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移動網際網路既成往事
文|丁甜
編輯|陳蘭
有人說,就算你拿整個人生用來沉睡,也總有那麼一兩次會被時代叫醒。
如果將指標往前撥轉10年,2008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年份,大雪、汶川、奧運……那個時候,人們經歷災難,也充滿希望。那個時候,中國網際網路還是個不太成熟的孩子,地球上很多骰子還未落地。
十年之後,寒冬,至暗時刻,卻成了2018年的網際網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比如年初被稱為2018年第一風口的直播答題遊戲,超過15家直播答題APP入局,經過王思聰、周鴻禕等大佬的“撒幣”風潮,才一個多月就盡露疲態。百萬鉅獎效應退散以後,風口過後往往是火山口,而如今的直播答題早就是一座死火山,徹底涼透。
比如矇眼狂奔的P2P平臺今年成批暴雷轟然倒下,即使是在高溫的夏天,踩雷者也感受不到陽光的溫度,“我沒了所有的錢,卻不敢跟別人說”。
比如昔日的區塊鏈,如今被人嘲諷成“破產鏈”,去年的數字貨幣大牛市走了,連尾巴都不讓你看見,轉型,裁員,倒閉,是當下的主旋律。
而對於資本來說,“每當冬天來臨,就會有:張穎同志內部發言流出,王冉同志發文跟上,包凡同志總結陳詞……其它同志默默轉發”。於是網路上都說,經緯中國的創始合夥人張穎是寒露、易凱資本CEO王冉是霜降,到華興資本CEO包凡就是立冬。
這一年,我們跪拜錦鯉教、我們哀悼名人逝去,我們在年初玩著《旅行青蛙》吃“頭騰大戰”的瓜,我們在年尾議論從劉強東到劉立榮的1號人物失格……我們看過了太多高樓宴起,也見證了更多大廈傾覆;我們感受了上市熱潮,也經歷了股市暴跌。
這一年,有人說,人間不配網際網路。
這一年,有關移動網際網路一切的故事,或許都要從智慧手機開始說起。
因為智慧手機,不止創造和驅動了一個行業的增長,還影響了從手機制造到應用經濟,到移動網際網路上的各種服務,再到被移動網際網路改變的企業運作與勞動關係。
據風投公司 KPCB 2018 年的《網際網路報告》顯示,世界範圍內平均每個擁有智慧手機的成年人每天會在手機螢幕上花費的時間長達 5.9 個小時。
01
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下滑一整年。
其中,智慧手機的最大市場——中國市場,截止到今年9月,出貨量比去年同期下滑12%,連續4個月有兩位數的下滑,其中2月份的降幅達到 38.7%。2018年下半年,中國手機市場首次出現“量價雙降”的局面;2018年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同比下滑18%,銷售額同比下滑9%。
不論人工智慧、人臉識別、全面屏之類的新技術,還是印度、非洲、東南亞的新市場;不論蘋果破天荒的一年三款產品、還是三星、華為的垂直整合,或者OPPO、vivo的銷售渠道,2018年,哪一個都沒能打破手機行業的增長天花板。
高速增長消失,各大手機廠商自然是最先的聚焦者。7月9日,小米公司在港交所正式敲鐘上市。
當時的雷軍承諾讓所有購買小米股票的股民資產翻倍,不過很快小米就進入了下跌通道,最慘的時候,小米跌幅高達47%,每股價格只剩11.4港元。儘管在一段時間的持續低迷之後,11月,小米集團的股價終於迎來了上漲,但股價已經是高點的一半,而在近期其股價較發行價又跌了19%。
今年以來,小米手機的表現也進入下行通道:IDC資料顯示,一季度,小米手機中國出貨量增速達到40%以上,二季度降低到2%,三季度同比下滑10.9%,在華米OV中表現最弱。
蘋果表現也無法說好。8月2日,蘋果股價盤中再創歷史新高至207.05美元/股,漲幅2.5%,市值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大關,成為美國曆史上首個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也成為第一個突破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
突破萬億市值,蘋果走了38年;但是從萬億美元公司變成 8000 億美元公司,蘋果只花了幾個月。據報道,蘋果上月跌幅超過16%,蒸發了1600多億美元的蘋果股票,本月依舊在下滑。而不久之前,高通又起訴蘋果公司侵權專利,隨後iPhone在華銷售的七款產品都被禁售。日前,蘋果股價又下跌了7.3%,市值蒸發了620多億美元。
韓國的另一手機巨頭,三星的日子也並不好過。12月12日,中新經緯報道,韓國三星電子位於天津的手機制造工廠,即天津三星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將於12月31日正式停產。目前,三星正在中國收縮手機終端業務。五年前,誰也不會料到三星會在一年內在中國連續關閉兩家手機制造工廠,但眼下,這家公司顯然已經調轉方向。
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份額僅剩0.9%。可見,歷經八十載的三星帝國猶在,卻早已不復當年的強盛,只能在時代的浪潮下風雨飄搖。
而2018年手機市場的風雲突變,不僅在於手機巨頭們的追逐和爭鬥,中小手機市場也是一片哀嚎。
印象裡,“金品質、立天下”彷彿還是能說話的廣告詞。就在10月,1年前淨利潤還為7.6億元的金立集團突然被傳負債200億元,頃刻間倒塌。
金立創始人劉立榮立刻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被指因賭博欠下鉅額債務加快了公司的資金鍊斷裂和破產速度,而突如其來的股權和資金流動性問題,推倒了金立資金鍊上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此後,金立陷入多個與債權人、供應商的糾紛之中,昔日國產手機“老大哥”迅速衰敗,然後折戟。
11月,美圖手機改姓“小米”。美圖公司與小米集團宣佈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美圖將旗下美圖手機的品牌、影像技術和二級域名,在全球範圍內獨家授權給小米集團,授權之後的美圖手機將由小米負責研發、生產、銷售和推廣。
一邊是以男性為主、手機發燒友的使用者群體,另一邊則是女性佔優、自拍愛好者的美顏陣營,這場不同品牌調性的戰略合作,被視為一次“八字不合”的聯姻。
而那個總是靠情懷加持的錘子也逃不過命運。從產品供貨斷裂到裁員,再到分公司解散,一連串的傳聞,即使曾經懟天懟地的羅永浩,也難以應付。從工商資訊來看,今年12月份,錘子科技已經進行了法人變更,前幾天還傳出羅永浩在公司股權被凍結,羅成為被執行人的新聞。這也許意味著,錘子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錘子。
未來錘子將是誰的錘子,甚至錘子是否還會存在,沒有人知道。
產業觀察家丁少將表示:“中小手機品牌面臨生存危機,說明產業資源、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品牌集中,‘馬太效應’愈發顯現,明年品牌集中度會持續提升,‘小而美’的品牌更難生存。被淘汰出局或者投靠巨頭轉型發展,成為眾多中小手機企業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的前五大智慧手機廠商分別為華為、OPPO、vivo、小米、蘋果,其中華為、vivo銷量同比上漲,其餘品牌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在未來新的風口下,對於手機廠商來說,無論是投靠巨頭的“小而美”,還是自己海外擴張求生的巨頭們,也許他們都在等一個5G,下一個6G也已經提上日程。
02
當我們在談論網際網路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不得而知。
但是如今,當我們開啟手機的時候,我們開啟的一定不是手機本身,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應用服務。
2008 年,App Store跟隨第二代iPhone推出,同一年Google的Android應用市場上線。
曾經,全球使用者花費最多的十個應用(不含遊戲)裡有三個直接屬於生產力工具,和娛樂、社交併沒有太大關係。而2018 年,消費榜前十的應用不是娛樂就是社交,還有電商。我們可以感知到,應用軟體真正變成了全民可用、全民狂歡的東西。
其中最亮眼也是不得不提的,自然就是黃崢的拼多多。2018年,世界在拼多多發生摺疊。“這個世界的消費端正在發生著一場自下而上的摺疊與顛覆,拼多多便是億萬使用者從底層直達消費升級全新境地的一條‘蟲洞’”。
7月26號,靠著“農村包圍城市”打法的中國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拼多多在上海、紐約兩地同時敲鐘,正式登陸市場。開盤首日,股價漲至26美元,漲幅39%,市值約280億美元。這是3年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赴美上市的最大案例,黃崢本人的身家也擠進了中國富豪榜前十五名。
三億人都在用,有人說,可能你沒為人拼過命,但你一定為別人在拼多多上砍過價。 “你可以讚揚他,你可以侮辱他,你說他什麼都行,但有一點你不能做到,就是你不能忽視他。”黃崢強調。
9月14號,資訊界的拼多多——“妖股”趣頭條也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交易,表現十分亮眼,開盤大漲32%,兩分鐘後漲停,十分鐘後恢復交易,漲幅繼續擴大到80%,再次停牌。雖然半路殺出來的趣頭條會遭遇大部分路人疑惑“到底是哪裡冒出來的”,但它的確稱得上是2018年最出乎意料的一匹黑馬,藉助三四線及以下城鎮的使用者下沉異軍突起,甚至遠超當年今日頭條的增長速度。
而過去的一年,頭條系的抖音則憑藉著“小哥哥、小姐姐”、“小豬佩奇”、“西安摔碗酒”,打造出眾多爆款ID,同時也獲得了的空前的流量。今年一季度,抖音下載量達4580萬次,超越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iPhone應用。並且,海外版抖音Tik Tok也在迎頭趕上。抖音、快手、微視、好看視訊、Lasso等一眾應用的競逐,也幾乎演繹了短視訊市場過去一年的熱鬧。
隨著今日頭條、趣頭條,快手、抖音,多個內容平臺崛起後,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增量已經消失殆盡,剩下的路只有一條:搶佔存量使用者的時間。而社交,永遠是那條如天塹般的流量瀑布,能夠抓取並聚攏使用者的淘金聖地,吸引無數網際網路人風光入場又黯淡離場。
8月,羅永浩率先開了一槍。在錘子科技夏季釋出會當天,子彈簡訊正式開放下載,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子彈簡訊就衝到了App Store社交榜榜首,上線7天便完成第一輪1.5億元融資。羅永浩笑稱,投資機構都搶著砸錢,雖然他表示無意挑戰微信,但一時之間春風無兩。
只是,子彈簡訊沒能成為羅永浩的救命稻草,寒冬還沒來,這把槍就沒了聲響,幾乎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而冬天真正到來的時候,一款名叫ZEPETO的APP紅得猝不及防。
這款“捏臉”軟體,讓使用者自己一步步捏出個人立體卡通形象,“捏出來的小人更像自己”。其最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功能是“合照”,你可以和這款軟體上的卡通形象合影,還可以與你的朋友(當然,TA也得有這款軟體的賬號)一起拍個卡通合照,達成“雲合影”的效果。很顯然,它毫不隱藏自己的社交想法。
今日頭條的社交心也依然跳動著。12月8日,今日頭條即將上線名為“飛聊”的社交應用的訊息不脛而走,牽動了外界神經。有媒體報道,今日頭條已經收購了“飛聊”的英文域名“flipchat.cn”,經查詢,flipchat.cn的域名目前聯絡郵箱已經變更為[email protected],這個郵箱字尾正是今日頭條母公司的英文名稱。
由此可見,頭條系做社交的傳言非虛,群眾們當即又啃下了一口手裡的瓜:頭騰大戰再次升級,今日頭條依然放不下社交。
四面楚歌之下,坐擁十億使用者的微信帝國,終於迎來了自己的中年危機,這些年,幾乎所有人都在喊著逃離微信,逃離朋友圈。馬化騰曾在公開發言中說:“每一個身處網際網路的人都會有一種巨大的危機感——這裡產品和使用者需求變化太快,即使是騰訊,也感覺有點跟不上節奏。我現在年齡大了,感覺自己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這是我最大的擔憂。”
巨頭焦慮了,微信坐不住了。於是一年以來,微信訂閱號做出數次調整,向資訊流模式轉變,連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微視”都被推出來充當一枚戰略防禦的棋子。
12月21日晚間,微信正式改版,iOS更新至7.0.0版本。在這次的新版本中,除了修改介面風格以外,微信就突出了視訊元素——添加了“時刻視訊”拍攝按鈕,以及打通了微信公眾號文章和微信“看一看”的連線——點選文章底部的“好看”按鈕,該篇文章會同步到使用者的“看一看”中。
“好醜”、“中老年審美”很多使用者更新後都表達了後悔情緒,但在視訊化和資訊流的大趨勢下,騰訊的迭代嘗試或許有自己的產品邏輯,至於能不能走通,就像此次更新後的很多小彩蛋和新功能,還等待使用者去探索。
而對於馬化騰的看不懂與張小龍的看見,以及微信變與不變的存在意義,回答可能就像7.0.0微信開屏時搖曳的那朵小紅花——“因你看見,所以存在。”
03
還有那些被移動網際網路改變的創業公司和商業模式,曾經顛倒眾生,吹灰不費,是投資人排著隊拿著號碼牌的寵兒,卻不是每一個都能“高貴豔麗到底”。
無論是租房,還是網約車、共享單車和外賣等等,這些新興的網際網路經濟都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也都在2018年遭遇不同境遇的危機困頓或者破局廝殺。
8月31日,那篇《阿里P7員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至今還讓人惋惜,惶恐。自如說:所有的批評我們都會收下,所有的責任我們都會承擔。可一條生命還是流逝了,“生活本就不易,沒想到生存也這麼難”。
自如事件成為一根導火線,長租公寓競相暴雷。當一篇篇起底其背後運營模式的文章砸向百姓,當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除了驚詫,就是擔憂,普通百姓沒人會想到自己日常長租的公寓,會是和P2P脣齒相依的。
住著配齊傢俱家電並精裝的房子,你不知道每個月為這個蝸居支付的金錢,其實都被中介拿去擴張了。因為長租公寓租房模式,就是中介公司以你的名義向P2P公司借了一年的租金,他們按月租打錢給房東。後來,他們拿著你的,和無數個“你”的錢,持續擴張。沒出事還好,一旦P2P公司暴雷資金鍊斷開,你就會被房東趕走無房可住,最壞的是還要還貸款。簽下合同的那一刻,就是一切風險的開始。
住房的風險讓人恐憂,出行的風險則更讓人心悸沉重。
前幾日,澎湃新聞發出一則報道,12月14日滴滴出行全員大會上,CEO程維表示,今年員工年終獎力度比去年縮減一半,高管集體不拿年終獎,程維表示:今年下半年滴滴增大了對安全的投入,未來將在安全方面投入更多。一時間,輿論譁然。
“在網際網路公司打工,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程維或許只是參考了經緯中國創始人張穎的建議。12月21日,張穎在微信,為創業者們提供了8條“過冬”建議,他認為企業不僅每週要花50%時間去融資,還要抓緊時間裁員,精簡企業結構。“先幹掉公司10%-50%最不給力的人,理由說清楚,細節處理好,要早點行動。”
程維沒像別的網際網路公司一樣大幅度裁員,他只是對年終獎下手了而已。可下半年以來,滴滴就沒有從負面的輿論漩渦中脫身過,沉下去的時候,才發現一塊叫做“安全”的礁石就在腳底。
8月25日,樂清順風車事件爆發,這是繼5月份震驚全國的空姐遇害案後,又一樁命案。兩起順風車司機殺人事件,就像是投入可樂中的曼妥思,引爆了局面,這一次,人們不打算原諒了。
於是滴滴宣佈自8月27日零時起,在全國範圍內無限期下線順風車業務、繼續整改升級客服體系。那段時間,人們經歷了一個晚上11點過後就打不到網約車的小長假,很多類似的文章開始湧現:《順風車消失的第XX天》。但是整改歸來以後,滴滴坍塌的形象也並沒有得到反轉性的修復,一鍵報警機制被吐槽雞肋,而黑名單更是一個笑話,就像小孩子打架後大家誰也不理誰。
哪怕後期數月的整改滴滴又推出了多項新規,以及12月5日,滴滴釋出員工郵件,宣佈組織架構升級,滴滴核心業務和多部門都進行了合併、調整。但巨大的網約車合規化壓力都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程維心上,滴滴負重難行。
只是現在,曾經坐在程維談判桌對面的戴威,那個和他從甜蜜到交惡的90後創業者,更難。沒有人再讚賞他的倔強,也沒有資本再願意為他的ofo買單,程維也不願意。
從寵兒到棄子,短短三年。這三年時間,共享單車從新時期的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之一,到人人談之色變的“創業黑洞”,一地雞毛。於是所有人都寫道:2018,共享單車大撤退。
12月17日,ofo北京總部樓下,退押金的人形長隊久久沒有散去。ofo後臺顯示等待退款的使用者數字,超過了1000萬,而1000多萬用戶的押金總額粗略估計在10億-20億元規模。這樣的景象,也曾出現在20公里外的樂視大廈和錘子總部。前來討債的供應商拉起橫幅,上面書寫“樂視還錢!”“錘子科技還我血汗錢”。
當年那句刷屏朋友圈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已經變成了“當年融資100億的同齡人,現在欠你199元。”
《中國企業家》報道,2018年初,ofo的負債表顯示,彼時ofo整體負債就已經達到64.96億元,其中,使用者押金為36.50億元,供應鏈為10.20億元。
6月開始,ofo先後從澳大利亞、德國、韓國、西班牙、以色列、美國和日本等海外市場退出,可用的自行車很大一部分被直接捐給當地類似慈善機構一樣的組織。8月,ofo手裡已經完全沒錢了,之後上演的戲碼就是不斷有融資和收購的訊息傳出,然後闢謠。
現在,大家都在問一句,是誰殺死了ofo?誰是ofo悲劇的製造者?戴威的固執和錯誤、管理的失控、資本的盲目助推,單車商業模式的缺陷,似乎都不足以解釋。或許時間再往前推,從瘋狂的造車、補貼與損耗開始,從那場矇眼狂奔式的“軍事競賽”開始,就不僅拖垮了眾多二三線玩家,悟空單車、小藍單車、酷騎單車相繼破產,也早就在暗中寫下了ofo的結局。
ofo垂死,而他曾經最大的對手——摩拜單車,於今年4月賣身美團,賣身價27億美元。當時有人形容 “賤賣”二字,現在面對ofo的節節潰敗,沒人這麼說了。
當初談收購的時候,摩拜的董事長李斌和當時的CEO王曉峰還不願放棄獨立運營,創始人胡瑋煒還是投了贊成票。後來,沒過幾個月,李斌帶著他的蔚來汽車去納斯達克上市了。胡瑋煒卻說,“並不存在所謂的‘出局’,在我看來一切是新的開始”。只是還沒開始多久,創始人也離開了。
12月23日,胡瑋煒因個人原因辭去摩拜單車CEO,由公司總裁劉禹接任。胡瑋煒在內部信中表示自己“完成了階段性的使命”以及“沒有宮鬥”。胡瑋煒卸任後,有傳聞稱,美團生態下的摩拜接下來將進行人員優化,進一步降低成本。根據美團財報,摩拜每天約虧損約1560萬元,照此計算,每年虧損額將高達57億元。
收購了摩拜的美團,在這一年也開啟了新的故事進展。9月20日,美團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市值超過500億美元。美團的上市正值中國科技行業面臨下行壓力之際,但是鉅虧之下,美團仍舊交出了一份昂貴的成績單。繼小米之後,美團成為在港交所第二家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公司。
八年間,從團購到外賣、電影票、酒旅、出行、新零售……無邊界美團,八爪魚王興,這是一場無限遊戲,與大眾點評合併以後,美團點評想做的是服務領域的“亞馬遜”。但是所有的商業邏輯都有一個閉環起點,而美團點評定位於“吃喝玩樂”的高頻消費,其核心業務餐飲外賣佔到總營收的61.99%。但外賣,改變了社會就業關係,也改變了我們的城市生活。
而距離美團外賣的終極敵手餓了麼被阿里收購,已經過去半年多時間。
今年4月,餓了麼被阿里巴巴以95億美金的價格全資收購,或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最大的一筆現金收購。阿里大量的資金注入和扶持,黃黑著裝的美團外賣大軍與藍色著裝的餓了麼外賣大軍依然在街頭酣戰。10月,阿里巴巴CEO張勇釋出員工信,口碑、餓了麼合併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也明確了未來目標——重新定義城市生活,劍鋒直指美團。僅一個月,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估值達到了300億美元,首次融資40億美元。
TMD小巨頭想要無限擴張,BAT更是如此,大概每個網際網路公司都想試探自己的極限,阿里巴巴更是如此,即使其1號人物馬雲已經宣佈了明年退休的訊息。
但今年雙十一,淘寶再次創造了數字奇蹟,短短21秒,10億銷售額,24小時購物活動中錄得高達2135億元的銷售額。儘管拼多多、京東在雙十一當天的GMV也都不甘示弱,但總體來說,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高速流量增長,中國網際網路的電商平臺還是顯露出了疲態。
eMarketer的資料顯示,中國消費者電子商務支出正在放緩。事實上,雙十一銷售額的增速也證明了這點,儘管銷售創紀錄,但阿里巴巴的雙十一銷售增長率還是從39%下降至27%。
而相比於雙十一狂歡節的喧囂和熱鬧,剛剛過去的雙十二則更顯安靜又落寞。只是我們也可以看到變化,最近幾年,隨著移動支付的興起,雙十二正逐漸展現出其線上下的活力。在超市百貨之外,餐飲、美容美髮、菜場等諸多線下場景也正逐步加入雙十二體系,調動網際網路使用者已經被雙十一撐大了的眼界與胃口,不斷激發消費的想象力。
沒有智慧手機作為基礎,這些改變可能都不會發生。
只是在手機從放緩到停滯的這兩年,消費網際網路在2018年踩下急剎車。關於移動網際網路生意的描述從“網際網路紅利”、“萬眾創新”,變成了“寒冬”、“下半場”。但即使是凜冬已至,甚至是一片殘局,如今我們來挑選和盤點2018年所有發生的事,其實並沒有什麼石破天驚的大事,也沒有什麼可以蓋棺定論的創業者和創業公司,最多,只能算一些既成往事。
或許就像王冉說的,這個消費市場所謂的寒冬,並“不是講優美故事感動人的寒冬,而是講資本故事忽悠人的寒冬;不是自強則萬強長期耕耘者的寒冬,而是撈一票就走短線投機者的寒冬。”張穎也說過:2018年艱難這話題被放大了,沒遠見的人慘死很正常。
寒冬終會過去,這是市場的殘酷,卻也是行業的希望,而那些承受住生死大考的人,才能真正築壁壘,做價值,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