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未來簡史》十一、終局,萬物互聯與數據主義

《未來簡史》十一、終局,萬物互聯與數據主義

over pad 成了 一次 精神 數學 過去 為知 心跳

前情回顧 先對之前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 首先,科技浪潮擊碎了人文主義的根基,我們根本就沒有自由意誌,一切都是算法的結果。我們每個人也並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自我,在我們的大腦中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聲音,他們爭論不休,但是我們自己卻感知不到。我們大腦中有兩種自我形式,一種叫做體驗自我,它是客觀的,把我們當下的體驗直接匯報給我們。但是我們認同的多半是另一個,敘事自我。敘事自我不斷的給我們編制各種各樣的故事,讓我們的生活能夠邏輯自洽,也把我們自己一輩子困在這些的故事裏面。我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們所謂的自我,所謂的人格,也只不過是存在於我們想象中的故事罷了。

  • 那既然人文主義的根基被擊碎,那麽由人文主義所主導構建的現代人類社會又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呢?答案很刺目,那就是將出現大量無用階級和小部分的神人,人類內部將第一次出現生物界別的差距。因為意識和智能的分離,絕大部分意識強大的人類在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是藝術領域都將不敵智能強大的人工智能,進而徹底失去自身對社會的價值,所以社會精英們已經沒有必要像20世紀的時候一樣,幫助自己貧窮無知的同胞解決各種問題。未來的國際競爭不在依賴於大量的群眾,而關鍵只在於少部分經過升級的神人。於是, 我們將看到一個更加不平等的社會。而我們這些無用階級在享受人工智能給我們提供衣食無憂的同時,留給我們消耗掉自己生命的很有可能就是無盡的藥物和電腦遊戲吧。

既然這樣,當人文主義宗教崩塌之後,會由什麽來填補的這個缺口,指導我們的後代呢?我們一直說宗教解決的是秩序的問題,是意義的問題,那我們接下來的意義和秩序從何而來呢?赫拉利預言說,會出現新的宗教。

赫拉利給了兩個選項,一個是科技人文主義,另一個是數據主義。 科技人文主義 科技人文主義還是認為人類是造物的巔峰之作,但是我們現在的智人已經成為歷史,我們需要運用科技創造出的神人,將能夠對抗最復雜的無意識的算法。未來神人將代替現在的智人,成為一切意義和權威的來源。

現在無意識的智能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如果我們人類不想被踢出局的話,我們必須升級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7萬年前的那場認識革命中,我們智人的心智模式的到了一次重大升級,於是我們創造了神、公司、城市和帝國,發明了文字貨幣,最後我們能夠分裂原子、登上月球。現在我們需要啟動第二次認知革命,保持人類的地球統治者的地位。
心智模式的海洋 但是這其中就存在一個問題,像是第一次認知革命以後,我們相信虛擬的故事,但是地球上其他的所有生物都無法理解我們,你可以想象一下和我們和自己的親戚黑星星溝通市場經濟的規律會是一個什麽情況。那麽同樣的道理,第二次認知革命所帶來的心智模式升級,是我們現在完全無法理解和估計的。

我們現在就像是一座孤島上的居民,準備在沒有地圖並且也不知道目的地的情況下揚帆出航。而且我們現在只住在一座小小的意識小島上,而外面由我們根本不知道的認知模式所構成的海洋,根本就無邊無垠。

這就如同光譜的範圍,遠遠比我們人類能夠看到的寬泛得多得多。我們只能看到波長在400納米到700納米之間的光,而所有的光譜是我們可見光這一段的10萬億倍。我們大可想象,心智模式的頻譜也是如此的龐大。

而且超越我們自身的心智模式,我們現在是完全無法理解了,剛才我也說就像是讓只黑猩猩理解市場經濟,你讓他怎麽理解呢?在比方說蝙蝠,同為哺乳動物,但是他的心智模式和其他的動物完全不一樣,他是活在一個回聲的世界裏。你說要向人類解釋蝙蝠回聲定位一只蝴蝶的感覺,可能就如同向一只看不見的老鼠解釋達芬奇的畫作一樣,完全沒有效果,根本無法理解。 心智模式的降級 所以,我們對神人心智模式的升級之後的領域可以說是廣袤無垠而且一無所知。這其中就存在了一個悖論,那就是我們一心想提升對於當下政治經濟制度看上去更需要的心智模式,而盲目的向前沖,很有可能造成的是心智模式的降級。

這種現象是我們可以預見到的,因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都在根據要求而重塑個人的心智模式。

比如說嗅覺,采集狩獵者的嗅覺很厲害。靠聞就可以辨認出遠處各種不同的動物、人類甚至是情緒。一個人害怕的時候和充滿勇氣的時候所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人類依靠嗅覺就可以聞出大家各自有什麽意見。

而後來呢?人類文明開始集結大量的人在一起分工協作,社會系統變得無比復雜。舉例說,關於美國對我們中國是不是充滿了恐懼,嗅覺就失效了嘛。大腦開始把處理氣味的區域用來處理閱讀、數學或者是抽象推理。

我們的其他感官的感受能力也在經歷這樣的過程。

遠古采集狩獵者總是要保持警惕。在森林裏找蘑菇的時候,他們會仔細聞風的氣味,專心觀察地面。找到一個蘑菇之後,他們會仔細咀嚼蘑菇,感受最細微的味道差異,分辨這個蘑菇究竟適合食用還是有毒。到了今天我們不需要這麽敏銳。超市裏就有上千種食物可供選擇,食品安全都有衛生部門監督。但不管選的是意大利比薩還是泰國泡面,都可能是在電視前面狼吞虎咽,幾乎不回去細微的體察食物的味道。正是因為如此啊,食品加工商才要不斷推出刺激的新口味,希望能夠動搖一下我們的無動於衷。

那我們的嗅覺和註意力都不如從前,會不會讓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原來好呢?或許會。但從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來,這都是值得的。老板會希望你常常檢查電子郵件,而不是常常聞花或做白日夢。而出於類似的原因,未來要將人類的心智升級時,反映的也可能是現代政治和經濟的需要。

再比方說之前提到的專註頭盔的例子,就是要幫助人專註在明確的任務上,加速決策的過程。但這也可能減輕使用者的同理心,讓他們忽視心中的種種懷疑和內部沖突。確實,比如在戰場上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迅速下定決心,但生命不只是這樣。頻繁使用頭盔,可能最後就會像失去了嗅覺和註意力一樣,失去容忍各種疑惑和矛盾的能力。社會系統喜歡我們下定決心,而不是心存懷疑,所以整個系統也可能會推動我們往這個方向前進。然而,比起擁有懷疑和矛盾的社會,如果一切都要求明快堅決,生活反而可能變得更貧瘠和膚淺。

舉個簡單的例子,戴著頭盔學習,學習能力會變強考試成績會變好,但你從此對書上的內容再也不會有任何質疑。這從應付考試的角度來說是升級,但是從人生的角度來說不就變成降級了嗎?

所以,一方面,我們已經有能力改造心智模式,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完全不知道心理的完整頻譜是什麽。有可能到頭來,我們成功地讓身體與大腦都升級了,卻在過程中失去了創造力,反而會造成人類心智模式的降級。對系統來說,降級後的人類確實更有利。農民都知道,羊群裏面最聰明的那只常常會惹出最大的麻煩,所以農業革命的一點就是要降低動物的心理能力。而科技人文主義夢想推動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可能對人類造成一樣的效果,讓社會大機器裏的“人類小齒輪”溝通和處理數據的效率更高,但幾乎不會去註意其他事,不會做夢,也不會懷疑。 人類成為設計品 在深入一個層次來說,如果這樣的改造就連我們的欲望也可以被調整呢?假如升級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力量,凡是跟這個目標沒有關系的想法,全部都被刪除,這樣真的好嗎?一旦這樣的控制成真,過去神聖的人類就會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設計品,這反而讓科技人文主義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數百萬年來,人類曾經是升級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來,人類則可能變成放大版的螞蟻。 人類的多樣性,和個體的意義又將陷入危機。

所以,相比於科技人文主義,赫拉利更加看好的是第二個宗教,數據主義。 數據主義 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者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的貢獻。世間的一切科學,無論是科技、文學、音樂還是經濟,其背後的根本都是數學模型,從數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就可以把一個人、一個公司乃至是一個國家都看做是一個數據處理的系統。而每個人的行為,公司的運作,國家政策的制定,都是數據處理之後的結果。

我們所有的舉手投足都是我們身體內的生物化學系統經過精密計算的結果。無論是政治的選擇、還是倫理的偏好,你想要買什麽東西,你想吃什麽。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我們身體裏的生物化學系統所決定的,我們就是一臺機器。既然是這樣,如果收集了關於你足夠多的數據,經過大規模正確的計算,那麽一個外部的機器就可以完全知道你身體的感受,而且這部機器還可以預測你將做出什麽樣的選擇,甚至可以幫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現在我們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我們看到人工智能技術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於是這就引發了權威的更叠,從人類身上轉移到數據的身上。

之前我舉過安吉麗娜朱莉乳腺切除的例子,在他主觀感受並沒有任何的不適的情況下,數據告訴她,她有87%的幾率患上乳腺癌。結果就是她違背了主觀感受,聽從數據的建議,接受了手術。

在傳統的觀念中,數據只是智力活動這個漫長過程的第一步,先要把數據轉化為信息,信息轉化為知識,最後把知識轉化為智能。但是現在數據主義把這個傳統學習的金字塔徹底的翻轉了。現在數據的流動量已經大到了人類無法處理,我們沒法把數據轉化成信息了,更不用說轉化為知識和智能。所以我們既然理解不了就不用去理解了,我們安排算法來處理這些數據,然後把其中的結果直接拿來用不就好了嗎?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數據的終極形態。

書中給了個有趣的例子,話說未來如果你喜歡上了兩個女孩子,而且這兩個女孩子都對你還算有意思,你需要選擇和誰在一起。你舉棋不定於是就去找大數據給你點建議,你去問了百度機器人。百度機器人告訴你,從你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就認識你了,我讀過你所有的電子郵件,聽過你的全部電話錄音,我知道你最愛看的電影和最愛聽的歌曲,也有你的DNA資料,我知道你所有的一切。

你每次去和小美,小貝他們兩個女孩子約會的時候,我都知道你每分每秒的心跳、血壓和血糖的變化。如果你想看的話,我可以把你每次和他們啪啪啪的數據都調出來,用數值比較你更喜歡誰。當然了,我也同樣知道她們兩個的一切信息。根據以上的信息和我這幾十年來對數千萬對伴侶的統計資料,我建議你挑選小貝。你們兩個在一起有87%的幾率長期滿意度會比較高。

當然了,因為我太了解你,所以我知道你不會喜歡這個答案。小美確實比小貝長得漂亮,而你又太註重外表了,所以你的內心希望我給的答案是建議你和小美在一起。外貌當然也很重要,但外貌的數據我已經考慮在內了。所以選擇和小貝在一起,這就是我給你的建議。
萬物之網 現在,我們將從對人文主義的崇拜過渡到對數據主義崇拜,赫拉利說世界將形成一張巨大的鏈接所有數據的萬物互聯的網絡,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算法,幫助我們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替我們做出最好的決策。那個時候,我們信奉神靈、信封自己的內心、都不如信奉這張萬物之網。

終有一日,萬物之網會發展到我們人類無法想象的地步,算法之間互相配合和升級,並且算法不斷的自我叠代,產生更新的算法。萬物之網將獨立於人類而存在。這個時候,我們手中的權威將移交給他。

萬物之網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寶貴的東西,比人更寶貴,完善這個萬物之網,想辦法讓萬物之網更好的為人服務,就成了一份神聖的工作,萬物之網是上帝,科學家、程序員、醫生、教師,所有這些為萬物之網工作的人,都是牧師,也許這個萬物之網的存在,就給人類存在找到了一個新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主義讓我們倡導自由、平等,追問自己的內心,人類的感受就是評判世間一切對錯的終極標尺。這是人文主義的價值觀。而數據主義的價值觀是什麽呢?似乎只有一點,那就是對於數據的分享,讓數據充分的流動。

數據主義要求每個人盡可能多的和信息鏈接,不斷的產生和消化信息,最大化自己的信息流。其次要我們把更多的東西與萬物之網相連接,哪怕有些數據是我們不願意分享的。數據主義告訴我們只有鏈接入萬物之網的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哪怕你的經歷是多麽的驚心動魄。哪怕你分享的內容沒有一個人類會去閱讀,但是萬物之網也會學習他,每一次學習就是對萬物之網本身算法的完善。

所以在數據主義之下,完善萬物之網就是在增加人類知識的總和,這將是數據時代所有權威和意義的來源,才是價值的所在。而剩下的事情呢?就全部交給萬物之網,他會幫我們解決世間的所有問題,造福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生物,甚至是所有的一切。

這就是《未來簡史》這本書的全部內容。還是再次強調書本開篇給我們傳達的思想,那就是沒有哪個人可以把未來清晰準確的呈現到世人面前,赫拉利通過《未來簡史》能做的,只是把他預見的各種可能性告訴我們,邀請我們參與其中,一起創造未來。 萬維鋼的分享 萬維鋼在解讀《未來簡史》的時候,他留下了一段話,我覺得總結得挺好,與您分享一下吧。

他說得知自己就是一臺計算機,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現在我們都體驗到了。我們沒有真實的自我,也沒有自由意誌。我們比計算機多一個主觀體驗,也就是意識,但意識可能只不過是個精神汙染。計算機完全可以假裝自己有意識,並且通過圖靈測試。如果意識和智能是完全獨立的,現在我們引以為豪的任何技能,原則上,將來算法都可以做到,而且算法會比我們做得更好,甚至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到時候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聽算法的。

如果赫拉利說的這些都是對的,那麽結論就是,人生根本沒有真實的意義。一切意義都是幻想出來的。

但這有什麽不好呢?別忘了幻想可是智人在動物界中特有的超能力,我的建議是繼續生活在虛構之中。

我會繼續維護各種我認為有價值的想象的共同體。我會繼續增加我的體驗,提高我的敏感度。我會繼續追問我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麽。但是,因為我知道這些是虛構的,所以,如果有某個想象的共同體,要求我犧牲自己或者別人的生命去維護它,我不幹。

在我經歷事情,增加體驗的時候,我知道我對這件事的解讀,只是一個主觀看法,這是我的敘事自我講了一個方便的故事,我不應該執著於這個看法。當面臨重大選擇的時候,我會告誡自己,現在內心深處最強大的那個聲音,可能他選的是錯的。

《未來簡史》十一、終局,萬物互聯與數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