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 張小平離職背後的真相,竟是國企領導惹的禍?
今日,全能網校發現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火了,它將原本在科技崗位上的張小平推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熱議。相信上熱搜的原因大家基本和小編的感受一樣,偌大的機構卻因底層工程師的動盪而影響進度,有人嘲諷閒人領導千千萬,工資開花節節高,累死累活科研人,拿到兜裡十二萬。還有人說,這樣的體制培養不出穩定的關鍵人才,是體制影響了人,還是人改變了體制呢?

先不說某公司出了高出原來工資的十倍挖走張小平,如果只是出了高出兩倍的工資?張小平會不會走?照樣會走,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職業生涯的權利。在職場中,當一個人主動提出離職的時候,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會開口的。但原因是不是僅僅因為工資低,這恐怕只有張小平這樣的科研人員才會知道。

不過對於類似眾多張小平這樣的科研人員,選擇留在研究所,拿著看似很低的工資並不是他們沒有追求,而是在錢之外還有令他們追求的東西——國家振興。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了一則視訊,林俊德院士去世前的六分鐘,視訊中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還在惦記著工作,渾身插著管子的他,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還在反覆叮嚀著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國防科研專案相關資料。當家人和醫護人員叫他躺下休息時,他卻說了一句讓人淚目的話:坐著比躺著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再也起不來了!其實,在中國像林俊德院士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心裡也許裝著的並不只是12w的年薪,而是沉甸甸的國家二字。

在小編看來,張小平離職影響登月計劃,未免太過誇張,一個國家級別的科研專案,並不是一個人來完成的,也不是一個團隊就可以做到的,而是經過長達幾十年來,歷屆科研人建立的系統才能走到今天的地步。不可否認的說,研究院這兩年被民營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都是這個系統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所以說張小平的離職不存在影響任務的問題。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隨著優秀的骨幹較多,研究院很難對每一個科研人員做到面面俱到的關懷。這時候,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就要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有國家的背景卻仍留不住人才,到底是哪裡做錯了?而不是一昧的說我已經盡力挽留,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
全能網校談:
其實,說到底在這樣的體系之下,就不該有太多領導,畢竟去中心化是當下大勢所趨的潮流。如果領導過多,那麼便會形成“死海效應”,這樣會不斷逼走優秀骨幹,讓國家不斷流血,痛失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