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激盪三十年》十九、腳下的路——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猜想

《激盪三十年》十九、腳下的路——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猜想

超出《激盪三十年》書本之外,讓我們一起把回望的目光從過去的激盪歲月中轉移回來,放眼當下。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究竟會如何呢?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的河西之路,是會像之前的三十多年持續保持高速成長還是轉而調頭下挫呢?中國的經濟到底有沒有未來?這應該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那這一期節目我們就來聊一聊。 最近幾年我們都聽到了很多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其中腕最大的就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呢是當今北美地區最受歡迎、聲譽最高的,並且在Google搜尋裡面搜尋量最大的經濟學家,他在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格曼在94年的時候,就曾經預言說未來幾年即將在亞洲爆發金融危機,果不其然1997年預言成真。因此啊,他在亞洲地區名聲大噪。
我們中國到2012年以後經濟就開始進入到低速發展時期,增速低於了8%。到了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率是6.9%。而在之前,我國的經濟平均增長率是9%以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克魯格曼認為中國經濟從2012年2013年以後已經進入了長期衰退的通道當中。 他對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保持非常謹慎悲觀的態度。認為中國經濟正處在崩潰的過程之中,並且在6年以內中國經濟將會徹底崩潰。而現在的世界已經飽受歐洲金融危機之苦,而中國就是爆發下一場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發源地! 克魯格曼憑什麼做這樣的判斷呢?他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長期靠投資,三十多年來中國的成功就是大規模投資的結果。那麼這樣的投資拉動經濟就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個情況是貨幣泡沫化,因為大量的印鈔票。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只超過了美國的一半,而我們的廣義貨幣總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所以我們的泡沫比美國還要大一倍。因為我們大量的依靠投資,而投資主體恰恰是中國政府,所以當政府投資成為經濟增長主要發動機的時候,那民營資本就會被壓縮。緊接著,當民營資本被壓制後整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會變得非常的困難。在中國巨集觀經濟中我們提出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走新型經濟增長方式的道路,是1997年的時候提出來的。克魯格曼說從97年提出這個方案一直到現在已經10多年的時間了,但是我們的產業結構還是根本改不過來,原因就是我們的投資是政府所帶來的。這是他的第一個觀點。我們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鋼性化了。
克魯格曼的第二個觀點認為經濟發展不單單需要依靠生產,還要依靠消費的,而中國是全球居民儲蓄最高的國家。老百姓都不敢消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配套還不夠完善。我們擔心哪一天我生病了怎麼辦?因為醫療保障不夠。我們擔心孩子要上大學怎麼辦?因為教育體制保障不夠。我們擔心退休之後要怎麼辦?因為養老保障不夠。我們擔心我買不起房子怎麼辦呢?因為住房制度改革不夠。所以啊,就在我們的醫療、教育、養老和住房制度都不完善的情況之下,直接導致了我們國家的老百姓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大家都開始儲蓄,以備不時之需。那當我們老百姓都不消費就導致了經濟增長靠政府投資拉動,政府投資就要印鈔票,印鈔票人民幣就泡沫化,泡沫化之後我們老百姓又受傷,老百姓就更加的要儲蓄。所以克魯格曼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陷入到死迴圈當中。 還有第三個觀點就是,我們中國肯定是朝著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並沒有完成市場化的改造,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和我們的經濟制度發展極其不匹配。 以上三點就是克魯格曼唱衰中國經濟的觀點,第一經濟增長模式鋼性化,第二消費不足,第三社會制度與經濟制度不匹配。所以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處在長期的衰退通道之中,而在6年以內將整體的崩潰! 而且,在中國經濟學界之內也有大量的經濟學家在這幾年來很不看好中國經濟,比如說許小年、比如說陳志武,甚至是在80年代初當我們國家領導人都不知道中國經濟該怎麼走,而他就已經預言中國必將走上市場經濟道路的張五常老爺子都露出了悲觀之色,張五常老爺子曾經是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的,但是最近幾年提起中國經濟的發展都表示哎,啥都不想說了。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到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悲觀情緒在不斷的蔓延開來。 但是有負面的聲音必然也有正面的聲音,比如說這一位啊,他是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新制度經濟學鼻祖,張五常老爺子的導師羅納德·哈里·科斯。科斯在當代經濟學界擁有崇高的地位。他活了103歲,在2013年的9月份去世。科斯雖然一生沒有到過中國,但是他把生命最後的幾年時間全部傾注在了研究中國的經濟上面,並著有一本書叫做《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這是科斯生前的最後一本著作。這本書中給我們留下了幾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科斯說中國從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後世界範圍內人類最為重要的一次經濟改革運動。從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時間裡,我們的年均GDP增長達到了9.4%。這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一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如此長時間的高速的經濟發展情況。所以科斯說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個奇蹟。是經濟改革的一個成功標本。這給予了我們的改革開放以非常高的評價。這是老人家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科斯認為到202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意思就是說,我們還有可能保持10多年的經濟高速成長,最終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如果中國有機會在2028年左右,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話,這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意味著我們在整整的200年以後的那一天,再度成為了全球的第一大經濟體,所以這是中華民族在經濟意義上的崛起時刻。 第三個觀點: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告訴我們說,對於中國30多年來的崛起,是沒有辦法用西方的經典經濟學理論進行解釋的。所以在這本書中科斯用了哈耶克的一句話說:“中國這場經濟改革的實驗是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意思就是改革開放是在非常不確定的,並且沒有辦法用理論解釋的前提之下實現了一次飛速的發展。 那麼科斯的言論其實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對於中國崛起的觀點,第一、肯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第二、認為在未來的十多年內還是很有可能保持高速的發展。第三、我們沒有辦法解釋你的崛起。所以從這三個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主流經濟學界對中國三十年來發展的羨慕和嫉妒,這是科斯的觀點。 那我們應該相信誰呢?是相信風頭正勁的克魯格曼還是相信現代經濟學界的泰山北斗科斯呢?不知道?社會經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現象,我們對未來預測都是一種猜想,甚至說就是一種賭博。但是對未來的判斷也不是像拋硬幣一樣的亂猜,而是我們要找到一些能夠說服自己的觀點,再來進行思考。 我在下面呢,要擺兩個人的觀點,我只是把他們的觀點亮出來,然後同學們自己去思考和判斷。 第一個《激盪》作者,吳曉波的觀點。 吳曉波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到克魯格曼所說的面臨整體崩潰的境地,因為到目前我們中國還有幾個重大的利好仍然被我們死死的掌握在手上。 第一個利好是中國的城市化問題,我們的城市化率從改革開場初期的18%到如今超過50%。但是中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是多少呢?是70%。而我們是50%。這就意味著我們還有數以億計的農民需要進城,成為城市人口。這會做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但是反面是什麼呢?因為政府控制大量的土地,地方財政被土地所綁架,所以房地產價格會越來越高。未來十年內大概還有三億農民要進城,每年大概有1400萬的農民要變成城裡人。每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有700萬左右。意味著靜態分析平均每年有2000萬人要成為城裡人,他們需要買房子、買車子,他們需要消費。他們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一個增量部分。這是第一個利好。 那第二個利好是什麼呢?在1980年的時候有一本很牛的書叫做《第三次浪潮》,裡面說人類文明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叫做農業革命浪潮、第二次浪潮叫做工業革命浪潮,第三次叫做資訊革命浪潮。當今全球範圍內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製造大國。這意味著中國在人類的工業革命的浪潮中真正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國家。那麼在我們正在經歷的第三次革命浪潮中,資訊化將全面的改造中國的製造業。所以我們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電子商務啊、團購啊等等都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錦。大量的資訊革命所形成的應用性的技術,開始運用到這些傳統的製造型領域裡面來,形成了一次大的爆發。這一次大的爆發很有可能使得中國未來的十年都處在這樣一個美妙的產業變革之中。 我們相比較美國經濟來說,他已經走到了資訊化革命的邊緣,它再往前走前面就是由新能源、環保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所構成的第四次革命浪潮。所以美國是處在第三次浪潮和第四次浪潮的交接點,而中國現在是用第三次浪潮的成就改造第二次浪潮。在這個階段,美國如果要實現經濟的快速成長,就必須有標誌性的創新突破。所以在這樣的拉劇中,中國經濟會在12年之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所以中國的城市化革命和中美經濟的賽跑這兩個東西給中國留下了至少十到十五年發展的時間視窗。這是吳曉波的觀點,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表示了樂觀的態度。 第二個人是羅振宇,他在羅輯思維節目裡面兩次表明了他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經濟將在20年之內好到我們都不相信的程度。什麼叫好到不相信呢?就是三十年前的人不敢想象我們能過上現在的生活。而現在的我們也完全無法想象未來二十年之後我們將過上怎麼樣舒適的生活。所以他是極度樂觀派。那麼他用什麼理論來支援他的觀點呢?主要是兩個理論。 第一個,人口規模理論。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國崛起是依靠兩種模式,一種叫創新主導的崛起,還有一種叫做規模主導的崛起。在歷史上的荷蘭、英國都是因為經濟制度上的創新而崛起為世界中央國家,但是我們看500年來世界中央國家的交替,從葡萄牙西班牙到荷蘭到英國再到現在的美國,接力棒是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一個百萬級國家到英國這樣的千萬級國家,再從英國手上交到了億級人口的蘇聯和美國這些國家的手裡。我們發現後來崛起的大國永遠比前一箇中央國家在人口數量上要高一個數量級。所以從這樣一個歷史程序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國家可以通過創新主導崛起,但是作為規模龐大的後發現代型國家一旦將你的創新學到手裡之後,馬上就可以利用人口的優勢實現彎道超車。中國企業的創新力不足一直被人們所詬病,但是羅胖說我們中國企業所擁有的市場規模就是可以不創新!你外國人搞出來的新東西我可以跟在後面學,學會了之後用我們中國的市場規模來倒洗你!這話怎麼說呢?當年蘋果喬布斯憑藉音樂播放器ipod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當時ipod的快速儲存技術並不是蘋果研發的,而是日本東芝的技術。但是當時日本人拿著這個技術毫無用武之地,用在U盤上容量太大,而用在電腦上容量又太小,完全就是一個廢柴,根本無法創造商業價值。蘋果看了看就說你拿來給我,我能用。於是就把這項技術用到了ipod上面,之後ipod大賣,蘋果就直接將這項技術的專利權從日本人手上買過來了。這個案例就直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說當一個創新出來的時候,只有配合一個成規模的市場才能將它的商業價值發揮出來!而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就是這樣一個創新商業放大器。巨大的人口數量並不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反而恰恰是保證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這是第一個理論,人口規模理論。 第二個理論叫做彈簧勢能理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這段時間內是什麼力量在支援我們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們清晰的可以看到三條線索:對外逐步開放,市場逐步自由和產權逐步落實。這三個逐步就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擁有獨特的歷史機緣。 我們想象一下,在1978年之前,我們國家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一是固步自封、沒有開放;二是命令型計劃經濟完全沒有市場自由;三是產權懸置。那個時候的中國經濟就如同一根被死死壓緊的彈簧,沒有推動力。而改革開放決定要釋放這根彈簧的能量,而這根彈簧的勢能就來源於開放、市場和產權。結果便帶來了我國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而我們現在來談說未來中國是否能保持之前三十多年的增長,那我們就要來看,看這根彈簧的勢能到目前為止有沒有被完全的釋放乾淨。我們分別來看哈。 第一個動能是對外開放,從袁庚的蛇口到深圳、珠海、汕頭再到我國全境開放。對外開放的戰略始終未曾改變。那在有限的未來,這個戰略會發生逆轉嗎?肯定不會。羅胖認為,19世紀英國人搞出來的世界自由貿易,這一杆紅色的大旗並不是交到了美國人的手裡,而是被握在我們中國人的手中。現在的中國人和當年的英國人一樣,願意建立平等的自由貿易關係,儘量破除貿易壁壘。而美國則把貿易對等當成政治工具來使用。所以就是一句話,手中握有自由貿易大旗的我們對外開放的總趨勢絕對不會改變。 第二個動能是市場自由,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民營經濟從無到有一直髮展到現在,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手中依然還握有大量的經濟自由的釋放空間,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市場還有很多可以繼續自由放開的領域。比如說醫療產業化、教育產業化、文創產業化,這些領域一定會形成一個越來越自由的競爭市場,推動經濟的發展。那麼政府會將這些行業的大門對市場開放嗎?一定會的,羅胖說了一句我特別喜歡的話,他說中國政府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創造全民族的崛起和繁榮之上的。如果在全球的大國排行當中哪個政府對經濟發展願意承擔最重的責任的話,那麼中國政府首屈一指。所以在達成自己使命的過程中有這一招開放市場自由就能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他就一定會使用。 第三個動能是產權落實,落實什麼產權?土地啊!聽過前面節目的同學們知道,從1978年開始搞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解放了生產力,但是這一舉措仍然是一項不徹底的改革,是具有明顯的漸進式改革特徵的。因為包產到戶並沒有將土地的產權還給農民。農民只有使用權而不能進行土地交易,讓手中的土地變現。而經濟學家陳志武算過一筆賬,說如果把土地徹底的流轉起來允許土地進行交易的話,那將會為整個中國經濟注入超過40萬億的資本力量。這是一個巨大的可釋放和成長的空間! 所以綜上所述,只有當我們國家的開放已經走到了盡頭、我們的所有產權已經全部落實到位了、我們的市場自由已經釋放乾淨了才能夠說,支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這根彈簧的勢能已經耗盡,這個時候說中國經濟有危險也許羅胖還會信,而現在你說中國經濟不行了,就算打死他,他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