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年輪」1984,中國商業在這一年發芽
圍繞1984,我們可以找到多種解讀。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長篇小說《一九八四》中講述了一個恐怖的極權主義社會;中國人陳海、金凌雲為還原中國企業家中的領軍人物,寫下《1984——企業家歸來》。
在作家的紙筆之外,還有一件與中國經濟更為相關的事,那就是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明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在計劃與市場的關係上實現了重大突破。當然這一點,也成為激發中國此後商業繁榮的原因之一。
改革帶來的“躁動”
改革開放是中國政府在1978年後制定的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性政策,安徽鳳陽的小崗村作為代表,幾年後充分體現出這一政策的成效。
如今的安徽鳳陽小崗村“當年農家”院落(圖片來自東方IC)
對比之下,這一階段的城市區域在改革當中的表現則稍顯平淡。
城市中的國企彼時仍然是舊有體制,政企不分、平均主義等問題長期存在。放在任何一個時期,人們都很難將這樣的制度與高效、活力相掛鉤。
不過幸運的是,很快這一問題便為人所意識。以自由定價是進行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為出發點,國家出臺一系列規則,讓敏感的價格問題不再成為阻擋中國經濟改革的屏障。
·1984年5月,國務院釋出第67號檔案規定,要求在完成指令性計劃後企業超產部分的商品價格允許在不高於計劃價格20%範圍內浮動; ·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5年1月,國務院發文取消20%的封頂限制,超產部分價格由供需雙方決定而不再由國家干涉。
一時間,政策的推行激發了眾多企業。加上當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根據鄧小平的意見發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由此開始,一些人“蠢蠢欲動”。
所謂“企業家元年”
在中國的商業史上,“92派”和90年代末的一批網際網路創業者是常被提及的物件。1992年,大批知識分子在南巡講話後紛紛下海創業,當中以陳東昇、馮侖、潘石屹等企業家為代表。2000年前後,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代表企業相繼創立。
然而再回溯一步,真正的企業家元年實際上非1984年莫屬。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一年,王石用自己販賣玉米賺到的第一桶金在深圳創辦了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後於1988年更名萬科;李經緯創立“東方魔水”健力寶,該品牌一度是體育賽事上最為搶眼的品牌之一,甚至出現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上;張瑞敏任青島日用電器廠廠長,如今他所帶領的海爾已經成了中國家電行業的神話;柳傳志呢,在中關村的一間傳達室內開啟了他的事業,於是我們看到了今日的聯想。
這當中有一個細節:1984年的1月24日,33歲的王石途經深圳國貿大廈,看到警車正在為鄧小平視察而清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和心情,王石也不免感嘆:“小平來了,我覺得幹大事的機會到了。”
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圖片來自網路)
大概能夠想象當時的環境,對於任何一代企業家而言,1984年都應當是特別的。“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埋下創業的種子
某種程度上,商業繁榮與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物質基礎是否健全。沒有商業作為鋪墊,社會很難持續發展。
針對這一點,周其仁也曾指出:正是改革開放大幅度降低了中國經濟制度的執行成本,降低了各類經濟組織的運轉成本,才激發了人們勞動、工作、管理、創業的熱情,才鼓勵人口眾多的中國大幅度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才提升了中國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時代造就英雄,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企業和企業家。創新的年輪尚在滾動,只是舞臺上的主角已變。到今天為止,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逐漸走入30週年,第一代網際網路企業也已經20週年。
下一個創新者又是誰呢?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科技創新帶動資源集聚等方面著力頗多,創新機制、產業升級、人才引流、協同發展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機遇。相應的,人工智慧、人才賦能正深刻地影響著商業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億歐將在深圳舉辦 ofollow,noindex">“引擎·引領” 2018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BATi) ,集合智慧製造、智慧產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眾熱點問題展開探討,分析科技創新未來趨勢,盤點技術革命下的發展契機。
報名連結: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664?herkunft=6648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