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能夠跨界成功的人

能夠跨界成功的人

試圖 幹貨 跟著 就會 答案 nor clas light 雞湯

那些能夠跨界成功的人,最關鍵的不是經驗,不是資歷,不是性格,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社交能力,而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這個能力我們都能理解,也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在早些年的研究中,它的重要性並沒有凸現出來。

我剛才所說的兩個研究,也都是最近幾年的發現。為什麽呢?時代變了。

如今我們身處“VUCA”時代,環境多變、不確定、復雜、模糊,跟農耕時代、工業化時代甚至信息時代,都有很多不同。

技術分享

在這個時代,知識呈指數級增長,但未知領域增加得更快,所以用舊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才開始變得非常重要。

那如此重要的能力,我們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我在自己的公眾號裏,針對讀者做了如下調查:

技術分享

75%的人認為,自己舉一反三的能力不足,還需繼續提升。

74%的人,每天在工作以外,花超過半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但是只有12%的人會進行思維方面的學習,而很多人仍然停留在知道某個知識的階段。

技術分享

57%的人關註了20個以上公眾號,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超過1本書。

需要說明一下,因為內容定位的原因,所以我的讀者群體,已經屬於最重視思考的那少部分人了。

所以,盡管我們知道舉一反三的重要性,但由於過去幾十年工業化時代學習模式的慣性,我們的學習方式仍然是知識輸入。

而且這個時代未知領域不斷增加,還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學得越多,未知的就越多,所以就越來越焦慮。

然後為了緩解這種焦慮,又不斷地囤積知識,進入惡性循環,所以才不斷刷朋友圈、收藏文章、購買和下載音頻、參加各種微課。

但我們真的需要那麽多知識嗎?

面積等於長X寬 體積等於長X寬X高,這個知識我們都知道對嗎?

希臘船王尼亞科斯用這個知識賺了上千萬美金。

技術分享

那時候是二戰末期,海運需求很旺盛,他就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比蘇伊士運河窄4米。為什麽造大船?

我們想象一下,造船的成本是跟著表面積來的,因為裏面是空的,而收入呢?根據運送量,也就是體積,表面積和體積是數量級差異,所以船越大,利潤率越高。

果然,他第一次航行就回本了,成了千萬富翁。你看,這個小學生都會的知識,可以幫你完成一個億的小目標。

有個統計學悖論叫做友誼悖論,有點違背常識,是說你的朋友通常會比你有更多的朋友。

技術分享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通常都會向上看,所以你的朋友往往是那些比你更受歡迎的人。

好,那你現在我告訴你這個知識了,想一下,你會用在哪裏呢?用來吹牛、撩妹、裝逼、增加談資?大部分人都是這麽做的。

克裏斯塔基斯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用這個悖論來探測流行病的爆發趨勢。

具體怎麽做呢?先隨機選擇一群人,再隨機找來這群人的朋友,組成第二群人,根據悖論,他們會比原先的第一群人在社交方面更加活躍,更多地處在社交網絡中心,所以更容易或者更早地被感染。

所以通過檢測第二類人群,就能更早地檢測到流行病的爆發,研究證明,大概可以早兩周時間。所以,簡單的知識可以用在很多方面,你現在還覺得,自己需要那麽多知識才能解決問題嗎?

如果我希望在演講結束後,你們能夠站起來為我鼓掌,要怎麽做呢?

技術分享

它會跟很多因素相關:比如我講得好不好,讓你站起來的門檻有多高或者說高擡貴臀的意願,還有其他聽眾的影響,在其他裏面,前排VIP觀眾對你們的影響會更大,你一起來的朋友對你的影響也更大。

所以,如果我想讓你們起立鼓掌,我可以事先賄賂前排嘉賓,還可以出售群體票,等等。

這個讓你們鼓掌的思路還可以用在哪裏呢?

比如我給你們賣一門英語課,我可以免費給某位名人試用,比如給黃曉明,讓他成為先起來鼓掌的人。

所以你看,一個知識可以解決無數問題,你真的不需要那麽多知識。

查理芒格說 “80到90個思維模型,能夠解決90%的問題。”他說自己掌握了大概100種思維模型。

技術分享

80到90個思維模型是什麽概念呢?

你每天去理解1個,3個月就可以理解完。然後,每個思維模式,你花3天的時間去實踐它,9個月就可以實踐一遍。

也就是說,1年的時間,你可以掌握90個思維模式,接近查理芒格了。

然後,你在自己的余生中,再不斷深度運用和受益於這些思維模式。

所以,你的時間如果不是花在記憶一些根本不用的知識上,而是花在完善思維方式上,你就具備了舉一反三的能力,就足夠讓你在始終變化的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了。

那麽,要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舉一反三呢?

技術分享

第一,輸出,而不是光輸入。

記憶和囤積知識都只是輸入,而人類大腦的短期記憶是很有限的,只能記住5-9條信息,當你短時間內輸入太多信息的時候,大腦的學習系統會隨之關閉。

而相反,如果你在學習每個知識的時候,都能去多想想它如何應用、能解決什麽問題,這時候大腦就會認為這是一條有用知識,然後允許它進入長期記憶,而人的長期記憶容量幾乎是無限的。

所以,輸入知識之後,一定要找機會輸出。

第二,問題導向,而不是專業導向。

前段時間微信瘋傳的芬蘭破除分學科教育,後來被證明是個謠言,但是芬蘭的確進行了課程改革,規定每學期不少於一周時間,各個學校自主安排跨學科學習,試圖在學科教育和能力教育中找到平衡。

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問題解決能力,適應新時代的挑戰,而不是只適用於工業化大生產。

我們總喜歡抱怨說,在公司裏面,自己就是一顆螺絲釘,只能做非常狹小領域的事情,但有時候,我們是自己把自己鍛造成螺絲釘的。

所以,帶著問題去學習一切知識,把所有領域打通,才能夠將它們用起來。

第三,思考答案,而不是光攢經驗。

當我們遇到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尋求答案,找經歷過這個問題的人去請教,我們美其名曰“向前輩學習”。

實際上,這種學習是一種錯覺,好像有了答案,但它阻礙了我們主動思考,讓我們處於被動地學習狀態。所以,不要用經驗不足作為自己懶得思考的借口。

以上這三點,就是我給所有希望學有所成的年輕人的建議,雖然聽起來簡單,卻非常重要。

我一直都覺得,年輕人是最容易被塑造的一個群體,稍加點撥,就能夠有很大的改變,這也是我從咨詢公司辭職創業,做一份幫助年輕人事業的原因。

所以,你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這句話:你根本不需要那麽多知識,你需要的是能夠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

當當當當~ 彩蛋來啦~

新書1月1日在北京簽售,當天會有分享+活動+禮物,歡迎大家來言幾又書店和圈圈面基。

因為人數有限制,就不在公眾號發了,看到的朋友都可以報名,轉發有效啦!

網上下單的親們書可能當天還沒有收到,有沒有新書都可以來參加活動呦,現場也是可以買書滴,主要是和大家聚聚。

報名鏈接:圈圈新書北京簽售活動

更多幹貨,請移步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贊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能夠跨界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