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變數》閱讀筆記作文4500字

《變數》閱讀筆記作文4500字

開發十年,就只剩下這套架構體系了! >>>   

《變數》閱讀筆記作文4500字:
作者說從2018年起,他將每年寫一本書,一共寫30年,講述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還說如果因為健康問題,他寫不動了或寫不完了,剩下的工作將由他指定的接班人完成。他將記錄的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期。
(在過去一年,作者走訪了20多個省市,巡遊了10多個國家,拜訪了政策制定者、智庫學者、大學教授、創業者、對衝基金操盤手、汽車工程師、房地廠商、新聞記者、音樂家、律師、電子競技選手、咖啡店老闆、菜場小販、小學校長、小鎮青年、留守兒童,這些都是作者沙裡淘金淘來的)
這本書以作者在2018年的旅途中找到的五個變數為骨架:從大國博弈到技術賦能,到新舊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我會親臨現場,幫你描述這些變數,讓你觸控它,感受它的質感。”,作者在書中這樣說。他會用一種“鷹眼視角”去觀察這些變數:既看到遠處的群山,又看到草叢中的兔子。
他會用一種“鷹眼視角”親臨現場,幫我們描述這些變數,讓我們去觸控它們,感受其質感。
何帆老師說他將會用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去觀察和記錄,將採用與以往的“長河模式”的歷史記載模式不一樣的記錄方式,即是“大樹模式”,他會像觀察一棵樹一樣從觀察嫩芽和新葉再回到樹幹,去感知中國這課大樹的生命力。他用來預判未來趨勢、展示歷史面貌的方法是在慢變數中尋找小趨勢。

《變數》閱讀筆記作文4500字

中美關係是大樹,中美貿易摩擦是一根樹枝,全球經濟格局是森林。他認為,我們在觀察中美關係的變化的原因時,不能只看中美之間相對力量的對比,往深層次看,會看到美國民粹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理念。該理念擁護平民掌控政治,反對精英或貴族掌控政治。)帶來其國內政治撕裂,內政會影響外交。作者認為,在未來,主義是誰也無法迴避的力量。
樹幹:過去30年,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的慢變數是工業化、城市化和技術創新。
樹枝:
1.技術創新的初期,尋找運用場景才是更重要的。
2.適合中國市場環境的戰略是發揮群眾的力量。
3.當人們追捧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的時候,傳統行業的潛力被低估了。(作則提出這個觀點的原因:極飛、雲、網際網路行業的拐點、經濟週期的拐點)。
4.歷史從來都是一個“反轉大師”,在灰暗的背景下不要忽視那些微弱的亮光。
5.野火燒後,新木叢生,未來的歷史學家會把2018視為一個新的起點。
書中介紹的五個變數
大國博弈
我的感受: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不僅僅是經濟與政治之間的博弈,還是新技術的變革下,美國與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同樣站在了陌生的起跑線上。
技術賦能:每一種技術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個市場也有自己的性格,只有當技術的性格和市場的性格匹配的時候,技術才可以真正找到運用場景,毛主席在花山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9262.html)它才能紮下根來與市場佳偶天成。文中作者說“最具生命力的新技術總是出現在無人地帶”,這一點作者是用極飛無人機在新疆成功開闢出自己的市場和雲跡科技在酒店找到機器人的運用場景的例子來說明的。
新舊融合
“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換上了新裝,學會了新的作戰模式”。作者採訪了中國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汽車製造廠,長春一汽的一名汽車工程師,工程師與他分享了關於中國新造車運動和新能源汽車大潮的見地。作者認為新兵學老兵的模式的一個例子便是電子競技學習傳統體育競技行業,像海爾這樣的企業開始換打法,像萬達、萬科這樣的房地產公司開始將公司名稱中的“房地產”三個字去掉,這些都是新舊融合的體現‘。
自下而上
從長期看城市的發展應該是自發的,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夠維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提高城市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激發普通民眾和基層社群的的創新。
重建社群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只有重建了社群,我們才能更好地發現自我。(“從雲到雨”——由於條件的變化和核心人物的推動,一種社群開始重建,自發組織,自發生長,社群中的人能夠和諧相處,社會更加公平、和諧)
章節筆記
第一章怎樣觀察一棵樹
作者認為,假如中國的歷史以3000年大略而計,30年算一代人,那麼每一代人出一位代表,只要100人就能講完中國的歷史。由此可知,作者本人也有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記錄的代表的理想,而這個跨越30年的巨集偉的寫作工程就是最好的證明了。
樹幹:
1.中國的GDP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2.2016年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2.3億,佔總人口的16.7%,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至少有3億。
3.據國際能源組織預測,大約到2040年石油峰值將會到來,能源格局的調整勢必攪動全球政治經濟。
4.按照《生命3.0》作者、物理學家泰格爾馬克向科學界同行開展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科學家認為相當於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慧大約會在2055年甚至更早出現。
作者說,雖然他是在現場記錄下的,但他寫的不是當下的新聞,也不是史料,他研究的是變數後面的邏輯。他說,我寫書不是為了“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我的寫作目的是喚醒你的歷史感,讓你能夠理解自己的命運以及自己所處的時代。
樹枝:
1.比特幣的大起大落。
2.房地產的大規模擴張。
3.前後反差巨大的娛樂圈(2018年4月26日范冰冰的弟弟更新了一條微博,需要支付60元才能看到他滿18週歲的一張高清原圖,一夜之間,範丞丞睡一覺就賺了480萬元、陰陽合同等)。
4.消費降級的話題。
5.建築工地上幫爸爸媽媽拌砂灰的崔慶濤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歷史感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和他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也和歷史的程序息息相關。風口不重要,潮流不重要,洋流才重要”
大趨勢和小趨勢
關注小趨勢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化日益顯著,大趨勢不足以準確描述社會的發展,其二是從社會的演進角度來看,很少出現涇渭分明的新舊變化,新的現象,新的觀念往往是由原有的一些小趨勢發源的。之所以會出現小趨勢是因為有了大趨勢。
第二章在無人地帶尋找無人機
極客極飛
極飛的無人機除了少數技術實現了石破天驚的突破外,絕大多數技術都是用已有技術進行混搭。大疆無人機在無人機行業是最耀眼的明星,其次才是一電航空、零度智控、中科遙感、極飛科技等。2014年,大疆已經佔據了市場份額的70%。對比大疆無人機,極飛的創業史告訴我們,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尋找應用場景。尋找運用場景有三個步驟:選擇、適應、改造。極飛的農業無人機在新疆找到了應用場景,因此它生存下來了。
雲跡科技
通過雲跡科技的創業例子,作者認為:決定未來新技術影響力的不是技術的先進水平,而是其能夠發現的運用場景。群眾路線:流水線為社什麼在美國出現,而不是出現在當時技術更先進的歐洲?中國的優勢:“工程師紅利”、“市場紅利”(巨大的人口消費)
第三章老兵不死
汽車工程師W:在W看來,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現在的電動汽車概念的熱潮是被炒作出來的,新能源汽車只是汽車行業發展到現在必然要走的一步而已,現在很多汽車的所謂的新技術並不新,很多技術都可以追溯到19世紀。他對新汽車行業的的評價是:一幫人拿著PPT到處忽悠,什麼智慧駕駛、車聯網,全是包裝出來的,一些新能源汽車在測試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專業,產品、器件並沒有經過像傳統汽車那樣足夠多的測試。比如在零下30多度以下,電動汽車是沒法開動的。
作者認為,在一個所有人都讚美創新的年代,讓我們先向傳統致敬。創新沒有止境,但傳統定義了創新的底線。比如買車你還是要關注汽車的三大效能指標:直線最高車速、百公里加速時間、最大爬坡度。在汽車工程師眼裡,想到這些指標的時候,頭腦中想到的是一條條曲線,工程師們要在這些曲線中找到平衡點。汽車的諸多效能引數決定著汽車的感知質量、效能指標、使用可靠性以安全性等,汽車的生產週期要經歷很多測試階段,它的生產週期也是一個應該被重視的指標。
作者認為網際網路行業就像當年中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兵強馬壯,來去如風,他們在談笑間不動聲色地擊破了壟斷的計程車行業,殺入水草豐美的金融行業,還順手滅掉了已經沒落的新聞出版行業。但是在網際網路大軍的攻勢下,卻沒有攻破汽車行業的城堡。作者分析:網際網路行業的利器是資料、技術、資本。在網際網路行業攻入傳統行業的腹地的時候,這些利器是有侷限性的,網際網路行業善於運用大資料,但是傳統行業善於運用小資料,小資料是具體到每一個客戶的深度體驗和需求的。網際網路行業精通面向消費者的就是,但疏於生產流程,生產工藝的技術。單靠資本佔領市場無異於火種取票。
海爾的老兵打法。海爾嘗試過定製化生產。早在2000年張瑞敏就說過,如果使用者需要三角形的冰箱,海爾就生產三角形的冰箱。海爾嘗試過製造業+物流;海爾嘗試過製造業+智慧化(家電智慧化);海爾嘗試過蘋果模式,以精品產品為核心。海爾現在的打法是去海爾化,它已經儼然是一個創新平臺,這個創新平臺造就了很多“小微”,海爾有點不像是生產產品的,也有點不像是做服務的,甚至不是創造平臺的,更像是培育生態的。
第四章在菜市場遇見城市設計師
作者將自下而上的力量隱喻為在菜市場見到的各種可以改造城市的力量以及在義烏、東莞看到的去中線化城市的優勢……
城市盯梢者:何志森(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獲得建築學博士學位,後來轉去研究人和城市,2017年應邀到華南理工大學做講師)讓學生去觀察菜市場……
樹幹:
中國過去二三十年經歷的城市化是一種及其獨特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比如,90年代初期,大規模農村人口流入城市,隨後土地的城市化蛻變為土地的城市化:住房制度的改革、大規模基礎設施的的建設、政府低價收購農民的土地,然後把土地賣出去,賣地的收入成了政府的主要收入。政府用賣地的收入和以土地作為抵押獲得的貸款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地鐵、造新城、建開發區等等,這種城市化是自上而下的。作者認為,他們觀察到一些訊號:
1)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已經無法持續。
2)房地產企業開始紛紛轉型(例如萬科和萬達、保利等房地產企業開始去掉公司名字中的“房地產”)。
3)城市不會總是擴張,有的城市已經開始收縮
樹枝:
菜市場小販的手。作者和何志森到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口的農林菜市場調研:不識字的小販手上寫著800,一天賣了800塊錢。這些小販很有能量,他們每天只睡4小時,但覺得很幸福,和他們聊天的時候,他們會說,你們不要覺得我們辛苦,我們能掙錢的,只要有這個攤位,我們就能把孩子送到廣州最好的學校上學。
去中心化的多核城市。在書中,作者帶我們領略了東莞、義烏、上海等城市,帶我們看到了義烏和東莞這樣的“多核城市”的自下而上的力量,作者看到的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城市甚至更美,更有創新力,作者認為未來的城市將會是多核的,諸如廣州和深圳、南京和蘇州、濟南和青島這樣的省會城市不如非省會城市更有活力。沒有中心的東莞反而能夠連線整個中國,整個世界。為了證實自下而上的力量有時候是更大的,作者講述了東莞的世紀廣場上跳廣場舞和居民和跳街舞的打工者共生共存,彼此沒有融合但卻相安無事。作者認為,新的趨勢是產業鏈正在變得更加緊密而短促。城市一體化程度提高後,城際之間的人流和物流會變得更通暢,但人們的生活半徑很可能不僅不會擴大反而會縮小。城市一體化程度提高之後,我們會看到城際之間的通勤不是變多而是變少了。如果兩個城市之間的通勤很多,說明兩個城市之間的差距太大,因為人們可能在一個城市住不起但是要到這個城市工作,就會出現在一個廉價的城市居住到一個更發達的城市去工作,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