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漫談 | 我的10條產品運營筆記
本文是一些關於產品和運營的感悟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一起來看看~
網際網路圈子有這樣一批人,寫不出什麼的時候就喜歡寫總結。
嗯,就是這種“2018年9月書單推薦”、“2018年9月總結”、“吐血整理網際網路中秋月餅”、“覆盤拼多多/快手/抖音的產品之路”等。
沒錯,在下也寫不出什麼乾貨了,只好寫寫你們喜歡的運營總結了哈哈哈。 關於產品/運營的一些感悟總結,但願會對你有些小啟發。
01
關於如何判斷新產品是否已經調好了?
近期看到一種蠻有意思的說法: 就是如果你感覺把廣告停掉以後,還能看到增長不往下掉,基本上就說明你這個產品差不多就到位了。
02
運營人在職場上最缺的東西是時間,如何為一天的時間創造槓桿很重要。 除了要學會把80%的時間花在20%最重要的工作上,同時也要學會如何“摸魚” 。
找出一天中效率最低的時間段,在這一小段時間內做一些瑣碎不費腦的工作,又或者刷業內新聞、水產品群等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能堅持一週記錄時間的消耗清單,就能清晰的看出哪些時間可以更有價值的利用起來,哪些事情可以不做,哪些事情可以更專注。
事情可以分成四個類別:高快感高複利價值、低快感高複利價值、高快感低複利價值、低快感低複利價值。
快感是指那些能讓你愉悅的事情,高力價值是那些能讓你成長的事情。比如說:刷抖音玩遊戲是一件高快感但低複利價值的事,學習是低快感但高複利價值的事。
03
刷了一個月的抖音短視訊,發現廣告基本是遊戲。
在這個流量稀缺和使用者注意力稀缺的年頭,獲客成本越來越飄。MMO遊戲現在在抖音上一個註冊單價要去掉100塊以上,貴的讓人驚呆。
那為何獲客成本這麼貴,還這麼多遊戲搶著燒錢?
因為他們只要從每個新玩家的身上獲得的終身價值(付費)高於成本,就能靠大量鋪廣告拉新來賺錢,來一個賺一筆。
線上流量稀缺,很多創業公司其實並不好過。要麼能像遊戲這種從使用者獲取高價值;要麼能依靠某些黑客增長的手段來病毒傳播,否則在創業公司做運營可不容易啊。
增長型產品經理、使用者增長運營… 目前很多大廠都在招募這型別的人才,懂增長的產品或運營會在這年頭很吃香,因為稀缺,因為流量貴獲客很9難。
04
一直信奉這一句座右銘: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原則》的作者曾說過“歷史總是在不斷重複,而在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能夠幫助你理解事物的執行法則”。要想理解現在,你需要先理解過去。
舉個栗子,每年蘋果釋出後,在微信熱傳的段子和相關截圖都跟往年類似,比如說吐槽價格貴、各個地方蘋果購物價格、對比土豪跟自己的區別… 套路其實不盡相同。
05
有情緒的好東西,更易被傳播。
有情緒是指能激發使用者的內心情緒,比如:共鳴、炫耀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驚喜感等。
舉個栗子,很少人會在朋友圈發一篇純乾貨的文章,更多的使用者行為是看完後默默收藏。而帶有情緒的好文章則不同,如果能觸動讀者的共鳴或說出讀者內心想表達的話,那讀者就會選擇轉發到朋友圈。
又比如:王者榮耀會在你連勝或單場取得不出的戰績時,彈出邀請評論框。很多產品都會選擇在使用者情緒比較好的場景下,發出“去應用商店給個好評”的邀請,這個時候使用者會更樂意去評論。
再比如:當我使用一款新產品時,若能在產品裡找到一些彩蛋,那我就非常驚喜,進而自行跟好友安利這塊產品。
嗯,我們產品和運營人,都要以做出「有情緒的好東西」為己任。
06
聽擺地攤的小老闆說過一句挺高明的生意經:“ 做生意不用慌,一天只要遇到三個呆婆娘 。仔細想想,其實這就是運營常說的“超級使用者”。
07
曾看過一個增長黑客的朋友圈說: “增長黑客的首要原則是,絕不分享有效的增長手段,除非該手段已失效”。
怎樣才算黑客?
這個其實不好定義,但敢肯定的是“流行於大街的增長手段”就不再是黑客。再言之,增長手段因為使用場景、時間視窗、使用者等因素不同,不可完全的套用,僅可借鑑。
08
看產品的版本歷史記錄是一個能快速提升“產品感”的事情。
你可以感受到一款最初只有核心功能的產品的迭代之路,優先做哪些功能,解決了哪些你不曾發現的體驗細節,還有哪些體驗有待優化等。
另外,試著去搜集和了解一款產品的運營歷程,並整理一款產品的運營手段,包括如何拉新、如何促活、如何提升轉化等,能系統化的強化你的運營思維和提升你的認知。
09
如果你想早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蒐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這句話剛好可以解答“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運營 ”的問題上,內心驅動力是核心要素,要對產品發自內心的熱愛,保持敬畏之心,不然很容易在充滿焦慮的網際網路圈迷茫。
10
看完視覺志採訪陳坤關於心靈公益專案-行走的力量的文章,裡面有一句蠻打動我的話『這段行走開始時,請大家不要帶著包袱、不要帶著任務,當行走中發生各種狀況時,去感受它就足夠了』。
是啊,帶著感悟人生的期待去走完這段山路,真的會讓人太累了。
印象挺深的是,當初剛入門網際網路時,強迫自己每週體驗一個新產品,並碼一些體驗小結。堅持一小段時間,發現積極性遠不如從前。
後來想明白了一件事, 不要抱著“一定要領悟些什麼的心態”去體驗產品 ,不然積極性會大大折扣。強扭的瓜不甜,“順其自然”的體驗或許也不錯。
嗯,以上就是9月份關於產品/運營的思考小結。
#專欄作家#
Levin,前網易運營,公眾號:運營大作戰。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