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兆宇:科技想通過消減邊際成本似乎是不可行的
中國網財經12月27日訊 今日,由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國網》、新銳保險媒體《今日保》(公號:Insurance_Today)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保險轉型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鼎保險行業頒獎典禮”正在召開。
中國人壽電子商務公司網路銷售部總經理霸兆宇在上論壇上發表了演講,他談到:“傳統的保險經營模式在全球看是仍然有效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人存在感情連線。而保險是高情感服務,高情感使保險行業邊際較高,科技想通過消減邊際成本似乎是不可行的。因此,數字化支撐保險生態戰略,服務物件目前看只能是數字化的“人”和人的數字化方面,核心主體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以及出現在數字世界的人。”
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
非常榮幸能於大家一起交流科技+保險戰略如何落地,保險領域講科技其實時間相當長,但無論是保險資訊化,網際網路化還是智慧保險,給人的感覺,科技只是個工具,IBM講數字保險,我理解科技從工具上升到了經營環境和經營策略,但離企業戰略還是有距離的。
因此,將科技+保險企業戰略等同聯絡目前看還是個新課題。為完成朱教授的命題作文,我做了一些功課。2013年底,我提出大的金融集團肯定要有自己的生態圈和產業體系,而中小保險企業能力有限,選擇成為別人生態中的一個環節也不錯。
經過五年時間和思考,特別是結合廖建文教授的觀點,因為2011年、2012年我還是讀《平臺戰略》,不太深入瞭解生態戰略,2016年發現廖建文在2012年就提到生態戰略時,結合我對科技給行業改變創造巨大的可能性,未來的保險企業無論大小,均應依靠科技進行大的生態轉變。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發展的新時期,產業環境有兩個巨大的變化,一是消費者整合行需求迅速上升,讓我躺著就把該辦的事兒辦了,消費者希望簡單互動就能解決一攬子消費需求。基於廖教授的理論,我提出保險企業轉型升級,必須充分依託科技,創立生態優勢的觀點。
保險迴歸本源,我想其實就歸結為兩句話,生產角度保險姓保,科技+保險戰略落地必須為人服務,舊世界的為人服務與新世界的為人服務有什麼區別呢?就是為什麼樣的人服務。傳統的保險經營模式在全球看是仍然有效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人存在感情連線,而保險是高情感服務,因此高情感是保險經營有較高邊際成為的對價,科技想通過消減邊際成本似乎是不可行的。因此,數字化支撐保險生態戰略,服務物件目前看只能是數字化的“人”和人的數字化方面,核心主體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以及出現在數字世界的人。
服務人的什麼方面呢?關鍵詞是人生視角,我出生的地我說話了,我走路了,我成人,我第一不車,我第一套房,我的第一個小孩,我創業了,我退休了。拋開表象,所有的保險需求都來自人生事件,這些什錦在人生支援下可以無限區分和實施追蹤。限制條件幾乎只有法律上對隱私保護的約束。只有充分依託網際網路社交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才能將大量同質的人生事件聚集起來,按照C2B的生產方式提供保險產品和服務,既是精準定製,也是規模生產,更是即時響應,由於服務物件數量巨大,其人生事件豐富,因此,在技術支援下為人服務,必然要求保險企業實施生態戰略,而且我們可以與其這樣的生態必然有規模,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