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財路網每日原創推送:市值蒸發萬億之後,重新認識比特幣

財路網每日原創推送:市值蒸發萬億之後,重新認識比特幣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1

一年之內,比特幣兩度成為全民話題。一次因為暴漲,一次因為暴跌。

去年12月,比特幣價格暴漲到1.9萬美元,是當年年初1000美元價格的19倍。當時,彷彿全世界都在談論比特幣,有人後悔自己買少了,有人心疼自己賣早了,還有人遺憾金鑰弄丟了。所有人都以為牛市來了,各路牛鬼蛇神一擁而上、開始瘋狂炒作比特幣的“孿生兄弟”區塊鏈。

今年11月,比特幣價格持續下挫,目前只有3600美元,較最高點跌去81%。眼下,彷彿全世界對比特幣的關注又回來了,有人慶幸自己跑得夠快,有人被套牢只能期待牛市快點到來,有人嘲笑龐氏騙局終於顯露原形了,也有人問“多少錢可以抄底”。所有人都感覺熊市來了,挖礦的、創業的、投資的、希望暴富的,都在加速遠離比特幣和區塊鏈。

其他數字貨幣比比特幣更慘。年初的時候,整個數字貨幣總市值(包含比特幣)達到過8300億美元的高點,現在只有1250億美元,跌幅高達85%。

消失的7050億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相當於4.8萬億人民幣!

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

人們為何購買比特幣?

筆者曾為一位朋友對比過炒股和炒幣的風險,一頓分析猛如虎,結果被對方一句話就將軍了——他說:“炒股能賺10倍、100倍嗎?”

我們必須承認,炒作和投機,恐怕是大部分比特幣買主的心態。

很多人買入比特幣,僅僅是因為希望它的價格會漲,而從來不思考支撐其價格上漲的原因究竟是什麼。17世紀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亦是如此,作為人類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鬱金香泡沫的破滅導致無數人傾家蕩產。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少數人做局、大眾瘋狂跟進,都是構成類似悲劇的要素。

有人認為,炒作和投機無罪,它們同樣存在於股市和房市。不過,區別在於,股市和房市有實體經濟作支撐,背後有使用者價值和產業價值,而比特幣一直以計算機程式碼的形式存在,沒有人說得清楚它到底創造了什麼價值,甚至經常會有人批評它沒有必要地消耗了太多能源。

3

關於比特幣的終極疑問是——比特幣為什麼值錢?

這得從它的功用說起,無用的東西不會值錢。眾所周知的是,在創造比特幣時,中本聰想把它打造成“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也就是成為“世界貨幣”,這是支撐比特幣價值的第一功用。作為貨幣,比特幣具有去中心、全球流通、匿名性等特點。但隨著比特幣越來越流行,人們漸漸發現,它的缺點也很多,比如:幣價不穩定,購買力起伏大;每秒能處理的交易筆數十分有限,網路容易擁堵。最重要的是,各國政府不會允許這件事情發生,不少國家的央行都在研究推出自己的法定數字貨幣。因此,比特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希望十分渺茫。

比特幣的第二個功用是——成為數字貨幣領域內的黃金,錨定各種數字資產。實際上,去年比特幣暴漲正是這一功能在發揮作用。去年下半年,ICO(首次代幣發行)熱潮愈演愈烈,為了規避各國法律法規,比特幣、以太坊代替法幣成為了ICO鏈條上的通用貨幣。而隨著ICO圈錢遊戲難以為繼,市場對於比特幣的需求量也大幅下降,所以才有了今年的持續下跌。

除了世界貨幣、數字黃金之外,比特幣實際上還在賭博、毒品、勒索、洗錢等非法交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過這些功能上不了檯面、也一直在被各國政府追查,最終難成規模。

如今,熊市裡與其盯著幣價發呆,不如好好思考下比特幣的功用和未來。

4

比特幣的持有者都在期盼牛市,但關於牛市怎麼到來,大家各有看法。

炒作派認為,過去比特幣的每次暴漲背後,都有新的資金入場。在這樣的語境裡,比特幣價格的漲跌完全看炒作資金的多寡。因此,下一次暴漲會是在新的資金盤出手之際。至於到底是何時,沒有人能準確預測。

實幹派認為,區塊鏈產業壯大之時,也就是比特幣的暴漲之時。當然,這裡的壯大不是指ICO,ICO已死。區塊鏈的未來不是靠礦機廠商,也不是靠交易平臺,而是靠各類公鏈和DApp的落地。因此,下一次暴漲會發生在個別公鏈成熟或者有爆炸性的應用出現之時。業內普遍認為,這個過程會十分緩慢。

2018一整年,人們都在為牛市創造概念,但都失敗了。Fcoin搞出了“交易即挖礦”,結果證明是一種新的資金盤玩法,韭菜火速割完,留下一盤散沙;有人喊出了“幣改”和“鏈改”,希望幫助傳統企業進行通證化改造、上鍊,結果證明是幣圈人的痴心妄想,傳統企業家可沒那麼好忽悠;比特幣ETF(指數基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被拿出來炒作一番,幣圈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打通數字貨幣和傳統股票市場的資金端,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遲遲不批;近期,STO(證券型代幣發行)成為大家追捧的新熱點,這種“合規ICO”折射出了幣圈人渴望被監管的心態,但美國實施STO尚需時日,國內更是遙不可及,遠水止不了近渴。

站在食物鏈頂端,交易所和礦機廠商也在尋求出路,他們大賺特賺,卻不被主流社會接納。上市,連結傳統股票市場,成為他們為自己正名和套現的最大希望。火幣收購了港股的一家公司,被揣測想要“借殼上市”;位元大陸、億邦國際、嘉楠耘智三大礦機廠商則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但後兩者頻頻傳出噩耗,上市之路風雨飄搖,位元大陸能否獨善其身尚未可知。

比特幣需要拯救,但無法自我拯救。

5

區塊鏈,這個概念超越了比特幣的投機色彩。

以太坊問世之後,“智慧合約”開始走入大眾視野,人們終於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之外的其他應用。但遺憾的是,以太坊智慧合約的第一大殺手鐗竟然還是“發幣”。

ICO可以理解為創業專案採用眾籌形式向公眾募資,而以太坊ERC20標準的推出降低了ICO的門檻,使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5分鐘之內基於以太坊發行自己的代幣。ICO正是去年比特幣暴漲的最大推手,不少人打著區塊鏈的名義利用ICO大肆圈錢,大佬站臺、投資(機)機構分食,散戶淪為魚肉。

不過,ICO帶來的也不全是壞訊息。去年比特幣價格達到高峰,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區塊鏈行業,騙子和投機者自然不少,但實幹家也是有的。

如今,ICO已死,展望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未來,你會期待一個或者幾個成熟的公鏈湧現出來,大量的開發者和使用者聚集在上面,當然目的不是炒幣,而是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應用世界、一個相互信任的未來。

2018年被稱為公鏈元年,不管開發公鏈的人的目的是發幣圈錢還是改變世界,客觀上湧現出了為數眾多的公鏈。目前,主流公鏈上面活躍使用者較多的應用幾乎全是博彩類遊戲,賭博色彩濃烈,真正有用的應用還沒有湧現出來。

倒是不發幣的聯盟鏈積累了一些口碑,它們為金融等行業提供區塊鏈解決方案,但這種銷售主導的2B模式發展很慢,商業模式更像是賣軟體,業務很難規模化。

因為發展達不到預期,所以區塊鏈經常會被質疑是ICO行騙的遮羞布。

6

所有人都想知道,區塊鏈的真實價值究竟有多大?

在各種各樣的科普書籍中,我們都能看到幾個公認的可以與區塊鏈結合的領域,比如金融、政務、醫療、能源、版權、物聯網、慈善、遊戲等等。區塊鏈技術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去中心化、開放性、匿名性、不可篡改性、自治性等特徵。

《經濟學人》曾把區塊鏈定義為“信任的機器”。在筆者看來,區塊鏈要帶給大家的是這樣的一個未來:主宰商業的不再是巨頭公司,而是由公眾共同達成的約定和規則,它們以程式碼的形式存在。就像比特幣一樣,沒有人(即便是中本聰)真正擁有它,它以開源的形式存在。如果你想要更改規則,就必須爭取到大部分人的同意。

想象一下,未來會有一個開源的微信,但不存在騰訊這樣的巨無霸企業,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隱私和資料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這個開源的微信所創造的所有收益,都可以按照事先約定合理分配給真正做出貢獻的使用者。

想象一下,未來會有一個開源的今日頭條,但不存在位元組跳動這樣的巨無霸企業,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創作帶來的所有收益,都可以按照流量等事先約定的指標得到合理分配,我們不再為中心化平臺免費打工。

悲觀一點,區塊鏈可能只是一個分散式的資料庫;樂觀一點,區塊鏈就會變成價值網際網路的引擎,帶來生產關係的革命,帶來一個不再由少數人控制而是由規則和機器控制的商業世界。

當然,推翻和重建還是兩回事。現行的商業體系有太多令我們不滿的地方,但改變它的不一定非得是區塊鏈。過去一年,我們已經見識了太多打著區塊鏈改變世界名號的詐騙白皮書,他們說的是天花亂墜的諾言,做的卻是狗苟蠅營的勾當。

眼下,數字貨幣行業深處低谷,正是區塊鏈整頓隊伍的好時機。把ICO的眾籌募資功能徹底清理出去,不給詐騙和投機者任何機會;把區塊鏈底層技術完善好,為真正做事的人打好基礎;吸引更多主流的創業者進來,牛鬼蛇神打造的去中心化應用可能連能不能用都是問題,更沒有資格談論顛覆巨頭。

過去一年的故事告訴我們,區塊鏈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監管的自由,這樣的後果就是詐騙盛行,一定要有監管、有規則,禁止或者慎用區塊鏈的募資功能,讓這項技術真正面向市場,由市場和使用者做出取捨,才能引導其積極向善。

當然,區塊鏈的未來,也是比特幣的未來。

牛市的希望,或許正在熊市裡萌芽。

本文為僅為資訊傳播之用,不代表任何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