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研發實現商業化變現,到底要經過幾道檻?
近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再次在朋友圈引起刷屏,本次獲獎得主為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和美國科學James P. Allison,原因是發現免疫檢查點抑制癌症療法。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即青蒿素)而獲得了2015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本土科學家終於獲得了國人盼望已久的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舉國轟動,微博、微信也被刷屏。
不論是今年的諾貝爾獎醫學獎還是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無一不體現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生物醫藥產業最終的歸宿是實現商業化變現,但目前來講,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資本投入都是限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要素。
基礎研究是轉化醫學的“基本功”
近年來,臨床研究、轉化和應用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認,基礎研究是一個基本功和門檻。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韋恩·亨德里克森就直言:“沒有基礎研究,我們後續新藥研發的商業化也就無從談起。”
沒有深厚的基礎研究做基礎,這是我國新藥研發創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據瞭解,在去年美國FDA批准的46個新藥中,生物醫藥類佔比很大,但這些新藥大多還是作用於老的靶點,也就是在已有藥物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現在很多製藥企業藥物研發的都是‘me-too’和‘me-better’之類的新藥,即避開已有藥物專利,而實現相同效果或者更好效果的新藥。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張禮和表示,市場上需要的是‘me first’類的首創新藥。首創新藥需要更多科學家投入到基礎研究中。
對於怎樣去發現新的藥物作用的靶點,在張禮和看來,中藥是一個很好的來源,通過在從中藥裡找到活性很高的化合物,可以為新型藥的設計提供基礎。 屠呦呦在尋找新的抗瘧疾的藥物中,就選擇了從中藥中進行尋找。他們收集到了六百多個號稱能夠用來治療瘧疾的中藥藥方,通過對其中的200餘種中草藥、380種的提取物進行篩查,通過動物試驗,來驗證藥物的抗瘧疾作用。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中也有其中一塊研究就是通過中藥和草藥來發現有活性的東西。
“高科技的工人”是生物醫藥領域需要的人才
在過去幾年,高階人才的缺少一直是生物醫藥領域難以補齊的短板。為此,中國推出了“百人計劃”、“千人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這些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生物醫藥的發展。但目前我國更重要的是要藉助高校,來培養一批“高科技的工人”,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凌說。
在人才的培養上,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較難適應現實職業需要和不斷創新的時代需要。在生物醫學領域主要體現在,國內高等院校學生都按照學校的理念來進行教育,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對產業界如何推動藥物研發,如何協助藥廠、生物製藥企業進行科研專案顯得無所適從。
對此,在陳凌看來,我國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億人計劃”。培養人才應該把實驗室和企業連線起來。 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當前醫藥市場發展趨勢,瞭解今後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能把原始設想和原始的方法可以跟目前的產業界結合起來。
資本是推動生物醫學發展的重要一環
生物醫學從基礎研究到形成產品,然後通過醫院等渠道傳遞到患者,這其中的產業鏈很長。同時,前期生物醫學有較長一段研發時間,五到十年,或是十到二十年。這期間由於沒有產品問世,因此公司並沒有現金流,也沒有收入。這時候,通過資本介入來推動研究向前發展就尤為重要。
但由於研發週期長,投資風險大,很多投資人不願投資早期的研發,特別是今年。據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醫療健康行業的早期融資專案佔比繼續降低。種子輪及天使輪專案佔比58%,達近五年的新低。
同時,從商業的角度講,資本方更青睞投資可持續、可運作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的可獲得回報的概率和投資回報週期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喜人的。比如近兩年的大分子藥物、孤兒藥的公司就成了投資方看中的“香餑餑”。一方面這是因為孤兒藥的成功率較高;另一方面,孤兒藥的研發週期對比以往也縮短了50%,研發經費更是縮短了70%。在第12屆中國投資年會有限合夥人峰會上,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杜濤就特意提到,投資者應該要多關注孤兒藥領域,這其中有不錯前景。
市場競爭決定了資本方更加傾向於投資週期短的專案。但對於一些投資回報週期長,成本高,同時病人又佔少數的藥物研發,資金的缺少,依舊是研發中面對的重要問題。即便這些藥物研發能讓病人活得更長,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
消費升級與社會辦醫大潮下,醫美、體檢、全科診所等角色紛紛站上醫療健康行業的舞臺,它們在公立醫療機構的另一頭唱響高歌。億歐大健康頻道特別策劃【非公醫療100+】系列專訪與選題報道,聚焦民營醫院、診所、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獨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等細分,歡迎推薦與約聊。
如果您有合適的企業推薦,請聯絡億歐大健康頻道負責人郭銘梓(微信:Lelion8742390)。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瞭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專案?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國貿大酒店,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大健康創新者論壇】特開免費報名: ofollow,noindex">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
編輯:郭銘梓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