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張小龍和張一鳴的對立統一

張小龍和張一鳴的對立統一

偏執狂 style 得出 沖突 白雪 另一個 給他 新聞 是否

對於中國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而言,他們公司的最終結局——“要麽姓馬,要麽姓馬”;而對於中國大部分網民而言,他們在手機上的時間——“要麽姓張,要麽姓張”

張小龍和張一鳴,這兩個技術男各自掌管的微信和頭條系APP占據了這個國家人民手機中最長的在線時長,他們有太多共同點:同屬技術出身、都不善言辭、相同的異常低調、雙雙迅速成長為全能型選手…….

技術分享圖片

他們又有太多的不同點:一個出生於1969年,一個出生於1983年;一個弗蘭人,一個胡建人;一個產品經理,一個企業家;一個技術中帶著濃濃的文藝氣息,另一個則有著技術原教旨主義的偏執。

技術分享圖片

人決定產品,今天,我們就嘗試從這兩個人的角度去窺視這個占據了中國最多“國民總時間”產品各自背後的人文邏輯。

1 藝術家張小龍VS機器人張一鳴

將傑克遜的名言放到微信的啟動畫面;將崔健的《一無所有》放到微信的版本更新頁;將許巍的《藍蓮花》設置為QQ郵箱的背景音樂;將熱愛搖滾作為招聘產品經理的重要加分項……..

技術分享圖片

張小龍的文藝情結深入骨髓,盡管他非常克制,但客觀上他為給微信這款產品打上了自己深深的文藝烙印。

事實上,那些崔健、傑克遜、許巍這些符號只是我們能看到的張小龍文藝的表面標誌,而背後則是他把這種人文精神註入產品,微信極其簡潔、克制——

消息沒有已讀狀態;朋友圈不鼓勵發純文字;搖一搖快速識別音樂,包括搖一搖那個來復槍的音效;甚至細心的人會發現轉發一篇文章,如果文字是一個個輸入的就會全部顯示,如果是復制粘貼的就會折疊成兩行。

技術分享圖片

這些都是張小龍人文精神的直觀體現,很多人把東方的張小龍和自由世界的喬布斯相提並論並非毫無根據,張小龍的確是受過喬布斯影響的,他公開說過:老喬是Intel格魯夫《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證明人;他讀《喬布斯傳》,把其中段落摘錄到飯否上,下邊是張小龍摘錄的幾段:

“他無比遺憾的意識到,這些工具的力量,恐怕無法與鮑勃迪倫的音樂相比,它的生命無法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相比,100年後,還會有孩子看《海底總動員》而露出笑顏,100年後還有誰會記得iPhone、iPod,如果可以,他願意用所有的技術交換與蘇格拉底共處一個下午的時光。”

“當你慢慢變老,會發現有些事情是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外的。技術並不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出生,短暫停留,然後死去。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技術改變不了什麽。但是,一件事情,不是非得改變世界,才是重要的。”

“他曾經以為自己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人都是使用工具的,如果你給他們好的工具,他們會用這些工具做出了不起的事情。比如電腦。他曾經想象著,有一天,我們能在工具中融入亞裏士多德或愛因斯坦的基本觀點。想象一下,這將對年輕人的成長帶來何等幫助?”

技術分享圖片

張小龍飯否動態選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小龍是一個藝術家,一個為純技術出身極客,卻渾身散發出藝術家的氣質,這本身就足夠有趣。

和張小龍的藝術氣質不同,年輕的後輩張一鳴則是一個極其理性的技術原教旨主義者,正是堅信算法超越主觀分發的效率讓其創辦了今日頭條,其理性的決策貫穿其產品技術決策的每一個細節。

頭條發布一個新APP,其名字都必須打N個包放到各大應用市場進行多次A/B測試而決定,張一鳴告訴同事:哪怕你有99.9%的把握那是最好的一個名字,測一下又有神馬關系呢?

在張一鳴的世界裏,只有效用,當記者問他:你上次發火是神馬時候?他回答,我幾乎不會發火,發火沒有效用;他用極其理性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

早年創業時張一鳴的公司技術用的是Python,那時候Python使用還沒有像今天在技術圈那麽廣泛,因此招到好的工程師就變得困難,張一鳴沒有像其他公司一樣去拉勾等垂直招聘網站上發啟事,他有他獨特的技術解決方案——去百度買和Python相關的幾個獨有的關鍵詞(如一些函數和庫之類的)。這些詞很冷門,很便宜,也很有效。

張一鳴說:在機場的人看機場的內容,火車站的人看火車站的內容,如果說讓機場的人看到了火車站的內容,那是技術問題。

他坦言,頭條不會做出網易那樣“有態度”的新聞客戶端,而要做一個“沒有態度”的資訊應用,他關註的分發效率。

有人評價他為“擁有交易員級別的冷血唯物主義者”,用戶的每一次點擊、瀏覽行為都會變成頭條服務器裏冰冷的數據,一項項雙盲測試的結果是每一次產品和策略升級唯一的衡量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說,頭條的產品經理是算法,而頭條僅次於微信的平均用戶時長證明了這種純理性的唯物主義策略極其有效。

如果你認為張一鳴純理性決策只適用於工作中,那麽你就錯了——在生活中張一鳴也是這樣一個原教旨主義者。

他甚至將年齡作為X軸,顏值、收入、身體狀況等其他指標作為Y軸,畫出曲線函數,發現29歲左右通常是體力下降的拐點,於是,並沒有體育愛好的他從29歲開始了每周一次的遊泳。

他甚至像調試算法一樣反復實驗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並得出結論——人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的時候效率最高,同時這種效率最高的前提是有充足的睡眠。

甚至他對愛情的看法也閃爍著技術男獨有的算法思維:“世界上可能有兩萬個人適合你, 然後你只要找到那兩萬分之一就好了,就是你在可接受的那個範圍尋找近似最優解。”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一鳴大腦就像一顆冷靜運轉的CPU,他的每一步行動都由這個CPU由某個模型精準計算並指導,我想,人工智能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這種純理性思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頭條的攻城略地與此息息相關,但客觀上的確從某種程度上放大了人性中的弱點,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很難避免,因為在純算法過程中,無所謂劣幣和良幣,一切都是CTR、留存率和用戶時長,在這個純數字遊戲中,有時候馬拉個幣也是良幣。

燈塔國的小紮的國會聽證會和頭條張一鳴徹夜無眠寫道歉信,從某種意義上是我們對技術的反思,但我相信,這次的遭遇其實沒辦法改變張一鳴這種深入骨髓的純理性的思維,我猜,在他腦海中只是會給他原來的思維函數中增加——“監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兩個新增變量,並調大二者的影響因子——在祖國做生意,“看不見的手”還是要服從“看得見的手”。

技術分享圖片

《財經》雜誌的小晚有一次在上海徐匯采訪張一鳴的時候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用幾個字定位一下你自己!張一鳴慢條斯理地回答:“我現在在上海徐匯區中金國際廣場,第9樓。”

嗯,定位真TM準確啊,就差報經緯度了!

2 專註的張小龍VS進激的張一鳴

在大眾眼中,張小龍這個名字一直是和微信聯系在一起的,這些年張小龍一直專註於微信,我們幾乎看不到微信團隊出的其他獨立產品,微信讀書算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

核心源於微信之大足以撐起技術男張小龍最狂野的夢想,我們看到的表象是微信一直在做加法——朋友圈、支付、購物、遊戲、公眾號、小程序,然而對微信這個如此龐大的流量黑洞而言,騰訊帝國的每一塊業務都會以最大力度削尖腦袋往微信裏放,在面對的海量需求和最終上線的需求,小龍拒過的需求連起來估計能繞地球三圈。

僅僅2014年,騰訊就有超過120個業務在排隊接入微信,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小龍一直在做減法,但即便如此,微信新推的功能依然避免不了存在“失敗”的案例——

微信的”對講”功能在堅持了很多個版本之後下線了,而該功能發布的時候的宣傳語為——“這一次,我們要重新定義對講機”;微信的安卓設計樣式在發布幾個版本之後也改回來了;微信的“看一看”用戶數並沒有達到預期………加法與減法,專註與擴張,在張小龍身上實現了對立統一。

早在2012年,沈默的張小龍就提出——“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那時微信才誕生一年,還在念書的我在深圳大學北門外的廣告牌上看到這句略顯浮誇的文案,回頭瞄了一眼高聳入雲的騰訊大廈,心中打了N個問號,如今,恐怕沒有人對句話有任何懷疑,微信成為這個國家數字生活最底層的基礎設施,而這背後是既專註又進擊的張小龍。

和張小龍的專註微信這一單一產品相比,張一鳴在這兩年顯得無比激進——國際化、短視頻化、垂直化四面開火,成為內容領域的新的全民公敵;火山對標快手,悟空問答對標知乎,懂車帝對標汽車之家,微頭條對標微博,鈉鎂股票對標炒股APP,頭條甚至已經在做音頻和教輔類產品了,加上被投資各類產品,頭條的產品線如今早已達到了3位數。

技術分享圖片

“在連接人與信息這條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臺。不拘泥於文字、圖片、視頻,甚至以後任何未知形式的表達;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娛樂等維度。”

國際化也是其增長的重要命題,在張一鳴眼中,算法不分國界,頭條的國際化是早有預謀,2015年,張一鳴出矽谷考察了一番,得出的結論是中美互聯網差異已然很小,在這一點上,獵豹的傅盛給過張一鳴啟發,他甚至直接從傅盛的手中直接把News Republic買下來了,如今的張一鳴正在默默練習英文,為出海積蓄能量。

我們認為頭條最大的優勢是算法,然而實際上它最大的優勢是一套結合了算法、產品、運營、增長、廣告為核心的強悍打法,頭條的廣告技術團隊和用戶產品技術團隊是一塊的,他們既為用戶產品提供算法,也為廣告提供算法,其廣告商業化在任何一個頭條產品極早的階段就被納入考慮,量一起來,廣告也隨即起來。

這一點和其他完全靠融資繼續走的創業公司路數絕然不同,在頭條廣告收入早已反哺投資和擴張的時候,很多創業公司還在繼續D輪、E輪繼續燒呢。

張一鳴自己則說:頭條其實不算多元化,我們沒有去做房地產,我們沒有去開超市,我們做的產品,本質上還是對接人和信息。

3 產品經理張小龍VS企業家張一鳴

毫無疑問,作為微信的掌舵人,張小龍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產品經理,或者說產品架構師,他最大的工作是定義微信;

而很顯然,現在的張一鳴產品和技術依然是他的重心,但他必須考慮融資、估值、現金流、站隊、公關、商業化甚至IPO等系列企業家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微信的這些問題由小馬哥專業的團隊操刀。

為什麽大眾把張小龍稱奉為產品之神,而不把馬化騰、紮克伯格、周鴻祎、王興成為產品之神,後者們的產品甚至更加成功?

某種意義上是因為張小龍符合了大眾對於產品經理最完美的想象——文藝、感性、專註,即在大眾印象中,張小龍的工作顯得更加純粹,而大眾很難了解到的其實是這份看似性感的工作背後充斥著復雜、糾結、權衡——

張小龍曾經舉過一個例子,2016年微信大會前一天,一個“我與微信的故事”的線上頁面提前泄露了,海量用戶瞬間湧入導致頁面掛掉了,於是謠言四起,說這個頁面會竊取用戶的銀行卡信息,於是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有超過百萬級的用戶解綁了銀行卡…….

技術分享圖片

活動“我與微信的故事”

當你是國民基礎設施的時候,你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出差錯,而這沒有一點內功是應對不了滴。

的確,和張一鳴相比,宣稱不知道Feed為何物的張小龍顯得更加從容,這份從容的背後固然有微信不必為下一輪融資、估值等主題傷神的原因,然而張小龍也有他作為產品經理的巨大挑戰,而這些挑戰隨便挑一個出來對微信而言都是靈魂拷問:

  1. 公眾號生態固化,流量集中效應明顯,以賬號為中心的分發效率遭客觀上弱勢於算法分發效率。
  2. 微信作為騰訊帝國的基石,盡管它代表騰訊在支付、廣告、遊戲、圖文內容生態領域高歌猛進,但在移動內容不可避免地視頻化的大背景下,微信在短視頻分發領域沒有建樹。
  3. 小程序作為承載微信操作系統的野心,對獨立性要求較高的創業者而言心存顧忌,盡管在過去一年以平均每周一個新能力的頻率更新,但能否形成足夠多元健康的生態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4. 騰訊不斷增加的變現壓力,和微信極簡的產品理念沖突日益明顯,而這顯然已經超越了一個產品經理的範疇.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產品經理張小龍的思維半徑並不會比作為企業家的張一鳴窄多少。

今天的產品之神張小龍曾經也經歷過多次脫胎換骨——從親自寫Foxmail每一行代碼的純技術男到技術團隊的管理者,從沈重的Foxmail的客戶端思維轉變到QQ郵箱的Web思維,從QQ郵箱的PC轉變到移動領域的微信,從技術管理者轉變到產品定義者,其中的任何一次轉變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都是要經歷蛻皮的,而張小龍處變不驚、定力如磐。

張一鳴在酷訊、海內、飯否都是CTO一職,對技術的迷戀讓其曾經對投資人王瓊說:我更適合做CTO,請一個人來幫我做CEO,然而事實上從“99房”開始,他就開始獨當一面,以極快的速度叠代了自己的認知和能力。

技術分享圖片

從開始純真地說出“算法沒有價值觀”到面對公關危機虛心向極客公園主編張鵬請教,從只給面試者出算法題到傾力挖角Uber幹將柳甄,從面對媒體攻擊只會說“他們怎麽能這樣呢?”到現在滴水不漏的道歉信,如今的張一鳴早已在狂奔中成為打過硬仗的年輕企業家。

他內心堅定——我創辦頭條並不是成為騰訊的員工。這句簡潔的回應背後是無畏的勇氣。

在UC還沒有被阿裏收購的時候,UC的俞永福也曾經許下豪言——“從今開始,只有UC收購誰的消息,而不有UC被收購的消息”,張一鳴轉發了這條微博並回附上三個字:贊勇氣,半年之後,UC被阿裏全資收購,和TMD中的美團、滴滴不同,張一鳴一開始就沒有選擇站隊。

2018四個月沒過完,對於頭條而言是跌宕起伏,一方面抖音以摧枯拉朽之勢高歌猛進,一方面一直順風順水的頭條遇到了史上最嚴監管——

央媒曝光違規廣告、黨報發評論文章、總局下架內涵段子,陣勢之大、前所未有,企業家張一鳴遇到了真正的挑戰,曾經在外界看來幾乎看不到情緒波動的他也在第二天的道歉信中坦言“一夜無眠”,這份措辭嚴謹以至於稱得上範文的道歉信顯然並非出自理工男張一鳴之手,他的團隊公關團隊早已比2014年措手不及的版權風波更加成熟。

4 60後張小龍VS80後張一鳴

張小龍和張一鳴這個兩個名字聯系起來的場合不多,而據觀察,兩人貌似也沒有實質上的交集,在飯否上頻繁發博的張小龍可能也沒有聯系過飯否的技術男張一鳴,除了在去年11月在西安舉辦的一個叫“程序員節”的大會上,張小龍和張一鳴同時入選“中國十大功勛程序員”,同時入選的還有求伯君、王選民、雷軍、丁磊。

這個在技術圈其實並沒有太大影響的大會還把張一鳴劃分為“中國第四代程序員”,我不清楚這個代際劃分的具體標準,但二者的成長時代背景的差異的確也從某種意義上影響了他們的人生:

張小龍出生於1969年,差不多是中國最早的程序猿之一,和出生於1983年的張一鳴不同,張小龍上大學的1991年互聯網在祖國還不知道何物,那時候的英雄是寫出WPS的求伯君,而張小龍在華科的專業也並非計算機而是電信,那時候的電信行業就像今天的互聯行業那麽熱。

我們不知道張小龍是否受到嬉皮士文化影響的,但毫無疑問,他是一個愛玩的人,龍哥的青春裏,遊戲和球類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時間,網球、臺球、DOOM、紅警都能達到業余高手的水準,就連最近微信的小程序“跳一跳”他的記錄能也能達到讓大部分人絕望的6000分。

張小龍在上世紀末以一己之力寫出200萬用戶的Foxmail有著明顯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節,200萬在那個時代是一個天文數字,那時還是IT記者的李學淩曾寫道,2002年,只要你在黃莊路大喊一聲:我是Foxmail的張小龍,必然有一大群過來索要簽名。

張小龍在職業上也略顯慵懶,在寫出Foxmail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處於失業狀態,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無工作狀態的張小龍甚至想過去美國看一看機會,甚至當時的人民日報評論foxmail時稱張小龍為“百萬臺電腦後面藏著的悲劇人物”。

技術分享圖片

工作上的隨性一直延續到現在,坊間傳聞張小龍以“起不來”為理由不去深圳開每周一次的騰訊例會,最後是馬化騰派專車將其接去。

“哥做的不是產品,哥做的是發揮潛力的自由”,張小龍在飯否上寫道。

和張小龍不同,出生於優渥家庭80後張一鳴盡管算不上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但他很早就接觸了互聯網,它是宿舍裏第一個買電腦網上沖浪的人,事實上他在大學的兼職之一就是幫同學攢機,正是因為配電腦,他認識了他現在的太太。

同時,在職業選擇上,80後張一鳴也和60後張小龍有明顯區別,他在高考填報誌願的時候就顯示了他的職業性,他設定了四個硬指標:

  1. 綜合性大學,因為純理工女生少;
  2. 冬天要下雪,他的家鄉福建龍巖看不到雪;
  3. 要在海邊,他喜歡吃海鮮。
  4. 要離家遠,他要離開父母。

就像一個程序一樣,輸入條件一運算,運行結果只有一條:南開大學,18歲的張一鳴就這樣開始了他南開的求學生涯,註意:四個指標中沒有在大多數人看來唯一的指標——自己能考的上的。

許多年後,當他回憶起南開大學的求學生涯,印象最為深刻的他認為在南開培養了他延遲滿足的秉性,在南開他耐得住寂寞,漫長的大學生活伴隨它的是程序和書,他是一個重度信息攝入者,他有5個Kindle。

在他回憶大學生活的自述裏,沒有娛樂這個關鍵詞,在張小龍玩遊戲打臺球的年紀裏,張一鳴一個月已經能靠配電腦賺2000塊了,那時的大學校園,詩歌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創業英雄。

和張小龍隨性的職業生涯相比,張一鳴的職業生涯近乎標準:畢業後加入垂直搜索酷訊,成為003號員工;接著短暫加入微軟;然後是在同鄉王興的海內、飯否擔任技術負責人;接著創辦房產搜索“九九房”……..這是一份讓VC極其青睞的履歷,理性的張一鳴沒有時間拿去停歇和浪費。

時代的烙印早已深深打在了兩位沈默寡言的技術男身上,而隨著移動互聯的大潮演進,他們之間會不會必有一仗?

你猜………

作者:衛夕,新浪微博廣告產品經理,致力於剖析互聯網廣告的基本邏輯、思路及技巧

張小龍和張一鳴的對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