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激盪三十年》九、價格改革(上)——價格雙軌制

《激盪三十年》九、價格改革(上)——價格雙軌制

改革開放從開始以來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挫折,物價闖關失敗。什麼是物價闖關?為什麼一路高歌的改革開放在1988年的時候當面對這次物價改革會折戟沉沙? 按照吳曉波在《歷代經濟變革得失》這本書中的觀點,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1993年,第二個階段從1993年到現在。之前和大家聊的都是這裡所說的第一階段的事情。這一個階段是國家由命令型計劃經濟,國家管制每一個生產細胞,到逐漸放開,承認市場經濟是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主的一段過程。這一段過程是中央權利逐漸瓦解,民間逐漸放活的一個過程。 另外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被動改革,“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還有那句很重要的話不知道同學們是否記得,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動的過程,只不過以從上而下的政策改革追認的方式呈現而已。所以他是一個被動的改革。
第二個特點是中國的改革是一個漸進的改革,摸著石頭過河。怎麼個漸進法呢? 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開放有三個重要的著力點。第一個叫地,第二個叫財,第三個叫稅。地財稅,我們今天就說前兩個。 首先是土地,我們之前說過,中國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就是土地,58年搞人民公社,使農民失去了生產積極性。為了要解決全國人民吃飯的問題,就要提高生產的積極性,那麼最極端的辦法是什麼呢?迴歸土地私有化,對吧?但是中國的改革的特點是漸進式改革,所以沒有搞土地私有化,我們搞了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搞包產到戶。 鄧小平對包產到戶予以堅決的支援,多次口頭承諾“聯產承包責任制50年不變”。
但是 以承包制的方式把土地“還”給農民,是一次不徹底的土地改革,它沒有觸及土地性質 ,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包產到戶帶來的兩個重大積極因素,在之前說過的了,再囉嗦下。第一個是解決了全國人民的糧食問題,在整個改革開放跌宕起伏的過程沒有發生過糧食危機,這全部都得益於它。第二個影響是使得大量的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這些人加入到其他行業之中,我國的民營企業的根源是追溯到這個地方來的。 今天主要要說的是第二個問題,財。那我們怎麼漸進的改革價格呢?因為中國長期處於是短缺經濟,所以不得已通過票據來控制老百姓的需求,當改革開放以後就把票據放開,迴歸市場經濟那第一步就是物價改革,這個問題就一下子放到了我們的面前,要讓市場來決定每一個商品的價格。但是當市場決定價格的時候,出現的一大難題就是誰有能力誰就能拿到商品。這直接造成了體制外的民營企業和體制內的國有企業針對資源的爭奪。面對資源爭奪,因為國有企業的產權不清晰的原因,所以跟無縫不鑽的民營公司相比,國有企業爭奪生產資料的主動性和能力顯然要弱得多,那麼一旦民間利益集團和國有利益集團發生衝突的時候,中央始終都是把屁股坐到國有企業一邊的。於是,
80年代初, 國務院的智囊們便創造性地想出了一個漸進的改革辦法,價格雙軌制。1985年年初,國家宣佈取消對企業計劃外自銷產品價格的限制,宣告生產資料的“價格雙軌制”正式形成。 “價格雙軌制”是指同一產品計劃內部分實行國家定價,計劃外部分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制度。 放調結合我們就說是個雙規,一個軌是調一個軌是放,放調結合,雙規推進,兩條腿走路。調軌是國家掌控的“計劃內價格”,針對國有企業。放軌是市場化的“計劃外價格”,針對民營企業。這樣一來,民營企業的成本遠遠高於國有企業。 當時制定價格雙軌制的初衷,一方面是在資源的爭奪中保護國有企業。另一方面考慮是減少改革的風險,避免價格完全放開之後發生劇烈變化引起的強烈社會震盪。確保經濟是有序的、穩定的進行發展。那麼在計劃外部分呢?依靠市場的的調節作用引導計劃內部分資源的流向還可以刺激生產,緩解供需矛盾。意思就是說你國企完成了計劃內生產任務之後,就可以把剩餘的生產力投入到計劃外的產品生產上,產品賣到計劃外,流入市場。民營企業還可以對這些產品繼續做下游配套。於是國有企業生產力得到提升,民營企業也有好處。所以其實在當時看來,價格雙軌制是發展和穩定並重的一項價格改革制度,它的積極作用在當時肯定是主要的。 但是“雙軌制”帶有鮮明的計劃經濟特徵,它在抑制價格暴漲、通貨膨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卻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困擾民營企業成長的根本性難題。因為價格雙軌制在資源的爭奪問題上,保護了國營企業,民營企業要拿到生產資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江蘇著名的鄉鎮企業無錫紅豆集團的周耀庭回憶說,“紅豆集團發展起來,國家從來沒有給過一公斤的柴油,一公斤的棉紗,從來沒有任何計劃內的原料。1985年、1986年前後,紡織企業原料極其緊張,不少工廠都斷餐了,我們企業做外貿沒有棉紗,想到無錫市的部門去爭取一些。回答當然是沒有,因為你們是鄉鎮企業,不可能給一公斤棉紗。周耀庭說,國營企業是老大哥,我們鄉鎮企業是小弟弟,小弟弟向老大哥學習,能不能讓紡織公司給我們一點兒棉紗?部門的幹部回答我說:你鄉鎮企業是小弟弟嗎?稱不上的。” 這段對話讓周耀庭銘骨難忘,他說,“國營企業是老大哥,鄉鎮企業不是小弟弟,鄉鎮企業是私生子。那個時候,我們鄉鎮企業得到的是私生子般的待遇。” “私生子”的說法,難聽了一點,但卻是一個明擺著的事實。為了嚴格執行雙軌制,保護體制內的國營企業,1985年3月,國務院還發出一個嚴厲的禁令:重要生產資料和緊俏耐用消費品的批發業務,只能由國營單位經營,不準套購就地轉手加價倒賣,不準倒賣計劃供應票證,不準任意提價,不準以任何形式索取額外收入,對投機倒把者,要堅決制止嚴厲打擊。 如此明確而峻厲的禁令,能嚇著一些膽小的,卻不能絲毫遏制那些背景強硬的冒險者,相反,倒使冒險的利潤空間變得越來越大。後來發生的現實便是,“價格雙軌制”直接滋養了“倒爺經濟”的繁榮,“倒爺”這些人可能七大姑八大姨在政府部門或者國營企業裡面是某某領導,就按國家計劃價格將緊俏生產資料買進,又按照市場價格將之賣出,賺取差價。中國的權貴資本,就從此刻開始形成。 有這樣一個例子:國營的內蒙古赤峰公司從一家鋁礦以每噸3700元的計劃內價格購得500噸鋁錠,然後以每噸6500元的價格就地倒賣給民營的廣東公司,後者再將之倒賣三次,價格提高到每噸7000元,最後仍由國營金屬材料公司買回,調撥給國營的赤峰公司。鋁錠原地不動,從中倒騰的倒爺們賺了個盆滿鉢滿,國營的公司無一例外地都成了買單人。 所以,大大出乎決策者的預料的是,價格雙軌制馬上演變成了一場瘋狂的遊戲。這些“法眼通天”的倒爺們四面出擊,利用價格差價,倒買倒賣。民間開始流傳民諺:“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在暴利的驅使下,使得各種國家統一配置資源以各種形式、各種渠道流向市場,國家指令性計劃徹底失去了嚴肅性。在執行“價格雙軌制”的年份裡,國家統一配置的資源從來沒有完成向國家供貨的合同,那些規規矩矩、遵守國家調控計劃的國營企業反倒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價格雙軌制竟然意外的成為了民營企業,迅速拿到原材料的一個途徑。雙軌制從一開始制約民營企業的發展,因為拿不到生產資料,後來“倒爺”階層的出現把整個盤子都倒過來了,反而使得中國的民營企業高速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得益於價格雙軌制的倒爺階層,竟然是壓垮計劃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面對這樣的結果,一位當年倡議雙軌制的經濟學家後來苦笑說:“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對於“價格雙軌制”的歷史評價,經濟學界存在爭議。有的人認為“雙軌制”造成了大面積的權力尋租,貪汙腐敗現象。而張五常老爺子則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做法,理由是如果不實行雙軌制,就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計劃經濟單軌;一是按照休克療法直接進入市場經濟單軌。計劃經濟沒有效率,已是確鑿的事實;但是後者卻會造成很大混亂,而且事實上引起了很多困難。原因首先在於,市場開放以後,原有經濟格局並不能馬上改變,大量的國有企業仍然存在壟斷,那麼壟斷者會利用其特權擡高價格,造成市場混亂;其次,市場一開放,原來經濟當中的很多經濟鏈條就會斷開,使經濟增長劇烈下滑。相比之下,雙軌制一方面保留了計劃價格,同時放開一部分市場。雖然確實滋生了很多貪汙的機會,但是這種制度讓民營經濟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可以在“雙軌制”的遊戲規則下快速成長。 今天看來,關於“雙軌制”的爭論反映出在一個有著幾千年的農業文明歷史的國家推行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任何一場改革都要付出代價。常常困擾我們的是,既要維繫國家的穩定,又要啟用市場最基本的細胞——企業,而多種所有制的企業組織在一次次經濟熱浪中又不可避免地混雜在一起,對於決策者來說,如何循序漸進的進行市場化改革本質上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儘管政策出臺會引起經濟的一時波動,但幸運的是,中國從此再也沒有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