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作文4000字

《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作文4000字

開發十年,就只剩下這套架構體系了! >>>   

《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作文4000字:
萬曆十五年,即1587年,距今已過去432年。在明朝276的歷史中,這一年很平淡,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書,有別於其他的歷史敘述方式,相當於把歷史剖開一個橫截面,像紀錄片穿越過去一樣,把當時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種群像式的敘事手法緩緩展開,從中折射出16世紀中國社會的完整面貌。
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餘溫黑格爾。歷史上奇葩的皇帝很多,在明朝尤其多,書中的所描述的萬曆皇帝,也算是一個。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生,嘉靖皇帝朱載垕第三個兒子,母親原為裕王府一個丫鬟,出身卑微,自幼得不到父親的寵愛。非常有意思的是,萬曆皇帝的老爸,以及他的兒子,即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都是少年因母緣故而缺乏父愛。
朱翊鈞排行第三,按理是輪不到他坐天下的,但前面兩個哥哥都早亡,因此,在1568年被立為太子。1572年老爸駕崩,留下了孤兒寡母的李氏和尚且九歲的萬曆皇帝,兩人孤苦伶仃,沒有依靠,很容易受到大臣們的欺負玩弄。前面有個活生生的案例,就是萬曆皇帝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明英宗朱祁鎮,他八歲就當皇帝了,不過後來被大臣們慫恿去御駕親征,當了俘虜,鬧了個大笑話。

《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作文4000字

少主即位,無法掌控局面,需要選擇得力可靠的人來輔助,這時就看出萬曆母親李太后的遠見卓識了。這個太后雖出身卑微,但情商智商皆為上乘,指定張居正和馮保兩人為首的一班子人馬來輔佐兒子,對兒子的文化學習和處理朝政監督甚嚴,朱翊鈞稍有懈怠,就將其召至面前長跪。由於李太后的嚴格管教,以及朱翊鈞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鈞年漸長而學愈進。他自己後來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說:“朕五歲即能讀書。”
在母親和張居正等人的輔佐下,就這樣過了十年,萬曆皇帝到了十九歲,開始要親政了,張居正也去世了,也掃清了障礙,孩子大了也不用娘看著了,棋王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2408.html)李太后也功成身退了,後來對於她的記載就很少了。她去世後,給她的諡號是“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亦稱“孝定太后”。這個稱呼非常好,用在她的身上非常的貼切。不過她子孫不爭氣,她死了三十年後,明朝就滅亡了。
朱翊鈞10歲登基,在位長達48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僅次於清聖祖康熙的61年、清高宗乾隆的60年,漢武帝劉徹的54年,排名第四,排名第五的是他的爺爺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在位超過50年的祕訣,其實很簡單,要麼像康熙那樣7歲登基,要麼像乾隆那樣活到89。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那就只能像漢武帝那樣了,登基年齡不是很小,但還算比較小(15歲),壽命不算很長,但還算比較長(69歲)。就像考試一樣,雖然各門成績都不是第一,但不偏科。
萬曆登基比較早,但活得不算太長,所以,進不了前三。究其原因,應該跟他的心情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萬曆十五年後,長期不上班,心情鬱悶,沉溺於酒色之中。他爺爺也這個樣子,家風如此哈。
在萬曆認真工作的前15年,成績還算是可以的。前10年,朱翊鈞將內廷的事務託給大伴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張居正剛剛走馬上任幾天,朱翊鈞就在平臺單獨召見他,共商大計。由於明穆宗在位從沒有召見過大臣,所以這事在當時曾引起轟動,使廷臣看到朱翊鈞承業治國的精神和決心,又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
明朝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內閣大學士取代丞相。
明朝開國後一共有4個丞相,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先後被殺,徐達據說也是因為朱元璋送來的一隻蒸鵝給氣死了!李善長更是成了被開國皇帝斬殺的開國丞相第一人,打破了記錄。朱元璋規定以後都不得再重新設立丞相這個職位,如有想復立者,應當立即處死。此後,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朱元璋設立內閣大學士幫助處理政務,職級僅為正五品。但此時的內閣大學士在處理朝政上沒有決策權,也不能直接管理朝廷機構。所以朱元璋時期的大學士只能算是朱元璋的私人顧問,還不是宰相。
朱棣繼位後,為了繞開朱元璋“不得復立宰相”的祖制,明成祖決定以內閣大學士為基礎實際恢復宰相,將內閣大學士的權力擴大到宰相的程度。因為內閣大學士參與朝政是朱元璋立下的制度,所以明成祖以此恢復宰相的阻力也小得多。不過皇帝對宰相都是有防範之心的,明成祖也不例外,他建立了很多制度來制約內閣大學士的影響,其中一條就是將內閣大學士的品級固定在正五品。明成祖還把“內閣大學士為正五品”定為祖制,不許之後的皇帝更改。
但內閣大學士既然是實際的宰相,那麼品級就不可能真正地長期被限制在正五品。明成祖去世後,繼位的明仁宗通過兼任其他官職的方式,將內閣大學士的實際品級提到了正三品以上,至此內閣大學士成為明朝真正的宰相。
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的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萬曆時期的張居正和馮保組合,就是這樣的。
嘉靖皇帝時期,內閣大學士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對其中的一人諮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說,他和另外的幾位大學士任然處於平等的地位。萬曆以後,張居正名為首輔或元輔,其他大學士的任命則處於他的推薦,皇帝在聖旨中也明確規定了他們的職責是輔助元輔辦事,大學士有了主次之分,造成了今後朝臣之間的更加複雜的糾紛局面。
朱翊鈞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援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萬曆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萬曆元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朝廷機構辦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其時,因為朱翊鈞年幼,對祖制還不十分明白,不曉得箇中的利害關係。
經濟領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國田畝;二是推廣“一條鞭法”。萬曆六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行省進行試點,至萬曆八年九月結束。朱翊鈞與張居正因勢利導,趁熱打鐵,立即通行全國清丈。戶部奉旨就清丈範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項規定,於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至萬曆十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總計支出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推廣一條鞭法,是當時經濟改革的又一個重要舉措。萬曆九年,一條鞭法已在全國各地推廣執行,這標誌著整個張居正改革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
這裡再敘述一下著名的一條鞭法,據《明史》記載:合併賦役,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併一起徵收,同時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將過去按戶、丁出辦徭役,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攤派;賦役負擔除政府需要徵收米麥以外的,一律折收銀兩;農民及各種負擔力役戶可以出錢代役,力役由官府僱人承應;賦役徵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廢除了原來通過糧長、里長辦理徵解賦役的“民收民解”制,改為“官收官解”制。一條鞭法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改變了歷代“賦”與“役”平行的徵收形式,統一了役法,簡化了賦役制度,標誌著賦稅由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徵收種類由繁雜向簡單的轉變。
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援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曆十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這次改革,始於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基本結束。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明後期政治、經濟關係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範圍,覆蓋政治、經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後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改革雖然起得了成功,但傷害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被張居正一直壓抑著那些勢力團體。張居正作為自商鞅以來最為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死後不久即遭到了清算,被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他本人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結局令人唏噓。這也體現了《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所述的主題矛盾,及個人與體制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的存在導致了所有這些人物都具有一個共同點--最終的命運都具有悲劇色彩。
往遠一點說,中國的改革家,大多沒有好的結局。在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社會裡,這種悲劇不可避免。
萬曆十四年後,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連“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從同年起,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萬曆十七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後,方入內閣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至萬曆四十五年,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萬曆在深宮消沉的時候,後金卻在悄悄的崛起,遼東形勢每況愈下,終於成為明朝的主要威脅,萬曆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戰,明軍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喪師九萬,敗局遂成。朱翊鈞為了應付這筆龐大的軍費,自萬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後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加派非但無濟於事,反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紛紛投入反對明朝的革命洪流。
萬曆四十八年三月,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慘敗,國事困擾,終於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在弘德殿去世,終年五十八歲。喪鐘不僅為他敲響,也為整個大明王朝敲響。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長眠的定陵,意外的成為明十三陵中最先被開啟的陵寢,他及兩位皇后的屍骨棺槨被毀,地宮每天人來人往。冥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