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作文3800字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作文3800字

開發十年,就只剩下這套架構體系了! >>>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作文3800字:
本書的封裡是這麼介紹作者的:“艾裡希·弗洛姆(1900-1980),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和哲學家。弗洛姆的研究根植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社會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和哲學家”的身份,以及他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聯絡都沒有引起我起初閱讀此書的興趣。慶幸的是,我至今不曾染指這三門學科,我覺得我的智商不足以應付那些晦澀難懂又尖酸刻薄的文字。不得不承認,我淺薄的學識甚至也是僅僅對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名字如雷貫耳而已,他們的著作入不了我簡陋的書架,圖書管裡擺放他們作品的地方對於我來說是禁地,有金庸、古龍這樣的大俠鎮守著大門。
本書僅有八萬字,約等於《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14210字)的六倍,是著名的暢銷書《人性的弱點》(445000字)的五分之一。字數少構成了我向書友會推薦此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便是書友最終不喜歡,也不會損失太多的時間和金錢,為了最大限度減少書友們可能的失望預期,我還分享了此書的PDF版。本讀書筆記可以作為本書的推介,通過儘量不加入主觀理解的方式對全書進行簡要的介紹。同時書友們也可以藉此來判斷是否值得閱讀。
第一章愛是一種藝術嗎?

《愛的藝術》讀書筆記作文3800字

首先,作者指出“很少有人認為,愛還有需要學習的東西”,並分析了造成這種誤解的三個原因。
其一,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問題。
其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物件的問題,而不是才能的問題,即如何尋找正確的愛的物件。
其三,把激情與永恆的愛相混淆。
對以上三個原因的分析,得出了本章問題的答案:“對愛來說,只有一條克服失敗的恰當途徑——找出失敗的原因,並著手探索愛的真諦。”
然後,作者認為學習愛的藝術與學習其他任何一門藝術的過程一樣,“一方面是精通那門藝術的理論,另一方面是熟悉那門藝術的實踐。”更重要地,作者指出,是要將“愛”這門藝術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關注。“為什麼在我們的文化中人們很少嘗試學習愛這門藝術?儘管他們明顯地失敗,儘管他們對愛如此如飢似渴。因為他們認為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成就、名望、金錢、權力,比愛更重要,並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研究這些東西上。”
第二章愛的理論
一、至於為什麼有“愛”?
人作為高階動物與其他物種的區別是,人具有認識能力。即作者書中所說的“人具有天賦的理性。他是瞭解自身的生命體,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過去和未來的趨向”。愛的教育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7378.html)人同時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獨立的個體,正是基於前述的認識能力,對孤獨和隔絕有著本能的恐懼。因此,“人的最深層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這個觀點是本書的前提,與我之前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
它一下子抓住了我好奇點。但我知道,完全接受這個觀點可能比之前我接受“愛是來源於繁衍的性本能”還要困難,這需要對作者思想體系進行全面的瞭解,或者是隨著人生的經歷而自悟。
人克服分離有三種通常的方式。
其一,使自己陷入一種“迷狂的狀態”。比如宗教儀式、醺酒、藥癮。迷狂的狀態使自己麻痺。
其二,是與他人達成“一致性的結合”。“建立與群體及其風俗、習慣和信念一致基礎上的結合。”
其三,置身於“創造性活動”中。把自己同物結合,同世界結合。如畫畫、音樂、寫作等能看到勞動成果的活動。
作者認為,第一種方式獲得克服分離的效果是倏忽即逝的,第二種方式“是虛假的”,第三種方式“不是人際的協調”,甚至有可能把人變成機器或官僚機構的附庸。因此,上述三種方式均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圓滿的回答在於達到人際的協調,在於我與另一個人融於一體,在於愛。”
二、至於什麼是愛?
作者認為愛的形態可以分為“共生性結合”與“成熟的愛”。“共生性結合”是初級階段的愛的形態,如母體與胎兒,相互依賴,如果初級形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得不到發展,沒有上升為“成熟的愛”,可能造成心理疾病,如虐待狂和受虐狂之間,同樣相互依賴,並深以為“愛”。
作者認為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令人快樂,這並不是因為給予是喪失、捨棄,而是因為我存在的價值在於給予的行為。”“富有。並不是說擁有很多財富的人就富有,而是慷慨解囊的人才富有。從心理學角度講,擔心損失某樣東西而焦慮不安的守財奴——不管他擁有多少財產,都是窮困的、貧乏的。”
愛的其他因素。
關心:“愛是對所愛的物件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責任:“你愛你為之努力的東西,同樣你為你所愛的東西而努力。”
尊重:“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應該順其自身規律和意願。”
瞭解:瞭解他人,是一種愛的慾望。窺探別人隱私的衝動和小時候對小動物殘忍肢解等屬於錯誤的途徑。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愛,“對他人主動的洞察力”,也就是了解他人。
三、對“性本能”論的批判
作者認為弗洛伊德僅從生理學的角度探索“愛”,是對性沒有深刻的理解。“有必要從心理學領域擴充套件到生物學和存在的領域,從而糾正和深化他的思想。”“存在”這個詞,將“愛”哲學化了。我對哲學的接觸止步於開始,即所謂的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至於本書的討論範疇,我認為一定要將“愛”哲學化的話,可能就是“愛是什麼,愛從哪裡來,要如何去愛”了。因為,這三個問題是我在看到本書書名的時候想要得到的答案,也正好是本書要旨。
四、父母對子女的愛
通過作者關於父母對子女的愛進行分析,不難看出,也是不言自明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對個人關於愛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甚至說起著決定性影響,說是我們對愛的感受的最初來源也不為過。作者認為,愛分為“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母性之愛是無條件的愛,相互依賴,不求報答。父性之愛是有條件的,強調獨立,需要良好的反饋。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是完全人格的兩個方面,其中一種性格的發展失敗,都有可能產生精神上的缺失。
五、愛的物件
儘管對不同物件之間的愛有差異,但本質上,作者認為“愛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定一個人對整個世界而不是對某個愛的物件的關係的性格傾向。”“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
1.兄弟之愛(對他人的愛)。兄弟之間的愛是相互平等的愛,比如同情弱者和理解他人。
2.母愛。母愛既是“絕對必要的關心和責任”,又是“灌輸給孩子愛生命的態度,關心孩子的成長。”從關心孩子的成長這個角度來看,孩子的成長過程又是逐漸擺脫對母親的依賴的過程。因此,母愛的偉大不僅在於無條件的對孩子的愛,還在於給予。
3.性愛。性愛與“墮入”情網的強烈感受是有區別的,不應混淆。我將作者(或者更恰當地說,是譯者)所謂的“墮入情網的強烈感受”濃縮為“激情”。作者認為激情是短暫的,因為一旦徹底瞭解,就會逐漸失去激情,導致分離,從而去尋找另一個激情,如此迴圈往復,最終也沒有得到真正的愛。迷惑的性慾大大地助長了這一迴圈(這不是作者的原話,但我認為歸納得不差)。作者認為“性愛是一種排他的意願與承諾的行為。”“愛上某人不是一種強烈的感情,還是一種決定、一種判斷和一種承諾。”排他性與“佔有”是有區別的。“排他性”的愛,是“兩個人之間的自我主義,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自己。”“從自身的存在本質出發去愛——並且也在他或她的存在本質中感受另一個人的愛。”
4.自愛。自愛與自私是有區別的。人應該自愛,自愛的人才懂得愛他人。自愛不是自私,相反,自私是由於缺乏自愛引起的,自私不容對他人有任何關心。與自愛相對的是“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東西的無私。”這種宣稱完全無私的人連自己都不愛,遑論愛他人。這種“無私”是虛偽的愛,是一種心理疾病。“表明他沒有任何愛的能力和欣賞任何東西的能力。”這在母愛中時有體現,對於某些母親來說,“無私的”母親與自私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沒有多大的不同。實際上,“無私的”影響常常更壞,因為母親的這種“無私”矇騙了孩子,使孩子無法批評她。他們承擔著不讓母親失望的義務,他們接受的是母親在美德的掩護下厭惡生活的影響。如果你有機會研究一個真正自愛的母親的影響,你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比被一個自愛的母親的愛更有助於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是愛、快樂和幸福。
5.對上帝的愛(宗教與信仰)。宗教信仰這種特殊的愛,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共性:同樣經歷了從自然崇拜到神的擬人化這一過程。與父母對子女的愛也存在共性:神的愛具有母性的一面和父性的一面。神無條件地愛世人,同樣也有原則,觸犯原則即受懲罰。
第三章當代西方社會的愛及其瓦解
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分析,即便現在看來也不過時。我們經常對這樣的社會學家表現出過多的驚訝。比如著名的三大反烏托邦小說《完美新世界》《一九八四》和《我們》。雖然均成書於離我們遙遠的時代,但似乎就在說著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事。這些作者難道都是預言家嗎?我認為不是,之所以這些思想能一致保持新鮮,是因為他們揭露了人性的本質。
“無論生活在哪種特定文化中的個人的愛的能力,都取決於此種文化對一般人的性格所產生的影響。”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大部分描述與如今沒有什麼區別:
“有用的物和有用的人的能力和技術都被轉化為商品”“資本控制勞動”“喪失獨立性”“失去個性”“疏遠自己、疏遠他人、疏遠自然”“孤獨感、不安全感、焦慮感和內疚感”。甚至,針對上述負面情感,我們的文明提供了許多幫助人們意識不到這種孤獨的姑息劑:娛樂產業,不斷購買新東西。豐衣足食,得到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