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將閃念膠囊打造成高效的資訊處理中心
資訊處理包括這 3 個基礎步驟:
- 資訊收集(輸入)
- 資訊整理
- 資訊分發(輸出)
而 閃念膠囊 憑藉簡單、充滿創意但又剋制的設計,讓它成為了資訊收集和處理的高效平臺。它沒有自己的主介面,無論是物理按鍵還是一劃撥出的肌肉記憶啟動方式都體現出了簡單。也只有簡單,人才能長期堅持。
現在我已經把閃念膠囊作為了資訊處理的核心,感覺已經離不開它了。

資訊收集
資訊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腦海裡一閃而過的靈感、微信中傳輸的訊息、文章的修改意見、閱讀時的文摘等等,它們或重要、或不重要、或緊急、或不緊急。從這些飛逝散亂中精準高效地收集到自己需要的,並把它儲存下來以備日後使用,已經成為了我們應當具備的技巧和能力。
很多作業系統和軟體,都提出了不同的資訊收集思路,但唯有閃念膠囊,給資訊收集這件事一個格外優先的入口,這一特點就足以讓閃念膠囊成為資訊收集的能手。
1. 收集腦子裡的閃念
門捷列夫在一天的實驗之後,極度疲倦地進入了夢鄉。睡夢中,他看到了一張表,元素們紛紛落在了合適的格子裡。醒來後他立刻拿起了身邊的紙和筆快速記錄下來這張表的設計原理。他抓住了一個閃念,就發現了元素週期表。
相較於其它的收集方式,閃念膠囊的優勢在於:沒有中間步驟和即時儲存與同步。
沒有中間步驟 = 不麻煩 + 無干擾。
不麻煩太重要了,多少次我們是因為覺得麻煩不去做一件事的?但是仔細想想有的事並沒有這麼麻煩。比如說記錄靈感,劃開手機 → 解鎖 → 開啟軟體 → 記錄,這難度似乎也沒那麼大。但是我們還是會覺得煩。於是閃念膠囊索性讓我們可以做到直接講,沒有任何中間步驟,一秒都不耽誤。
中間步驟另一方面會造成的問題是干擾,中間步驟越多,干擾就越多。一般來說,我們的收集的時候鎖屏裡就有一堆通知,劃開手機還有一片小紅點,都非常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容易干擾我們的思緒。因此沒有中間步驟至關重要。同時閃念膠囊會同步儲存語音資料,這樣就讓腦中一閃而過的念頭永遠都不會消失。
2. 快捷且舒適的筆記本
在少數派上有一款耳熟能詳的筆記類 App:Drafts,文刀漢三對它的評價是「開啟即寫」的筆記應用來說明它的快速。可是閃念膠囊比「開啟即寫」的 Drafts 更快速,因為「開啟」App 就是一項複雜的操作,而閃念膠囊把這個過程優化到了最佳——全域性式的一鍵撥出,就是任何情況下按一下快捷鍵就可以開啟閃念膠囊。
不僅快,它還是舒服的筆記本。因為「大爆炸」的存在,閃念膠囊的文字輸入環境異常的優雅和舒適。平時的隨手文字記錄都會在閃念膠囊中完成。比如在平常開會的時候,我會在發言前都會在閃念膠囊中準備提綱,或者有時候微信上的比較正式資訊都是先使用閃念膠囊進行編輯。當更改或是繼續記錄的時候右滑撥出閃念膠囊就可以直接尋找,相比於在 Drafts 草稿箱裡尋找的體驗也好許多。大爆炸賦能閃念膠囊文字編輯,使得不僅只有記錄和摘抄,更可以在其中進行文字創作後續會介紹到使用閃念膠囊來寫文章。
3. 好用的備忘錄
備忘錄的「備忘」就是防止被忘記—既然這樣所包含的兩個要素:一個是好記錄,一個是方便查詢。

閃念膠囊支援系統的分享功能,無論圖片還是文字都可以直接分享到閃念膠囊。同時支援語音輸入和文字輸入,腦子裡想著隨口一說就可以記錄。比如,在美團買的電影二維碼直接分享到閃念膠囊,長隆的門票也可以通過閃念膠囊的附件功能進行新增,看到有興趣的書籍和電影在閃念膠囊中打字記錄。當你使用完這些資訊之後就直接點掉,就不在桌面上顯示,自動儲存在已完成的膠囊中,使用起來自然流暢。

閃念膠囊作為備忘錄還有一個優點是方便尋找,在任何情況都可以一鍵撥出進行尋找。通過前期的顏色分類,即可完成快速定位。
4. 素材收集庫

閃念膠囊和大爆炸模式有良好的互動。凡是可以大爆炸的地方,都可以收集到閃念膠囊中。在大爆炸的模式中,找到了你所需要的內容後,就可以直接分享到閃念膠囊或是通過一步模式拖拽到閃念膠囊中。這樣的在我在瀏覽文件和網頁時,就可以把需要的內容直接儲存起來。對我來說,使用大爆炸已經大大的提高獲取資訊的效率,再通過閃念膠囊把這些資訊有效地儲存起來等待下一步地呼叫和進一步地歸檔。
在寫文章的時候,需要收集的有關素材。閱讀到一些經典語句或是有趣的例子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大爆炸直接儲存到閃念膠囊中。
對於素材需要進一步加工應用到文章中也特別的方便,直接再一次使用大爆炸,進行修改和完善並統一打上主題標籤。後續在寫文章的時候,直接拖動儲存素材的閃念膠囊到編輯的介面中文字就自動複製到了文章中。使用閃念膠囊的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5. 精讀摘抄
對於精品的文章,我會儲存在 Instapaper 上,然後用大爆炸的介面來一段一段地閱讀,使用閃念膠囊進行摘抄。
在一步模式下拖拽圖片或是文字的時候你會發現,最上面永遠有一個閃念膠囊。這就是我精讀的時候,用來摘抄和記錄筆記的方法。例如,當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會用黃色的閃念膠囊記錄重點內容。當一本書全部讀完,我會統一輸出到錘子便籤進行整理和歸檔。
閱讀對我而言最講究的是連貫性,如果摘抄繁瑣並且間隔時間又長的話,對於閱讀環境造成較大的打擾,而得不償失。記得小時候讀書看到一段精闢的段落就開始一筆一劃摘抄,抄完了書卻不想接著看了。所以在精讀的時候,一步拖拽儲存到閃念膠囊中,簡單快捷,把專注閱讀的打擾降到最低。
資訊整理
整理是我們生活這個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整理可以讓收集的資訊有條不紊,不僅在視覺上顯得美觀,而且也便於尋找。閃念膠囊提供了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來進行整理,並通過顏色的區別來實現分類,都體現出了整理的藝術。
1. 扁平化管理
層級的檔案管理依舊是大多數的 App 對於檔案管理的主流管理思路,它有利於檔案管理和整理,卻不利於搜尋和尋找。

閃念膠囊採用的是扁平化的思路,就是隻有一層資料夾,所有的膠囊在螢幕的右側。因此避免原來在各種資料夾中翻來覆去的繁瑣操作,這樣重複的工作會極大地消耗人有限的精力,之前使用 Evernote 有時會有這樣的感受。閃念膠囊以更直觀和扁平化呈現出來,讓我總結一下就是體驗很友好。當找所需的膠囊,點選一下就可檢視詳細的內容。這所有的操作都是在一個介面中,這是大多數 App 都忽視的一個點,也確實是讓人體驗很舒服的一個點。
2. 直觀的顏色分類
分類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無法分類的世界是無法想象的,無法分類的檔案也必然是混亂的。閃念膠囊提供了很粗暴的方式來分類—顏色。在視覺世界裡,個人認為顏色與分類這個組合是最直觀與高效的。閃念膠囊並提供了藍、紅、橙、綠、紫五種顏色進行分類,給人的第一影響就是直觀,也出乎意料地簡化尋找的過程。

顏色相比於文字給大腦的刺激更直接,這是生物的本能。顏色上的分類更加有利於人腦的記憶與尋找,大腦會根據所需把視覺中心聚焦到特定顏色中,而直接忽視其他顏色。不僅提高了資訊瀏覽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視覺疲勞有所緩解。
3. 使用搜索的主題標籤

除了顏色進行分類之外,我還使用了主題標籤對同一種內容進行聚合。聚合的方式是在同一內容的閃念膠囊的文字資訊裡面統一輸入相同的文字標籤。比如這篇關於錘子的文章,我在收集素材的時候就會在最開頭輸入關於錘子,之後使用的時候就搜尋「關於錘子」就把閃念膠囊先聚攏在一起。接下來我的操作是統一輸出到「錘子便籤」中進行整理消化。
4. 我的整理經驗
個人不建議積壓過多的閃念膠囊,一個是管理起來比較麻煩還容易造成資訊混亂,更重要的是把資訊儲存在閃念膠囊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關鍵在於如何把儲藏在閃念膠囊中的資訊運用起來。我的話,就像今天見到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記錄了 4、5 個膠囊的內心想法和感受,當晚就整理好歸類到錘子便籤中。在每天晚上會定時檢查和回顧個人事項的膠囊是否都已經完成。
對於已經完成的任務進行反思和進一步優化,如果一些改善的想法和實際過程中的意見使用大爆炸新增進去儲存到錘子便籤中。並且,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現收集的資訊並不都是關鍵的,在質量上參差不齊,所以你必須要做出選擇和判斷,清理到一下質量不高或是價值不大的閃念膠囊。
對於我來說,重要的不在於閃念膠囊收集了什麼,而是使用閃念膠囊做了什麼,創造了什麼。
資訊處理
資訊僅僅記錄在「閃念膠囊」中是沒有什麼價值,把資訊運用起來才有價值。閃念膠囊自身提供了簡單卻很有效的功能,而使用分享按鍵和聚合型搜尋等等方式則衍生出許多更高效的玩法。
1. 工作管理員
閃念膠囊作為任務管理中心,對我來說,藍色膠囊是個人事項,紅色膠囊是工作事項,都是主要管理重要事務,運用了三隻青蛙管理思路。
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只有一個維度還不夠。關於事項重要性,又進一步進行了劃分::pill::pill::pill:、:pill::pill:、:pill:。多一個維度,讓事務選擇上更加清晰。

閃念膠囊在日常的使用中,會積壓大量的膠囊。這個時候雖然有顏色分類讓我們一目瞭然,但是在大量膠囊中尋找到具體個人事務就不是那麼便捷。這個時候就需要啟用閃念膠囊的搜尋功能,類似於任務管理 App 中的過濾功能(簡化版的透視):

關於任務管理的核心,我認為是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事務完成上,而不是放在事務管理上。
所以迴圈類和日常類的事務就不適合放在閃念膠囊中,而是需要使用其他任務管理工具。閃念膠囊就是每天中最重要的「三隻青蛙」,這是任務管理的簡化過程。其中所講究的是整個系統,講究長期的高質量輸出,不在乎哪個具體專案的成敗,最最關注的是每天重要的東西,每天堅持的東西。
2. 快速的搜尋平臺
閃念膠囊不僅處理文字資訊,還可進行高速搜尋,快到按住快捷鍵說一句話就行,速度上比語音助手要快一點。可是,搜尋平臺只能用語音輸入,不支援文字輸入,這個設計上有些不完整。閃念膠囊的快速搜尋可以在任何場景下觸發,在閱讀時不懂的知識點或是在寫作時有困惑的概念。整個的介面是以彈窗形式出來,不會影響原來的 App 介面也無需切換 App。

搜尋平臺支援聚合型的內容搜尋,支援多種搜尋引擎隨意切換,還有百科、知乎、公眾號、微博等熱門搜尋,但是不支援自主地定義搜尋方式。此外,也可通過資訊分發來進行淘寶,京東等等在 App 中的搜尋。
3. 垂直式資訊分發
閃念膠囊是全域性式啟動,直接把閃念膠囊的資訊垂直式在 App 中使用實現資訊分發。

在錘子便籤中,直接將閃念膠囊拖入進行編輯或是在錘子日曆中,把閃念膠囊拖入到對應的日期去就形成一個日程。凡是有輸入的地方,就可以把閃念膠囊自然拖入進行編輯。這樣的操作方式,讓我在資訊呼叫的效率很高,結合上文提到過的記事本與備忘錄,把資訊充分利用起來。無論是交代事務、與別人聊天分享東西、還是寫文章等等情況,都可以垂直式使用上預先準備好的資訊。

4. 通過分享功能來資訊分發
Smartisan OS 內建了豐富的分享功能,也可以把閃念膠囊的資訊快速傳送到其他 App。

這個分享按鈕的功能幾乎涵蓋了全部的應用,像微信、Todoist、微博私信、知乎私信、印象筆記等等應有盡有。不過它是根據使用頻率來排序的,不能夠自定義。另外這個功能也不能像 Workflow 那樣自定義流程,很期待該功能的後續開發。現在也足夠實用了,比如加入到新微信群中,自我介紹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我會把提前準備的自我介紹閃念膠囊分享傳送到群裡。
5. 用閃念膠囊來寫文章
我的文章基本是在閃念膠囊中完成的,採用的是「卡片式」寫作的思路和方法,當我撰寫的時候一個膠囊就對應納博科夫(《洛麗塔》的作者)手中的一張卡片。這樣的寫作方式,就是把複雜的文章簡化到分開獨立的卡片,讓我在單點主題上精益求精。
文章總是分塊的,文章如果分成三部分,就建立三個對應的閃念膠囊。把每一部分做到極致,就是卡片式寫作的要點。
撰寫文章需要整理和閱讀前期準備的素材,因為閃念膠囊是全域性式啟動可以直接左劃撥出就可以查閱,而且不需要切換 App。
把素材新增到文章中的時候,就使用大爆炸的兩層編輯模式。在開啟文章主體的閃念膠囊的前提下, 撥出素材的閃念膠囊再進入大爆炸模式,看到有用的內容直接拖拽迴文章主體。

使用閃念膠囊寫文章對我來說有兩點好處:第一是時時提醒我文章還沒寫完,第二是沒事的時候就可以劃出來讀一讀再改一改。
共享膠囊
共享膠囊,是最近更新的一項新功能。打破了原來資訊只在 App 中的傳遞,讓資訊在人與人之間也聯通起來。

共享膠囊採用的是互逆式的對稱設計,感覺很討巧,在 SOS 中多次運用了這樣的設計理念,白色居多的是自己建立的膠囊。
共享功能目前只支援一個賬號,在釋出會上主要講解了應用於親密關係之中。比如再情侶關係中:
- 記錄一些關鍵的資訊,避免丟失在茫茫的微信聊天記錄裡面;
- 作為兩個人的待辦清單,買個菜或是看個電影;
- 兩個人吵架的時候,一開始就不冷靜,口頭上難以表達。把自己的心裡話存在共享膠囊裡面給對方檢視,多了一條溝通的渠道。
關於閃念膠囊
閃念膠囊是 Smartisan OS 的靈魂。在 515 釋出會中,你會發現無論是「子彈筆記」,還是「發牌手」搜尋等功能,都有閃念膠囊的影子。閃念膠囊已經成為了整個 Smartisan OS 的開始——資訊輸入都是從閃念膠囊開始的。
我們以前的互動邏輯是以應用為中心,首先是開啟需要的應用,再輸入有關的資訊。這樣的話,輸入的資訊難以在其他的應用之間進行傳輸。但是,Smartisan OS 的閃念膠囊是以資訊流為中心,注重資訊的輸入,應用只是資訊的一個入口而已。讓資訊的優先順序高於應用的優先級別,從以應用為中心到以資訊為中心的轉變,這是互動邏輯上最大的改變。
> 手機想要更好用,這裡有最簡單的方法:下載少數派 iOS 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