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月圓,究竟能有多圓?
十五月圓,究竟能有多圓?
身邊的天文學
月球,曾寄託人類無數的想象,它是與地球距離最近的天體,也因此成為人類深空探測的起點。按照計劃,嫦娥四號將於1月3日在月球背面著陸,開啟人類探索月球的新徵程。“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在人們的認知中,十五月圓是延續數千年的月球印象,也是月球最直觀的外貌特徵。那麼,月圓到底有多圓?現代科技視角下的月球,是否真的像“玉盤”一樣圓潤?
自引力為天體“定型”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地球、太陽類似,月球確實是近似球形。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行星、恆星等大型天體都是近球形,這是大型天體自引力較強所致。
假設將天體表面的沙石、粉塵等看做可以自由流動的質點,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這些質點會向距離天體質心更近的“低處”流去。久而久之,天體表面的高低起伏變緩,逐漸趨向球形。從“能量越低越穩定”的角度去看,球形是天體勢能最低的形狀。
對於地球、火星等存在自轉的天體,由南北極向赤道的離心力逐漸增大,天體會逐漸形成兩級稍扁、赤道稍鼓的扁球形狀,可以想象成用繩子拴住一個盛滿水的氣球並水平旋轉起來,就會發現水氣球逐漸變得扁平。
背面凸起的扁球形
月球也是因為同樣的道理呈現扁球狀。資料顯示,月球赤道直徑為3476.2千米,較兩極直徑3472千米高出4.2千米。“與其他天體相比,人類對月球的探測工作歷史悠久,也有較為精確的地形資料。”周禮勇指出。與地球類似,月球的具體形狀並不是對稱的。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完美同步的,因此一個半球總是朝向地球,而另一個半球總是背對地球。觀測資料表明,月球的正面(朝向地球)大部分被地勢較低的“月海”佔據,而背面卻被地勢較高的“月陸”佔據,這就像在扁球的背面拉扯出了一個凸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異的形狀?學界目前尚無定論。2014年,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加里克·貝瑟爾在一項研究中表示,月球在大約40億年前形成之初處於熔融態,形狀可塑性高,且與地球相距非常近,潮汐加熱現象顯著,即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出現潮汐現象,潮漲潮退之間相互摩擦,產生熱量。當月球逐漸遠離地球時,引力減弱,潮汐產生的熱量也遞減,最後月球逐漸“凝固”,定格成現在的形狀。
也有學者提出了低速衝擊假說,認為地球最開始被“兩個月球”環繞,兩者以較低的相對速度碰撞,粘附在一起,融合成了現在的“一個月球”。換言之,月球背面那些崎嶇的高地曾經是圍繞地球運動的第二個月球,黏附到了現在這個月球上。
鐳射測距精確描繪月球形狀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月球形狀的認識越來越清楚,對月球的探索也將永不止步。”周禮勇進一步指出,最早是光學技術觀測,地月距離較近,通過天文望遠鏡等儀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觀測月球表面形狀。
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人類可以利用地球上的大型合成孔徑成像雷達對月球進行較為精確的探測。地基雷達探測成本低、重複率高,但只能探測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
近些年,鐳射測距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結合為人類全面、精確地描繪月球形狀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手段。2007年,日本發射的“月亮女神”號月球探測器和我國發射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都攜帶了鐳射測距儀。在環月飛行的過程中,鐳射測距儀不斷向月球表面發射鐳射脈衝,通過脈衝發射、返回的時間測定月球表面的座標點到探測器的距離。通過對數以千萬計的資料加以處理,能夠獲得豐富的月球形狀資料,精確地描繪月球表面地形。現在,人類對月球形狀已經有了相當清晰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