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思考的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獲得及其侷限
這篇文字可能需要5分鐘的閱讀時間。
之前俞軍老師在內網提過一個問題,他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維,那問題是如何定義批判性思維,如何獲得這種能力。
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比較表象的概念,因為當我們說一個人有批判性思維時,一般都伴隨著他對既有的、從眾的、慣性的觀點的反叛,所以用一個描述這種表象的詞來表述這種思維方式,似乎也蠻合適。但這個詞的問題是,一方面不表現本質,一方面攻擊性比較強,東施效顰的人可能會成為槓精。
如果嘗試表述這種思維方式的實質,我覺得可能是以下兩點:
1、動機:對真相、真理的執著追求
2、能力:元認知的能力,即對認知過程本身的認知能力
動機決定了你是不是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心力來去深入地收集資訊、整合資訊,從而試圖得出一個相對更貼近真實世界的認識;能力決定了你能否感知到自己和別人腦子裡對真實世界的主觀認識有沒有問題,有什麼問題,侷限是什麼,侷限內的價值又是什麼,從而幫助你得出更貼近真相的認知。
那麼,所謂“批判性思維”真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嗎?什麼叫思維方式呢?你說它是不是一種人格特質呢?是不是一種能力或技能呢?是不是一種個人的處事哲學呢?似乎都是又都不是,語言的侷限性大概也就體現出來了。所以我們應該換一個詞來表述它嗎,似乎也就不必了,抓住表象就挺好的。
如何獲得這種“思維”?
根據有限的觀察,似乎對環境比較缺乏安全感的人,探究真相的動機會高一點,從而獲得對環境的控制感;似乎對權威有天然抗拒感的人,比較容易能從別人的、既有的觀點裡走出來,嘗試自己思考些事情,然後慢慢鍛煉出思考能力和思考“思考”本身的能力。這些都跟從小的生活狀態、原生家庭關係模式有蠻大關係,所以所謂的“童年陰影”也未必是個壞事。
後天還能做什麼嗎?
追求真理的動機沒想到啥好辦法。
元認知能力一方面是積累知識,多瞭解些心理學、哲學甚至宗教方面的東西,從知識層面瞭解“人”;另一方面練習“正念”“內觀”是個提升元認知能力的好辦法,讓自己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幹嘛,增加對自己的覺知能力。
還有一個總不會錯的、總有幫助的事情是,可以多閱讀、經歷、思考,用查理芒格的話說是要多瞭解各種思維模型,用我自己的理解是多瞭解各種概念,增加更多體會,本質是增加自己認識世界的“詞彙量”,讓自己主觀世界的複雜度更高,更容易貼近真實世界。
而“詞彙量”的提高,也會反過來促使你增強深入探究的動力,只有自己的知識結構足夠複雜,才會對比較淺的分析產生不安,總覺得邏輯不夠周全,總還有特例沒有包含,總還有某些因素沒有考慮,從而促使自己進一步思考。
說到這裡,發現我們一直講的所謂“深度思考”,用詞太玄妙,不如叫“複雜思考”更貼切。
值得注意的是,”詞彙量“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詞彙量“的消解,如果發現自己開口都是各種看似專業或高階的名詞概念,反而需要所有警惕,有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並沒有真的理解這些概念。我猜真理總是質樸的,歸於常識的。
另外,有本書叫《思考,快與慢》,核心的概念是人的思考分成兩種,一種的比較快的偏直覺的思考,一種是比較慢的基於理性和邏輯的思考,雖然這個觀點嚴格意義上是不對的 ,真實的大腦在物理上並沒有分成兩個系統,所謂的快慢之間並沒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但在觀念層面依然有指導意義——抑制自己快速得出結論的衝動,緩慢思考,離真相更近一些。
不過,過多的思維和批判意識可能會成為成長的障礙。
這部分比較玄妙,我也沒完全想清楚,只能提出問題和線索,之後繼續思考。
思維是工具,但有反噬的風險,形成所謂”小我”或”我執”,像強迫症一樣運轉不停,同時你的體會、感受之門也就變得不夠敏銳,心靈不再平衡。很多所謂聰明人會得抑鬱症、強迫症等各種心理問題,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同時,總是習慣於懷疑,腦子裡總有一個貝葉斯公式,計算著值得相信的比率,會讓你可能失去完全相信的能力,而完全相信所產生的動能和心境你可能也會錯失,可能會失去一些深刻的人生體驗。
思維裡面,可能並沒有”智慧“,”智慧“可能在思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