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傳統泡茶流程 北大碩士的製茶機器能精確水溫水壓 動手一鍵可出茶
◆ 茶與葡萄酒,是“Dr.T”創始人葉仲廣最喜歡的兩種飲品。
文| 鉛筆道 記者 吳曉宇
►導語
“Dr.T”是一個生產膠囊茶和膠囊茶機的品牌。膠囊茶有烏龍茶、綠茶、普洱茶等12個品種。膠囊茶機是製茶工具,它通過對水溫、水流、渦輪結構等方面的精密演算法,讓使用者可得到和傳統泡茶流程口味相似的茶飲。使用者只需將膠囊放入機器頂部,按下機身按鈕,即可得到相應茶飲。
膠囊茶機有家用型和大型兩種,家用型膠囊茶機於今年4月25日上市,大型膠囊茶機預計於今年6月底上市。截至目前,“Dr.T”已售出120餘臺家用型膠囊茶機,其單品價格為2520元,營收20餘萬。
注: 葉仲廣承諾文中資料無誤,為其真實性負責,鉛筆道已備份錄音速記,為內容客觀性背書。
午後風中氤氳著咖啡醇香,三里屯雀巢Nesppresso旗艦店外人潮湧動。
葉仲廣尋著香味擠進店內,運作中的咖啡機吸引了他目光。小巧精緻的膠囊咖啡落入機子內,店員一鍵按下,一杯咖啡便出現在客人眼前。
一直在尋找茶葉創業方向的他發現了突破口。葉仲廣是一位茶文化愛好者,然而自北京大學畢業後,他輾轉金融、醫療行業,一直在做與茶無關的事。直到2015年年底,他下定決心從興趣切入,“做一些新穎的事”。
茶市場的現狀讓他非常不滿意。“愛喝茶的多為老年人。他們堅持茶文化,願意保持繁瑣的泡茶流程;年輕人卻對此不予認同,他們追求快消品,耐不住性子。”葉仲廣總結道,“茶本身沒什麼痛點,只是它的推廣風格應該去改變。”
之後,他對茶飲商家做了調查。市面上現有茶飲形式為奶蓋茶、灌裝茶、袋裝茶等,失去了傳統流程對水溫、水量、水茶比例的把控,“茶味不純”。此外,他了解到,2014年中國茶葉出口未通過歐盟標準,食品安全之仗未打好。
受咖啡膠囊影響,他想把茶葉裝進膠囊裡保鮮,生產出膠囊茶;並製作製茶機器——膠囊機。隨後,他聯絡了身處英國的好友技術團隊,經過數月研發,“Dr.T”家用型泡茶機於今年4月25日上市。
“Dr.T”膠囊機重為3.5Kg,水箱體積1000ML,自帶220ML/杯的茶飲杯和廢棄膠囊收納盒(可裝5顆)。
使用機器製茶,不同的茶在溫度、壓力和工作流方面演算法不同。以綠茶為例,膠囊機會自動生成70度水溫,通過3Par壓力萃取,形成270度螺旋渦輪把茶葉轉起來,90秒後便能萃取出一杯熱茶。“針對不同的茶,膠囊會用不同的引數匹配。”
在茶口味方面,“Dr.T”會對每種引數配出的茶進行實驗,選取20~30人進行盲品打分測試,將打分高的指標作為茶品最終引數。
葉仲廣介紹說,機器泡茶與傳統泡茶相比優勢在於,“茶水是邊沖泡邊加熱,不會涼;機器會對垃圾自動處理,泡出來的茶湯無茶葉和茶渣。”
此外,膠囊機可通過手機連藍芽,控制記錄使用者使用產品資料。使用者只需要下載“Dr.T”App便可看到系統對使用者的用茶推薦,“如果女生在夜晚時喝茶,系統不會推薦濃茶”。
在操作方面,使用者只需三步:
擡起蓋子後,廢棄的膠囊殼會自動落入收納盒中。
“Dr.T”茶膠囊的茶葉產自臺灣、日本和英國等地。目前共有12種茶葉,即烏龍茶、綠茶、普洱茶等6種傳統茶,和玫瑰紅茶、薰衣草綠茶等6種花茶。今年5月,它與福建鐵觀音創始公司“八馬茶葉”談定合作,並預計於今年10月推出鐵觀音、大紅袍、祁門紅茶。
茶膠囊外殼為環保紙,相比咖啡膠囊的塑料或合金材料的外殼,“紙的可降解性、無毒性都更好”。
茶膠囊的加工是跟代工廠合作,“我們提供模具,他們提供填充環境”。具體加工步驟為:
家庭型膠囊機目前售價為2520元,膠囊茶價格為6~8元(若購買機器,膠囊茶價格為4~5元)。此外,葉仲廣表示,投放在公共場所的大型自動化膠囊機正在研發,預計今年6月底上市。
“Dr.T”已與“小紅書”合作,在其平臺開店售賣。葉仲廣介紹,家庭型膠囊機還在奢侈品牌專賣店、高階美容美髮店、高福利公司茶水間等地投放,盈利模式為“裝置免費投放+膠囊消耗收費+押金(2500元)”。
目前,“Dr.T”的客單價為2500餘元,現已售出100餘臺,收入為20餘萬元。
談及未來規劃,葉仲廣表示,產品種類會增加大型自動化機器和微型隨身化杯子兩種形式。茶飲會延伸到功能熱飲,如蟲草茶、紅糖薑茶等。
“Dr.T”計劃融資500萬~2000萬元,用途為生產、投放自動販賣機和研發口味,並出讓15%股份。
/The End/
編輯 羅正臣 校對 任清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