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應屆畢業生選擇國企還是外企好

應屆畢業生選擇國企還是外企好

 國企分類:

    一等國企:國有超大型壟斷性企業或政策性銀行。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移動、中有色、中國五礦、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 注:這些來說一般總部非常高,分公司或者子公司有一定差距。應屆生總部的待遇簡直是理想級別的。當然,大家的優勢在於,超大型的總部一般都在北京。其中國開行和中石化總部待遇應該是首屈一指。

    二等國企:國資委下屬的大型國有企業。“中國”打頭的都是這一型別:中紡、中化、中建、中鋼、中遠、中糧、中金、中國人壽…… 注:這些企業其實與上述“一等”並沒有實質性差距,而是在應屆生剛進公司時可能需要一定時間積累。當然,待遇是準理想級。

    三等國企:國資委下屬或者其他委下屬的其他大型國有企業、研究院、國有四大銀行。如:中國輕工業進出口、中國出國人員服務、中青旅……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 注:可能很多人覺得將4大銀行寫進去不太認可,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銀行主要是各地區收入差異大,我這裡採用平均值。這些大公司尤其是銀行需要較長時間積累個人價值,之後會有較大飛躍。

    四等國企:北京市屬大型國企及其他一些政府部級所有大、中型國有企業。京儀、京東方、普天、首都機場………… 這些國企業還是很不錯的。可能某些方面不比上述的二等和三等差。但是相對來說,應屆生剛進入這些企業的待遇可能相對差一點。

    五等國企:中小型國企。什麼首信、北京鍋爐廠、北京捲菸廠、北京儀表廠、北京熱能裝備總公司……這些企業雖然在個人發展和收入上不能與前面一些相比,但是,也差不到哪裡去。我認識一個在北京鍋爐廠的,一個月稅後平均3500,天天上班大多數時間喝茶看報。誰叫這些企業都在北京呢,天子腳下啊。

    六等國企:東部一般國有企業。這些地方的國有企業,大多數應屆生去了都很痛苦…(不包括上述前五等企業的相關企業,比如什麼蘭州石化等)

    七等國企:中西部一般國有企業。這個地方的國有企業,基本上管理落後、待遇不好。(同樣不包括上述前五等企業的相關企業)。

    接下來是外企分類:

    A類外企:歐美大型諮詢公司及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麥肯錫…… 相信這些公司都是如雷貫耳。但是這些公司工作壓力很大。當然,就算是應屆生,第一年的年收入基本上不會低於20W。

    B類外企:美國超大型公司。IBM、INTER、HP、MIRCROSOFT、通用………… 有些崗位收入很高,也有崗位收入一般。進這些公司較好的崗位年收入在10W左右。當然,是平均的,有比這個高的,也有低的。


    C類外企:歐洲超大型公司、四大、美國大型公司。BP、西門子、NOKIA、大眾、四大會計師事務所、DELL…… 四大相信大家都瞭解,當然,四大更多的是帶來的個人發展的價值,第一年年薪7W並不是最肥的蛋糕。而其他一些歐洲公司待遇比往年相對而言有所下降,當然平均年薪在8W問題不大。

    D類外企:日韓超大型企業。SAMSUNG、LG、SONY、松下、日立…… 日韓企業工作壓力很大,收入並沒有外界傳說得高。當然,這類企業很重視技術類人才,而一般崗位等平均年薪在5.5W左右就不錯了。本人深受其害……(而且本來想把日企寫在D類,韓企寫在E類的。)

    E類外企:港臺大型企業、歐美一般企業。工作壓力大。收入一般。什麼富士康之流就是這樣的。

    F類外企:歐美小型公司。工作壓力及收入和好一點的普通私企沒有太大區別。市場上多得很。

    G類外企:日韓小型公司。工作壓力超級大,收入超級一般,完全是來中國赤裸裸的剝削剩餘價值。

    就我個人看法,我認為:

    應屆生最佳選擇排名比較的話應該是:A類外企 >= 一等國企 >= 二等國企 > B類外企 >= 三等國企 = C類外企 >= 四等國企> D類外企 > E類外企 >= 五等國企 > F類外企 > 六等國企 > G類外企 > 七等國企(>=表示大於等於)

     應屆生前幾年收入排名大概是:(記住,只是按概率所謂的“大概”)A類外企 > 一等國企 > 二等國企 >= B類外企 >= C類外企 >= 三等國企 >= D類外企………………後面的相信大家興趣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