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困境,本質上是組織架構上的困境

是的,京東陷入了困境。儘管京東2018Q2財報:營業收入1223億元,同比增長31.2%,但相比阿里巴巴Q2財報的耀眼,京東的財報無疑顯得黯淡。阿里巴巴Q2財報:季度收入809.2億元,同比增長61%。在全球範圍內領先的網際網路企業中,包括Facebook、亞馬遜、Netflix與谷歌在內,只有阿里巴巴的增速超過了50%,財報一出,國內外媒體紛紛驚呼:大象還能跳舞!

京東當前的處境並不好,指的不僅僅是劉強東個人陷於一則醜聞中。令投資者擔心和外界質疑指的是這麼一副圖景:前有國內最大競爭對手阿里巴巴和國外競爭對手亞馬遜高歌猛進,後有拼多多這樣的新起之秀。
外界對於京東的質疑集中在:與對手相比,京東的進化是不是顯得太慢,今天的京東組織架構上是不是已經僵化、龐大老化、遲鈍、不利於創新業務發展。
是的,京東曾在國內同行都不看好自建物流的時候,第一個不惜一切代價自建物流,證明了超高速物流帶給消費者的價值。這是京東的高光時刻。但隨著蘇寧物流也好,菜鳥物流也好,各大物流的跟進也好。京東物流與其他物流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京東必須找到更新的增長點,或者說找到新的支點,建起京東的獨特競爭壁壘,才能與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逐鹿天下。
劉強東本人也曾承認 當年還是不夠激進,膽子還是太小,沒能在 其它 業務進行提前佈局。
但是在我看來, 京東今天的組織架構困境主要來源於發展自建超高速物流時期,為了最大化效率,把最多的資源傾斜到物流體系中,搞得京東體系中的很多設計其實更像物流公司,這本沒什麼錯,如果你僅僅只希望自己永遠是物流公司的話。
要知道,效率跟創新天生矛盾。因為效率更多是對路徑明確的業務不斷改進。而創新更多是對路徑不明的業務進行探索。要創新你就必須能有一個試錯機制,允許效率冗餘。
去年2017年4月開始,京東物流才正式開始獨立運營,試圖釋放京東的物流優勢,將物流這個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無疑這是正確的行為,但做的太晚了,得更早更快。特別是想到你的對手比你大這麼多,強這麼多,還比你快這麼多的情況下,多強調進化速度都不為過。
2018年1月11日,劉強東發出內部郵件,宣佈京東商城將組建大快消、電子文娛和時尚生活三大事業群。
劉強東稱,此次變動是為了順應“無界零售”戰略的需求,調整後三大事業群內部關聯業務將產生高度積木化的協同效應,轉變成以使用者(客戶)、場景為核心。京東將授權前移,減少溝通成本和決策週期。同時,此舉將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強化精細化運營
當時此舉被視為劉強東將權力下放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其實寧願說是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不如說是劉強東確實看到了過去這種過分中心化、更多面向於物流解決方案的京東整體架構的弱點, 劉強東意識到:面對未知的未來,京東必須將改變過去那種更多以劉強東為中心的決策中心,將來要把決策權力更多的釋放到前線最能聽到炮火聲的將士手上。容忍一定的效率冗餘,形成由下而上的創新,由中心化運算架構變為分散式運算架構,然後最中心那個點只做最重要的、不能下放權力的決策。
當然了,京東的這些改革是否會成功呢?沒有人不知道,一切都有待時間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