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百度學抖音,谷歌已不再性感
如何為這家股價一度破萬億的巨頭慶生,國內外的媒體絲毫沒有吝惜筆墨,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的創業經歷被重新挖了出來,谷歌成長史上的“驚心動魄”再次被提及,“Don't be evil”的理念也又一次成為話題……
書寫了太多“歷史”,但鮮有對谷歌未來的描述。曾經的Google是拿起矛的勇士,擊潰了雅虎、微軟等前輩們的盾,如今的Alphabet早已放下矛拾起盾,值得回憶和讚歎的只剩下過往。
谷歌的未來搜尋,卻被百度定義
在官方認定生日的前夕,谷歌在舊金山舉辦了一場“future of search”釋出會,網際網路世界裡的“老人們”總喜歡去安排一個未來,看來谷歌也不例外。
谷歌眼中的“未來搜尋”,中國網民相比不會陌生。以後PC和App端的谷歌搜尋將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搜尋框,而是被資訊流和視訊內容填充。同時谷歌也把Google Feeds更名為Google Discover,計劃通過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AI技術為使用者推薦他們關心的新聞、視訊和資訊。
混跡江湖20年的谷歌,留下了令全世界難忘的搜尋框,可在20歲這個時間點上,谷歌選擇了步百度後塵。或許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並不存在抄襲的問題,即便是被神化的谷歌也是一家商業公司,也需要在營收增長上說服投資者,百度恰恰給出了良性樣本。
2016年百度開始內測資訊流業務,彼時正值今日頭條的迅速崛起,騰訊、阿里為了捍衛護城河紛紛投入鉅額補貼,百度選擇了創新的玩法,開創了搜尋+資訊流的分發方式。在百度2017年Q1的財報中,手百資訊流的日活使用者達到8300萬,一舉超越同時期的今日頭條。谷歌有著同樣的問題,蘋果和Facebook先後推出了資訊流業務,選擇和百度類似的方式,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
不那麼光彩的是,谷歌和百度的不謀而合沒有侷限在資訊流上,整個AI戰略和產品佈局都有著類似的痕跡,且百度一次次走在了谷歌前面。比如小度在家比搭載Google Assistant的帶屏音箱早了4個多月;DuerOS的內容豐富度遠高於Google Assistant;百度地圖的AR導航公功能比Google Map整整早了兩年。
可以給出的解釋是,谷歌已經不是一家純粹的搜尋公司,雲端計算、無人駕駛、作業系統、YouTube等等。可在搜尋這個核心業務上,谷歌落後於百度的事實,終歸不是一個利好的訊號。
網際網路重心轉移,神話悄然失聲
谷歌釋出會上的另一個新功能,也讓中國網民似曾相識,類似於Facebook、Snapchat和Skype的故事功能,並且還是加強版。倘若用中國使用者看得懂的解釋,這個功能和抖音、快手差不多。
還有一款名為Google Lens的視覺搜尋產品,看到什麼拍一拍就能給出搜尋結果。先不說手機百度上有沒有類似的功能,淘寶、京東等早已讓一些使用者養成了拍照購物的習慣,產品邏輯與Google Lens大同小異。
如果是在五年前,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推出某項服務時,總有好事的媒體從矽谷找模板,然後打出“中國版XXX”的標題。在公司層面上,類似的案例要更為頻繁,百度被稱為中國版谷歌,阿里被看作是中國本土的亞馬遜,微博也被類比成中國版Twitter,但是在新一代網際網路產品或公司裡,這樣的思考邏輯早已不再成立。
或許滴滴還可以拿來和Uber對比,今日頭條、拼多多、抖音等早已不是copy國外的產品,媒體開始習慣於尋找美國版的拼多多、印度版淘寶等等。最為核心,網際網路的重心已經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亦或者說中國網際網路創業者們完成了一場彎道超車。
解釋這一現象的理由有很多,關鍵還是市場競爭。全球網際網路格局幾近板結,五年前站在金字塔頂尖的是谷歌、Facebook,五年後照舊如此。中國網際網路世界裡的格局輪換就多了幾分驚險刺激,五年前的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等還處於襁褓之中,五年後美團的估值已經趕超京東,奪得中國網際網路市值前五的位置。巨頭需要持續性創新方可屹立不倒,創業者則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創新,要麼是技術上的,要麼是商業模式上的。
打個比方來說,矽谷的神話仍在繼續,唯獨缺了幾條攪動市場的鯰魚,市場再大也是一潭死水。反倒是中國網際網路江湖裡從不缺少攪局者,大大小小的網際網路企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適者生存。
現在依然有創業者從矽谷尋找創意,曾經的神話們卻早已失聲。
撕開神祕外衣後,谷歌不再性感
當我們站在谷底仰望巨人的時候,哪怕是一根汗毛都不寒而慄。可當你站在和巨人同樣的高度,大多會發出“不過爾爾”的感嘆。
谷歌可能並沒有做錯什麼,不過是中國網民的觀察視角從仰視切換到了平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 Glass,也曾名噪一時,也曾成為全球極客們夢寐的玩物,幾經跳票之後以1500美元的高價開放定格,最終被證實是史上最酷的“戰五渣”。也讓中國的狂熱信徒意識到,原來谷歌也是會犯錯的。
比谷歌稍慘的大概是蘋果。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可謂是手機行業的神話,中國的手機廠商們紛紛將iPhone視為參考物件。目前被討論最多的是蘋果為什麼會走向平庸?在產品設計上,OPPO、華為等給出了由於iPhone 的全面屏解決方案;在出貨量上,蘋果在中國市場很可能會跌出前五。
究其根本,在網際網路重心轉向中國的同時,網民們也逐漸形成了“主人翁”心態,較為微妙的就是對谷歌的情感轉移。
十年前的谷歌,是一家十分性感的公司,搜尋業務正如日中天,谷歌押注的Android開始表現出挑戰塞班的姿態,神祕的Google X常常搗鼓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十年後的谷歌,比過去更為龐大,同時也平庸起來。可能手機廠商們已經離不開Android,在智慧手錶、IoT裝置上已經很難看到谷歌的影子,而在無人駕駛、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前沿業務上,谷歌的表現遠沒有十年前那般驚豔。
蘋果的平庸,還可以把賬算在庫克頭上,谷歌的平庸又該歸咎於誰?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一書中將過去十年形容為“水大魚大”,我想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網際網路也十分貼切。源源不斷的活水總能生長出凶猛的鯊魚,而在死水裡,即便是藍鯨,也會因為失去目標而逐漸喪失攻擊型。
那麼,谷歌在搜尋上效仿百度,在視訊業務上抄襲抖音等,似乎並不值得意外。當Alphabet拿起盾“自衛”的時候,代價就是被挑戰、被超越,最後不得不向曾經的學生學習,以維持自身的增長姿態。
谷歌的成長史是現代網際網路的發展史,谷歌從領軍人物到抄襲者的角色轉換,則在某種程度上映射了中美網際網路的關係,一切都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