地忽視大平臺對使用者應盡的責任,這絕非良性增長。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變現是擺在各大網際網路平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而怎樣將這道題答好,不僅考驗經營者的商業頭腦,更測量著網際網路公司的道德底線。
雖然,各地公安機關屢次通報藉由短視訊平臺實施的網路詐騙案件,但現實卻是,短視訊平臺不僅沒有拿出為使用者做好“把關人”的誠意,個別平臺上甚至出現了網路詐騙的新花樣,究竟這些平臺是管不了,還是不願管?
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逐步成熟的當下,平臺方不能只顧著向用戶精準推送營銷推廣資訊,也應考慮將先進技術用在為使用者甄別不法分子的操作上。比如給真實度存疑的推廣行為標註上風險提示;給未成年使用者設定瀏覽相關視訊的技術屏障;積極配合警方在使用者瀏覽短視訊過程中植入反詐騙提示等。
眼下,傳統電信詐騙已經得到有效遏制,而藉助短視訊平臺出現的新型網路詐騙卻有擡頭之勢。任何平臺都有義務加強甄別並清除網路詐騙這顆社會毒瘤,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平臺上的使用者,更是保護平臺自身的健康成長。 (本報記者顏之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