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幣”化反覆提及,無幣區塊鏈命題是真是假?
導語:
大刀之下焉有完卵,繼去年“9.4”事件之後,監管大刀又突如其來。如果說“9.4”事件是拉開上半場的序幕,那麼今年的“8.21”事件無疑是進入下半場的訊號。
去年“9.4”事件之後,中國的區塊鏈應用更加廣泛,中國各大銀行,高校,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佈局區塊鏈領域。在監管重拳之下,生態鏈條上的各方,如交易所、專案方等紛紛轉戰海外,一時之間彷彿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不管是1CO規模還是token價格,均遠超強監管之前。
反觀今年的“8.21”事件,比去年“9.4”事件更嚴酷,監管力度只有過之也無不及,先是北京傳出的一份禁止任何形式的數字貨幣推介活動,再到這幾天徐明星進派出所,FCoin被中證報定義為非法融資,這一輪360度無死角的打擊,覆蓋所有“幣”的整個產業鏈,各個主體無一漏網。
監管的日趨收緊,區塊鏈行業勢必將迎來全新的洗牌時刻。理性開始迴歸,價值開始沉澱,與此同時,也催生了無幣區塊鏈的爆發性增長。無幣會是區塊鏈的最終歸宿嗎?幣的存在是否毫無價值?真的只是一場賭徒的狂歡嗎?
監管之殤
事實上,自去年“9.4”事件後,國家對虛擬貨幣的相關監管其實從未鬆懈。
2018年1月,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境外1CO與“虛擬貨幣”交易風險的提示》,稱有關部門對境內1CO行為及“虛擬貨幣”交易場所的清理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分投資者轉向境外開展相關活動。
2018年3月,火幣網、OKEX、幣世界等區塊鏈微信公眾號曾被騰訊遮蔽;幣安、火幣、OKEx官網、Gate等交易所網站和APP均被有關部門遮蔽無法正常登陸。
2018年4月,處置非法集資部級聯席會議在銀保監會召開。宣佈對涉嫌非法集資、非法證券活動的1CO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進行嚴厲打擊,並逐步部署各地開展相關平臺的整治。
2018年5月,有關部門組織遮蔽了“出海”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火幣、幣安等110個網站均被遮蔽。此外,監管部門多次約談財付通、支付寶等非銀行機構,從支付結算入手持續加強清理整頓。
2018年7月,各地整治辦協調轄內有關部門綜合採取電價、土地、稅收和環保等措施,引導相關企業有序退出,完成清退違規用電“挖礦”企業。
2018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互金動員會上表示,1CO與各類變相1CO、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活動,以及網際網路外匯交易平臺,涉及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證券等機構轉移海外,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仍然對中國居民發展業務,已被明確定義為非法並禁止。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
緊接著,“8.21”事件突如其來,幣圈媒體的封號潮來臨。其實,不僅僅中國的監管趨嚴,全球各個國家也相繼出臺區塊鏈技術、加密貨幣相關的監管政策。就連被稱為“區塊鏈之島”、“交易所之家”的馬耳他,最近也正遭受腐敗、洗錢等多項指控的困擾。如果一旦指控成立,國際對馬耳他的管控介入,勢必也會對當地的數字貨幣的發展有所影響。
針對最近全球日趨向嚴的加密貨幣監管政策,網際網路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陳雲峰表示:”全球區塊鏈行業的監管趨嚴,各國區塊鏈監管政策的出臺,其真實目的是敦促區塊鏈走上健康、合規化的發展軌道,催生無幣區塊鏈的爆發性增長。”
全面禁止1CO,從源頭開始嚴抓代幣交易,在監管層日趨嚴密的管制下,似乎“無幣”的區塊鏈技術更能符合監管要求,未來有機會展開更大範圍的投入。但如何在“無幣”機制下,如何將區塊鏈技術被覆蓋到應用場景中,無疑是業內所關注的問題。
無幣區塊鏈
對於無幣區塊鏈,業界大咖眾說紛紜。中國電子學會區塊鏈專家委員黃連金表示,無幣區塊鏈可以對中心化的資料庫進行優化,增強資料執行的速度、效能。但也僅僅能做區域性技術的改造,很難做到真正的落地應用。著名區塊鏈投資人趙樂天甚至直接在微博上懟道,“無幣區塊鏈=太監。無幣聯盟就是一群太監,怎麼可能有生殖力呢?”
而支援無幣區塊鏈的中國通訊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成員蔡玉峰則認為,無幣區塊鏈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中心化系統仍然有優勢,變革的過程很艱難。所以在類似金融、食品、醫藥品溯源以及政府公共領域,無幣區塊鏈可能會推進得更快。
事實上,自從國家禁止1CO開始,各大網際網路龍頭企業都紛紛和幣劃清了界限,但從未停止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開發研究。百度、阿里、騰訊、京東探索區塊鏈應用,其他還有暴風、天涯、人人、美圖等網際網路企業無一例外地都涉足了區塊鏈,但從未進行發幣。
2017年3月,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全面引入區塊鏈技術,善款來源可追溯落地。目前,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區塊鏈相關專利數量已近80件。
2017年9月,蘇寧金融研究院啟動蘇寧區塊鏈國內信用證資訊傳輸系統,開立了第一筆國內信用證業務,目前已開出國內信用證金額達1.3億元。
2017年11月,騰訊區塊鏈服務平臺開始對外公測,2018年4月,正式在騰訊雲官網上線。目前,落地的專案主要為供應鏈金融、醫療、數字資產、物流資訊、法務存證、公益尋人等多個場景。
比起競爭激烈的公鏈戰場,似乎聯盟鏈才是巨頭們的最愛。與Token遲遲未有落地應用相比,“無幣區塊鏈”可謂是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因此國家對於加密貨幣管控會日趨向嚴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除了這種行業龍頭企業,還有幾家企業敢跳出來做這種“無幣區塊鏈“呢?就算是做,能做得過這些不差錢的大企業嗎?
除了網際網路巨頭,還有趣鏈、布比以及井通等企業進軍聯盟鏈。但都被接連爆出虧損嚴重的訊息,聯盟鏈的開發進展訊息也極少對外公佈。2018年5月,鏈研所在《瘋了!營收僅185萬,估值15億!趣鏈科技憑什麼》一文中曾披露,趣鏈科技2017年營收不足185萬,淨虧損1500萬,B輪估值卻高達15億人民幣。
對此,該公司CEO李偉解釋道,趣鏈不發幣,無法短期獲得大量資金,但對於區塊鏈來說,專案前期技術開發成本投入非常大,所以才導致賬目不好看。但隨著後期合作企業的加入,盈利是遲早的事情。
此外,由富國銀行、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等數十家巨頭銀行組成的R3區塊鏈聯盟,近日也被質疑陷入財務危機。
由此可見,無幣區塊鏈的前進道路非常艱難。除了網際網路巨頭不差錢外,趣鏈、布比以及井通等企業均暴露出盈利能力弱、難以為繼的痛點,R3銀行區塊鏈聯盟耗費巨資但卻得出“不需要區塊鏈的結論”。
除了盈利能力不佳外,聯盟鏈在技術上實現也有困難。例如,聯盟鏈首先要建立一個聯盟,要在鏈下對接同行,想要說服同行拿出資源上鍊,存在一定難度;其次,聯盟鏈的資料其實還是中心化或者是多中心化的,在安全方面難以保證;最後,因為聯盟鏈不發行代幣,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聯盟鏈的算力和效率都有很大侷限。
無幣區塊鏈=通證經濟?
自從年初央視《經濟資訊聯播》“三問區塊鏈”播出,“無幣區塊鏈”便已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有不少人把無幣區塊鏈和通證經濟放在一起比較,認為無幣區塊鏈已經違背通證經濟的初衷。
對於這個爭論點,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曹輝寧表示:”無幣區塊鏈的生命力很弱,僅能作為一種資料庫使用,不能產生很大的社會效果,因而對社會經濟影響不大。區塊鏈的生命力恰恰是因為它的通證經濟,通證經濟是建築在分散式記賬的效能基礎之上的。”
隨著區塊鏈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Token的定義也逐漸清晰,由之前的Token=代幣,到現在的Token=通證,再到SEC委員會將Token屬性具體劃分為物權屬性、貨幣屬性和股權屬性,而目前運用比較廣泛的僅有貨幣這一屬性。
而通證經濟正是幣圈和鏈圈的完美結合,利用幣圈的通證激勵,結合鏈圈的區塊鏈技術,實現通證經濟的內在價值,有明確的應用場景,能夠快速流通,儘可能容易的上市交易,並且合乎國家法律與監督。
無幣區塊鏈對Token的一刀切可能還是有失偏頗,除卻Token的貨幣屬性,未來可以更多應用Token的物權屬性和股權屬性,儘可能避免利用Token圈錢可能性。因此,通證經濟可能更符合未來區塊鏈發展的方向。
對於通證經濟,區塊鏈和通證(Token)經濟領域的先行者楊昂然如是定義:“通證經濟既能促進自由交換又能加強監管,是市場經濟的一次大升級,本質上是用密碼學、用包括跨國界的開源開放超級電腦等未來資訊基礎設施來重新定義市場經濟”。
不管是無幣區塊鏈也好,通證經濟也罷,都應該只是作為一種資源和權力的憑證,是一個符號,沒有內在價值,要在它背後是否有實際的資源對應支援。以往一大批空氣專案會死去,正是因為專案背後沒有實際的東西去支撐,僅僅靠區塊鏈這個噱頭去炒作,去圈錢,勢必走不了多遠,也會遭遇到沉痛的打擊。
幣圈寒冬,監管向嚴,帶來的是良幣驅逐劣幣之後,泡沫逐漸消退的區塊鏈市場。在這種特殊環境之下,國內區塊鏈發展正在呈現出進一步“去幣化”的訊號,“無幣區塊鏈”的出現無疑是符合當下國情的,尤其是在當下相關監管舉措還沒完善的時候,但可能僅僅是一個過渡階段。
目前國內區塊鏈發展仍然處於初步階段,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幣區塊鏈太過於激進,少了一夜暴富的美夢,韭菜們才會迴歸理性,才能看到區塊鏈的真正價值。我國全面發展“無幣區塊鏈”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是時候該下場真正的大雨了,將市場的汙垢悉數衝去,重新洗牌行業,相信雨後迎接我們的必然是更加健康理性的市場。
(作者:鏈研所/林可,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