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激盪三十年》一、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上)

《激盪三十年》一、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上)

我們要講述的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開始,78年被譽為改革開放的元年。我國建國是1949年,從開國元年到改革開放元年,這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方面做了些什麼事情呢?同學們都很清楚,這個時期搞得是計劃經濟。1949~1978這段時間被認為是一個“極端的年代”,當時的治國者以無比的自信進行了一場徹底、堅決的命令型計劃經濟的大試驗,這個試驗的始末可以用哈耶克的兩本書來形容,開始於“致命的自負”,而最終“通向奴役之路”。 首先我們來說,這場計劃經濟的試驗,是如何開始於致命的自負的,是什麼讓當時的治國者自負的認為可以由國家完全的控制每一個經濟組織,控制人民經濟生活中的所有活動,從而建立一個完全的計劃經濟國家呢?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沒有敢想過,要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就是由於兩個事件的發生,給予了當時治國者極大的信心。這兩個事件一個是上海試驗,建立了計劃經濟體系的雛形,另一個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使得中國全面啟動了計劃經濟模式。
我們先說上海試驗。這次試驗是在開國大典之前。在1949年的5月25日,我們人民解放軍打下了上海。並調派當時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也就是當時的國家經濟領導者陳雲來到上海主持經濟工作。 當時的上海非常的混亂,也是因為國民黨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原因就不贅述了。上海當時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交易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白銀交易中心、是全中國最大的糧食和棉紗交易中心、紡織品生產中心和最大的商業中心。所以上海的金融、工業、商業都是全國之最。但是當時上海是投機盛行,因為當時還處在戰亂時期,投機炒賣黃金、糧食和棉紗等重要物資的人,在區區一個上海就有30多萬人。並且上海是全國通貨膨脹的暴風眼。當時的全世界都在等著看黨的笑話,從延安出來一路打仗到現在從來沒有治理城市的經驗。都認為黨軍事100分、政治80分、經濟建設0分。所以當時交到陳雲手上的是遠東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面臨的是一個惡性的通貨膨脹情況。他要怎麼辦呢?他做了些什麼事呢?陳雲來到上海之後。
第一、 資本市場管制。在6月10日,解放軍查封遠東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大樓。當場扣押234人。隨後,全市的證券交易場被盡數查封,民間的金融活動被徹底取締,“資本市場”從此退出了經濟舞臺。對上海來說,意味著亞洲金融中心的功能被摘除,從此香港取代了上海的地位。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它成了單純的輕工業和商業中心,證券交易所重新回到上海灘,是41年後1990年的事情,我們後面會說到。 第二、 生產資料管制。剛才我們說上海有30多萬人在從事投機炒賣活動,陳雲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堅決打擊投機者,穩定物價。陳雲先從“兩白一黑”入手,兩白是指的是棉紗和糧食,一黑指的是煤炭。怎麼打擊?以棉紗為例,陳雲從全國祕密調集大量棉紗投放到上海市場。看你們這些投機炒賣者能動用多少的資金,吃得了多少。舉全國之力幾月之間,將上海民間抄家全數擊潰,造成當時上海的投機商紛紛破產跳樓,飛漲的物價也就這樣日漸平穩下來。
第三、 流通渠道管制。陳雲以上海為中心,著手創辦了三個全國性的貿易公司:一是全國性的紡織公司,負責紡織原料和產品的供應與銷售;二是全國性的土產公司,負責各地特產的產銷;三是將華北貿易總公司改組為11個專業公司,此外設立一個進口公司,各專業公司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公司,統一排程資源。在農村地區則成立供銷合作社,統一物資的分銷。每一個重要的商品流通領域均被國營壟斷,私人企業不得從事流通業,違反者被定性為“投機倒把”,投機倒把罪最高量刑死刑,之後我們也會多次提到。這個罪名一直到1997年才正式從我國的刑法中被取消掉。 當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被卡死,再加上資本市場的徹底國營化,兩頭一夾,中間的製造企業雖然仍屬私營性質,但是你能花多少錢進多少原材料國家說了算,你生產之後能銷售多少,以及能賣多少錢也還是國家說了算。那麼,私營性質的製造企業已經成了餅乾中的夾心層,計劃經濟的巨集大構架的胚胎就此形成。陳雲認為,對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控制,是逐步消滅無政府狀態的手段,通過這種夾心餅乾的辦法,把它們夾到社會主義中來。 第四、 驅趕外資公司。上海作為遠東最大的外商投資城市,在這裡的外資企業顯然成為了新的經濟體制,就是國有資本體制的不適應者。要叫你們統統滾蛋。用什麼辦法呢?你外資不是來我們這裡租用土地搞企業,那我們就提高土地稅率,提高到什麼地步?提高到你無法維持經營自己走人。就這樣肅清了帝國主義在上海的殘餘經濟勢力。 那麼陳雲就通過資本市場管制,將金融體系收歸國有。通過生產資料管制和流通渠道管制將所有民間經濟活動控制起來。通過驅趕外資,清除國有資本以外所有異類。最終,陳雲在上海的整肅行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主席對上海的經濟戰役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的意義不亞於淮海戰役。陳雲從此被譽為“計劃經濟大師”。 之後,上海的經驗被推廣到全國,全國的證券交易機構全部被取締,所有金融行業收歸國有,外資公司全部被驅逐,全國的戰略性物資比如棉花、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各大城市先後建立起相應的計劃管理體系。 吳曉波說,這一次上海試驗是一次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試驗,大家都不知道這場試驗的結果會是怎樣,但是他們相信通過這雙看得見的計劃經濟之手,是能夠調動國民經濟的每一個細胞的。從此國家的人民是不再受到剝削,是不再有貧富差距的。所以他們是勤勤懇懇的在做這件事情,他們不會有貪汙、不會有徇私舞弊。他們確實是一群理想主義者。 如果說1949年的上海試驗,讓黨在流通和資本管制上獲得了經驗,那麼,開始於1953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則是計劃經濟模式在工業建設上的一次完美表現。  1950年大家知道爆發了朝鮮戰爭,一直打到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國開始搞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到1957。我們現在已經搞到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今年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嘛。 搞五年一個的發展計劃是和蘇聯人學的,那一五計劃怎麼搞?我們自己不會搞,要靠蘇聯人幫忙。就連當時一五計劃所有表格都是蘇聯專家幫忙做出來的。一五核心內容是投資建設156個重大專案,史稱“156工程”。其中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化工業,一些冶金、能源、機械領域的大工廠拔地而起。以鋼鐵為例,我國鋼鐵產量從1949年的25萬噸猛增到467萬噸,整整提高了將近20倍。“一五”期間,中國建成大型汽車生產基地,造出第一輛自主研發的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了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在長江上建成了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在武漢和包頭新建了兩個大型鍊鋼廠,完成了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專案的興建,在蘭州建成了大型煉油基地。中國的重工業結構和區域佈局發生鉅變。在這個過程中蘇聯向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設計圖紙,幾乎把他們所有的最好的技術全部都給了我們,五年中,有8500名蘇聯專家來到了中國幫助我們搞經濟建設。後來評論蘇聯對我們的幫助時是這樣說的,蘇聯技術援助和資本貨物的重要性無論如何估計也不為過,它轉讓設計能力的成果被描述成技術轉讓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一五期間,治國者在蘇聯的幫助下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的方式,進行經濟建設。在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在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理論中,私營經濟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於是著手徹底清除私營經濟。 清除私營經濟第一步,推廣陳雲的“夾心餅乾”的方法,我們前面說了通過控制資本、控制生產資料和控制銷售流通環節,把私營經濟夾到社會主義中來。 第二步,發動了一場席捲全國的“三反五反”運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其中“三反”是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是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在運動中,各地紛紛採取了清算大會、批鬥大會等形式,普遍出現給資本家戴“高帽子”和進行體罰的現象。在暴風驟雨般的群眾怒吼下,資本家成為被鄙視、被徹底妖魔化的族群,甚至連他們自己都對自己產生了厭惡。據計算,到“三反五反運動”結束,查補,收繳的貨幣多達30多萬億元,比朝鮮戰爭軍費的一半還多。 第三步,在一五計劃期間的所有建設規劃中,私營企業和私人資本都無法參與其中,被徹底邊緣化。隨著計劃經濟體系的確立以及國有資本的擴張,給予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最後,在1955年10月的時候,中共召開第七屆六中全會,毛主席說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得資本主義絕種,要使他們在地球上絕種,成為歷史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就是這麼凶,良心是不多的,就是要使帝國主義絕種、封建主義絕種,資本主義絕種、小生產業絕種。這方面良心少一點好。講完話之後1956年1月份就提出跑步進入社會主義,加快消滅民間工商業者。到1956年的2月份以後,完成了全中國私營企業的全面改造,徹底消滅了民營經濟。消滅民營經濟的速度之快就連毛主席本人都很意外,原本最初計劃到1967年才完成的對資本主義的改造,提前了12年,在1956就順利的完成了。民營經濟在中國的集體消亡在整個中國經濟史上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事件。 回過頭來看我國的一五計劃取得了什麼成果,中國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將近600億元,五年新增固定資產相當於1949年建國時的4倍,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10.9%,GDP平均增長率達到9.2%。GDP增長率9.2%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國改革開放1978年到2008年的平均GDP增長率是9.4%。2015年我國GDP增長率是6.9%。所以一五期間單單看GDP增長指標的話,是可以和後來的改革開放相媲美的。當時我國的經濟總量和日本是相當的,但是到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的時候,我們的經濟總量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當時的韓國經濟總量只相當於我國的一個山東省而已。所以一五規劃是相當成功的,以至於在此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認為通過一五經驗是可以把國民經濟搞好的。一五經驗是什麼?就是舉國戰略,摒棄所有的私人資本,通過國家對固定資產投資、對重化工業投資的方式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在“一五”計劃結束的1957年前後,我國幾乎同時取得了經濟高速成長和消滅私營經濟這兩個重大勝利,一五的成就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幻覺,這使得治國者的信心前所未有地膨脹。 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是致命的自負了,那我們緊接著又是如何一腳踏進泥潭,致使整個國家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身處國民經濟崩潰邊緣的境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