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憾!我們只有一個華為!

形勢比人強。
國家之間的交鋒,能靠得住的只能是實力。
是的,我們有很強的自信心,但實際情況可能是不容樂觀。
桌子上的博弈要看籌碼,而彼此的籌碼都是心中有數的,比如兩軍對壘,一方是張飛關雲長,一方是顏良文丑(甚至還不如這兩位),誰更強?
在經濟、公司層面,我們能拿得出手的大將,並不多。

2018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向鬆祚曾有個「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主旨演講。
他表示,中國急需要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但國內又大又強又有研發實力的公司,現在是太少了。
「現在沒有幾個企業是有研發能力的,中國有三千多家上市公司,25家上市銀行,其中一百多家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就拿走了全部利潤的80%,剩下的上市公司共才佔有全部利潤的20%,怎麼研發?沒有研發能力。中小板、創業板,全部加起來三千多億人民幣,摺合600多億美金,很多跨國公司一年的利潤都是上百億。中小板和創業板兩個板塊的上市公司的利潤之和還比不上一家銀行,中國的企業競爭力怎麼能夠提升呢?」
以公司為主體的經濟層面,大體就是這種情況,公司不強,經濟能有多厲害呢?
「全球的FDI——外商直接投資,60%是跨國公司完成的,全球的技術轉讓60%是跨國公司完成的。」
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大國重器,但非常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手裡這樣的重器太少了。
「現在我們在中國製造業產品的產量裡,有200多種產品的產量高居世界第一,比如汽車、電子、船舶、光伏、鋼鐵,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真正世界品牌,受全世界非常尊重的世界品牌,就是華為一家。」
這兩年,我們應該對這一點深有體會,想想受制於人的某興,想想大而不強的某想,一聲嘆息。

關鍵時刻,誰能橫刀立馬?
只有一個華為。
很多人不爽、很多企業不服——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都喜歡、尊敬華為——看你自己啊,你要是關鍵時候能夠頂出去、頂得住,也能為中國人爭一口氣,誰會不喜歡和尊敬你?
而我們只有一個華為。
不要提那幾個網際網路公司,公司強不強不是看市值多少,就是市值BATJ加一起也不如一個蘋果。
國內很牛的這幾個網際網路公司,雖然掛著科技行業的名頭,但還算不上跨國公司,根本不符合上面所說的三個“60%”的標準。
早幾年前,世界重量級拳王霍利菲爾德曾不耐煩地表示,不要老問他和成龍、李連杰打誰能贏這樣的白痴問題——他們可以一起上......
企業也是如此,華為和它們的重量級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華為要高好幾個檔次。
進了世界500強就牛逼就是跨國公司了?
根本不是!
比如“三桶油”是賺錢多,但它們算不上什麼跨國公司,因為按照跨國公司「公司的收入和利潤至少30%是來自於本土以外的市場」的指標,我們掰著手指頭數,數來數去也就一個華為。
壯哉!悲哉!
不客氣地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是名實不相稱的。

華為有多厲害?
在全球通訊技術領域,僅計算運營商收入,華為僅在2016年就是418億美元,增長16.76%,比排在第二位的愛立信多出172億美元。
根據華為2017年年報顯示,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華為2018年收入目標是1022億美元),是BAT的總和。
這裡可以再做個對比,我們一起看看明星企業小米公司的營收是多少,2017年小米生態鏈總銷售額是200億元,這還僅是營收上的差距。
論體量(華為18萬左右的員工,而員工較多的阿里也就8萬多人)、納稅、海外收入,華為完全碾壓幾大網際網路公司。
更厲害的是華為在技術研發上的成績。
近十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130億元,研發人員約8萬名,15個全球研發中心,華為每年將10%的銷售收入投入在研發和創新上面。
華為在歐洲申請專利2390件,其申請量排在第二位,相當於每三個多小時就提交一個專利申請。截止2016年底,華為累計獲取專利授權62519件,其中國外39613件。
在研發投入上,華為是世界前50個企業當中唯一的中國企業。
而華為的生產線覆蓋ICT全產業鏈(資訊、通訊、技術),帶動了上下游的生態繁榮,在這點上,作為鮮明對比的是和華為同期起步的某想。身為國內PC市場的最大受益者,對自主CPU的支援可謂微乎其微,可它每年對美國英特爾的採購就達到百億美金。
對比華為,再看看我們的其他企業,把“創新”都概念化、炒作化和泡沫化了,所以向鬆祚認為,我們現在的創新“至少90%都是偽創新”。
多少年了,走“貿工技”路線的某想一直停留在前兩個上面,現如今 除了機箱,某想的整機電腦還有什麼是國產的?
看看現在那幾個恬不知恥、以民族企業自居的網紅老闆們,你一個命門在人家手裡、高度依賴國外供應商的企業,有什麼資格談科技報國、家國情懷?
一個向左,一個向右。一切的現在,都是過往的選擇註定的,商業和價值,賺錢和責任,華為最初就選擇了一條更難走也更卓越的路。

眾多周知,任正非作為華為的創始人僅佔公司百分之一多的股份,其他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股份分給了華為八萬多名合夥人。
這是上面概念呢?在網際網路公司當中分錢分利最厲害的阿里也剛滿36個合夥人。
阿里依靠合夥人制度實現了公司的快速增長,成為一家擁有八萬七千名員工、服務數億使用者的企業巨頭,並能夠讓馬雲在54歲就可以放手退休。
馬雲說,「我們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培養和鍛煉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體系,才能解開傳承發展的難題」
阿里合夥人制度可謂強大,但華為更強。
早在華為1987年成立的時候,任正非就認識到事業合夥人的重要性——「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我轉而去建立華為時,不再是自己去做專家,而是做組織者。」
所以公司初建,任正非就設計了員工持股制度,通過利益分享,團結起員工,「也許是我無能、傻、才如此放權,使各路諸侯的聰明才智大發揮,成就了華為。」
無論什麼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
向鬆祚說,「跨國公司必須是按照市場機制,完全市場化的治理體制」華為國際諮詢委員會顧問田濤說,「做企業,有些東西可以趕超,可以彎道跨越,但太多的東西不能,只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尤其是人才和組織建設,而組織建設的根本又是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
如果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治理機制,我們又談何突破?又談何培養高精尖的製造技術?工匠精神又怎麼能夠紮根生長?
每年都有許多公司跑去華為參觀學習,其實大多數都是在蹭華為的名氣,就你那個破公司,連最基本的機制都做不好——就算任正非手把手的教你怎麼建立公司的治理機制,你也過不了自己的私心那一關,所以這些人都是在扯淡。

現在還有好多公司紛紛抱怨形勢不行,市場環境不好,真是又矯情又蠢——你吃飯都是靠人喂的?
馬雲對這些人就非常不屑:做企業,經濟形勢永遠困難……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如果沒有經歷過經濟週期性、天災人禍的打擊,你這個企業是不值錢的……經歷過抗爭的企業才會建立起強大的文化、組織和人才,一個企業很重要的是抗擊打能力……形勢會不好,但不好也會有好企業。形勢好,也有很多爛企業。
東方希望劉永行就認為,不要太在意形勢,根本還是在於自己:「形勢分兩種,他勢和我勢,外在的都是他勢,他勢不好有什麼關係,我勢強就行。」
若你強大了,外界的風雨於你何干?你看任正非、華為什麼時候發牢騷抱怨過什麼形勢不好?人家從來都是積極應對問題,最近華為公開表示,「未來計劃每年投入150至200億美元用於技術研發,而研發費用佔比華為的營收將會達到10-15%。」
這才是擔當,這才是真強大。

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太平洋,流過印度洋,……不回頭。
我們僅有一個華為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