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誰人能成張小龍?

誰人能成張小龍?

 

在昨天白天的 2019 微信公開課上,一直不見張小龍來,大家都懷疑龍哥是不是要缺席了?

但是,穿著灰色連帽衫和藍色牛仔褲的張小龍,還是出現在了“微信之夜”的講臺上,原定 2 小時卻講了 4 小時,其中還包括兩次休息和數次喝水。

上來沒多久,張小龍就開始了闢謠。

之前,網上一直盛傳龍泉寺和微信的故事:

張小龍研發微信時,遇到了幾個難啃的問題,他一生氣就把所有方案全撕掉了。

一個掃地僧看到了張小龍私下的碎片,粘起來後、還給他提了一些建議。

然後,張小龍回深圳,馬上就開發出了微信。

對於這件事,張小龍昨晚在直播中,說沒去過某寺廟。說完後現場傳來陣陣笑聲。

而透過“微信之父”昨晚的演講,如果只談產品、不談運營,筆者或可將微信,為何如此受歡迎的原因,謹以概括如下:

 

 

一、不懂哲學的PM不是好PM

 

有人說微信是一個“異類”,張小龍並不排斥,因為“異”,說明自己與眾不同。

微信 7.0 改版以後,開屏圖從原來的地球孤獨小人,換成了藍天下的一朵花。還配上了心學家王陽明的一句話“因你看見,所以存在”。

昨晚張小龍在現場,讓看懂這句話的人舉手,只有10%的人舉手。

張小龍坦言,“這一句話可以從很多的層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裡面發了一段王陽明的《心學》,但是並不只是從這一個維度,我覺得是從很多的維度,我不想做一個解釋,我覺得有一個神祕感特別好,每個人有自己的解讀是特別好的。”

之前的地球孤獨小人,也曾引起不少網友討論。但正是這樣一個引人思考的開屏圖,才會讓把想象空間留給使用者。

10 億人,就會有 10 億人的理解。

而也正因為有了想象,才可能激發出新的產品。推出 iPhone 的喬布斯,影響了全球很多人,而喬布斯本身是一名佛教徒。

一般有信仰的人,都對人生思考的比較多,自然想法也多。

這裡不是說非得有一樣宗教信仰,而是說當產品經理對人生、哲學有了更多洞察之後,會有更多超出常人的想法。正如曹雪芹所說,“世事洞明皆學問”。

如果只用一個理工男的思維做產品,必然會有顧及不到的地方。

 

 

二、產品經理有時需要“獨裁”

 

內部有很多同事,說張小龍很獨裁,他坦誠自己確實獨裁。但也強調“有很多產品是很民主的,但是有很多領導給他(產品經理們)施加意見,最後這個產品是沒有靈魂的,最後這個產品會支離破碎。”

或許,產品經理就和一位畫家一樣,如果達芬奇在畫《最後的晚餐》時,不斷有人讓他改這裡、塗那裡。想必,這幅世界名畫就不會誕生了。

當然,你會發現因為獨裁,也會更容易不贊同別人。張小龍為此特別感謝了微信團隊,因為平時在工作裡,都是以批評為主。

這一點,像極了宮崎駿,兩人都可以為了一個細節,去讓團隊反覆打磨。但同時,宮崎駿在對待做得不好的同事,常常就是劈頭蓋臉地批評。

 

 

三、堅決不做開屏廣告

 

坦白講,我作為一個 90 後老阿姨,每次開啟微博都看見小鮮肉們,一點都不開心,因為感覺我老了。

但是,微信 8 年,一個開屏廣告都沒有。

對此,張小龍認為,微信已經像我們的家人了。

他說,“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給它。那麼,我怎麼捨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臉上,貼一個廣告呢?你每次見它,都要先看完廣告才能揭開廣告跟他說話。”

而且微信也從來,不做節日運營或 logo 的變化,有人說這是張小龍的剋制。

但他說:“其實這並不是剋制的結果,本質上是因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使得我們不會去做很多影響設計美感的事情。”

四、做產品不能只為流量和變現

 

張小龍說,從一開始做微信,並不是抱著流量和變現的初心做的。

他說:“如果一個功能,純粹是為了一個流量來做的,而想不出它給使用者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這個功能一定是有問題的,或者是它的不長遠的。

微信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說我們的目標是要擴大使用者數,如果要擴大使用者數,我們過去幾年早去推廣,早一點把 10 億人都覆蓋到就好了。

但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使用者數的增長是自然而然增長的過程,對我們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對我們已有的使用者提供什麼服務,這個更重要的問題。”

前不久,微信 DAU 過十億時,微信團隊並沒有慶祝,因為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

 

五、你要善良

 

 

張小龍上次頻繁出現在新聞中,是因為在 2018 騰訊年度大會上“我勸你善良”的演講。

但是這個演講,在傳播中,因為脫離了場景,從而造成了理解上的斷章取義。

他解釋道,“我只想強調的是我們對於使用者的態度上,必須是一種善良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套路的態度。所以這種善良是一種基於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這是一種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認為它是一種愚昧的善良。

所以我認為善良本質上是一種能力。我說的這種善良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種道德潔癖,只有我們對待使用者有一種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會使使用者更長久的使用我們的產品。”

 

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些 App 推一些三俗的東西,估計產品經理自己都不願意看,自己都不想看,為什麼還要讓使用者看?

張小龍舉例說,去年穀歌員工聯名反對其將一項 AI 專案用於軍方,最終谷歌妥協了。

也就是說,谷歌員工並不僅僅,只從為企業盈利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會從使用者角度思考問題。

然而,騰訊內部同事聽到後,反問張小龍,“我們的目標難道不是儘可能地獲取使用者的點選嗎?我們為什麼要想那麼多產品之外的東西?”

對此,張小龍認為,使用者是不能被控制和被施加的。因為在微信上,微信團隊的員工自己也是使用者,“加於使用者身上的,最終也會施加到我們自己身上。”

 

 

七、牢記產品只是工具

 

張小龍非常痴迷於造一個優秀的工具。他認為,本質上,不管是硬體產品、還是軟體產品,都只是人類的工具。

這也是為什麼張小龍會希望大家“用完即走”,儘管這話讓很多人,覺得他站著說話不腰疼。但也正因為,本著為使用者“打造工具”初心,才使得微信擁有越來越多的功能。

昨晚,張小龍特意提到了一位德國的產品設計師 Rams,總結的一個好的設計的十個原則:

1. 好的產品富有創意,必須是一個創新的東西;

2. 好的產品是有用的;

3. 好的產品是美的;

4. 好的產品是容易使用的;

5. 好的產品是很含蓄不招搖的;

6. 好的產品是誠實的;

7. 好的產品經久不衰,不會隨著時間而過時;

8. 好的產品不會放過任何細節;

9. 好的產品是環保的,不浪費任何資源的;

10. 好的產品擁有儘可能少的設計,或者說少即是多。

你仔細對照一下微信,確實做到了不少。當然,張小龍只有一個,他不可複製,只能說去借鑑。如果柏拉圖只知道 Copy 他老師蘇格拉底,那世間就少了一個柏拉圖。

不知道你看完這篇文章,再結合你看此文時用到的微信 App,心裡是何種感想呢?評論區見吧!

【完】


 

 

 熱 文 推 薦 

☞ 董明珠給格力員工加薪 10 億;張小龍迴應微信 7.0 介面變醜;庫克怒懟高通 | 極客頭條

☞ 微軟在一步一步把 Windows 10 玩出碎片化?

☞ 程式設計時千萬要記下一切!

☞ 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姍姍來遲,以太坊2.0還要等多久?

☞ 2018,這一年的騰訊優圖,我們總結一下!

☞ 特斯拉“撞死”機器人,是炒作還是事故?

☞ 程式設計師的年度未解之謎:加班背鍋的是我,得優秀員工的卻是他

☞ 趣挨踢 | 關於遺留程式碼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