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卸任CEO 摩拜徹底進入美團時間
12月23日,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宣佈辭任CEO職位,距離美團(即美團點評)收購摩拜8個月有餘。這是繼原CEO王曉峰卸任以後,摩拜送走的另一個靈魂人物,也是最具有摩拜標籤的人物。在胡瑋煒離開之前,美團創始人王興成為摩拜大股東,包括胡瑋煒等元老退入。歷經一系列調整,摩拜正式進入美團時間,不過共享單車變現難的硬傷仍未解,難成獨立的盛業模式。
“不會離開”的創始人走了
8個月前,在摩拜加入美團後的第一次全員大會上,胡瑋煒表態“不會離開”摩拜,那時候她的身份還只是摩拜創始人。半個月後,摩拜聯合創始人王曉峰卸任CEO,胡瑋煒像大多數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創始人一樣,出任CEO。
12月23日,胡瑋煒用內部信的形式結束了這種雙重身份,宣佈“從今天起,我將不再任摩拜單車的CEO,由劉禹接任摩拜CEO一職。”她認為,“在美團收購摩拜8個月的時間裡,我完成了階段性的使命,把摩拜平穩的交接給了劉禹”。
在這之前,業內人士曾猜測胡瑋煒一定會離開,“因為這是被收購公司元老的命運”、“因為王曉峰走了”、“因為胡瑋煒在被美團收購後第一次公開亮相時哭了”。理由很多,胡瑋煒給出的答案是愛。“毋庸置疑,作為一個創始人,摩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但是大家也都能明白,最好的愛不是去捆綁在自己身上,而是在合適的時間放手讓其更快的成長,我想現在就是我放手的最好時機。”
在內部信中,胡瑋煒還透露了對於未來的計劃,“出行行業的變革還僅僅是一個萌芽階段,未來還大有可為,所以我仍然會在這個領域裡面,投入我的時間和精力去創業,這本來就是一個緩慢,需要耐心的領域。”她也強調此次卸任,“並沒有宮鬥,沒有不和,也沒有任何組織的糾葛。”
王興則稱:“非常感謝胡瑋煒,不僅創立和塑造了摩拜這個優秀的品牌,也打造了一個優秀的團隊,優秀的業務基礎。祝福瑋煒再創佳績,也相信摩拜會越來越好。”
摩拜徹底美團點評化
從節奏上看,胡瑋煒的離開並不算突然。
工商資訊更新顯示,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摩拜運營方)於11月27日正式完成股東工商變更,胡瑋煒、投資人李斌、王曉峰、CTO夏一平等人退出,王興成大股東,持有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95%的股份,美團聯合創始人兼CTO穆榮均持有5%股份。新增摩拜總裁劉禹為監事。
20天后,王興和穆榮均將各自持有的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出資額全數質押。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顯示,王興質押的摩拜科技出質股權數額為475萬元,穆榮均質押的摩拜科技出質股權數額為25萬元,質權人同為摩拜(北京)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2016年1月,公司法人為胡瑋煒,股東為mobike(HongKong)Limited。
針對股東變更,摩拜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摩拜法律實體的股東變更,系與併購相關的常規法律結構安排,公司法人仍是胡瑋煒。對於質押股權,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媒體表示,王興的質押或是通過VIE的協議控制,將中國內地企業與海外企業搭建權益連線,即通過將內地實體公司的股權質押給境外公司,實現對內地公司的控制。
“這兩次調整,標誌著摩拜離胡瑋煒越來越遠,徹底完成了美團點評化。”比達諮詢分析師李錦清直言,“胡瑋煒離開,也意味著摩拜基本已經褪去了創始團隊的基因,徹底成為一家美團的公司”。
這一點從胡瑋煒的內部信中也可看出端倪,“對於美團,摩拜正在積極擁抱,心懷感恩,這樣才能協同成一個更強的有機體。美團是一個非常科學,客觀的大家庭,非常多值得學習的方法論,我相信摩拜將會越來越好”。 諸如此類“摩拜融入美團”的描述佔據了內部信不小的篇幅。
“觀察近年的網際網路收購案,創始團隊離開是大概率事件,創始人留在併購後的公司中,主要是完成穩定團隊、幫助團隊磨合等任務。比如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湧與胡瑋煒一樣,也是在完成階段性使命後,離開原團隊再創業。”智察大資料分析師劉大偉說。
虧損不止獨立變現難
從摩拜爆紅到被收購再到創始人離開的路徑中,可以窺見到這家共享單車代表企業正在為過去“補課”。
正如胡瑋煒在內部信中所言:我們停止了激進的擴張,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修煉基本功,更加重視使用者體驗,和對資產盤點,運營,維護的有效性。從這8個月的數字上看,我們大規模的削減了成本,也大大的提升了收入和訂單數。
這些舉措究竟為摩拜帶來了哪些量化的利好?美團在財報中並未單獨披露,針對網約車及摩拜單車的經營狀況,美團以一句“該分部虧損淨額較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三個月有所減少”輕描淡寫。
同時在導致“新業務及其他部分”銷售成本變化的前兩項最主要因素時提到“由於網約車司機相關成本;收購摩拜而產生的物業、廠房及裝置折舊增加”。
胡瑋煒也直言摩拜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摩拜需要進行更加徹底的“基本功”修煉,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是相對’冷酷’的任務,摩拜每個人至少要站在一個3-5年的週期上來看這件事情,長期有耐心,持續地把基本功做好,並且更好地融入到美團的大組織裡去”。
其實,摩拜的變現難是整個共享單車的縮影。不論是苦苦支撐的ofo還是傍上阿里的哈囉,都對多樣化變現苦無對策。
這也間接放緩了共享單車行業的融資頻率。公開資料顯示,2015-2016年年摩拜一共完成五輪融資,2017年1月和6月分別完成2.15億美元D輪和超過6億美元E輪融資,這也是被美團收購前,最後獲得的資本支援。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ofo的身上,2015-2016年,ofo一共獲得6次融資,2017年3月和7月,分別完成D輪和E輪融資,相應金額為4.5億美元和7億美元,截至目前最後一次融資為2018年3月完成的E2-1輪融資8.66億美元。
資本對共享單車態度的反差,放大了共享單車的變現難題,難以自我輸血的共享單車企業陸續出現危機。因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摩拜被收購是不幸中的萬幸。美團則更願意放大共享單車的社會價值和未來。如王興在早期談及摩拜時稱,“要有耐心”。共享單車對消費者很有意義的,十年前人們騎單車,相信十年二十年後,人們依然會騎單車,比科技要長遠很多。有信心通過長期的努力,把共享單車做成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