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公司如何基業長青?
10月10日,2018年胡潤百富榜釋出,網際網路大佬依然佔據半壁江山。這個現象已持續多年,且每年榜單上的網際網路富豪都在增加,滲透到各行各業的網際網路造富能力愈發強勁,可以預見,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網際網路大佬佔據各大富豪榜榜單。

不是每家公司都能穩坐釣魚臺,從一些老派網際網路巨頭CEO在榜單上不見蹤影、拼多多CEO黃崢等新人上榜來看,網際網路行業洗牌速度跟發展速度一樣快,新模式、新技術和新產品層出不窮,長江後浪推前浪,誰都可能死在沙灘上。 三大門戶後有BAT,BAT陰影下又崛起了TMD,TMD後很快出現了拼多多這樣的新秀,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在20來年的發展歷程中走向了沒落,如何才能基業長青?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公司都在探索這一問題。
一直堅挺的網易
最堅挺的網際網路公司不是BAT,而是網易。2000年,網易與搜狐和新浪一起,成為第一批赴美上市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2003年到2004年,30出頭的丁磊連續兩年成為中國首富。如今,丁磊在百富榜中以900億元的身價排名16。
當然,丁磊不會關注這份榜單。今年丁磊接受了財經作家吳曉波的專訪,當吳曉波追問丁磊現在是否在意“誰有錢、誰排第幾名”時,丁磊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根本不在意”,其最在意的是“網易能不能真真正正地變成一個更加長遠的、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即基業長青。
“基業長青”是一本在企業管理人士中廣為流傳的書的書名,作者是詹姆斯·柯林斯、傑裡·波拉斯,旨在給出“如何建立一個偉大並長勝不衰的公司?”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行業,這樣的企業並不算多,國外的蘋果、國內的華為,算是其中翹楚。不過,很多科技公司都有這樣的夢想,馬雲說希望阿里巴巴活101歲,馬化騰警惕騰訊員工說巨頭倒下身體還是熱乎的,潛臺詞都是希望公司可以基業長青。

網易已成立二十一年,過去的二十一年也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從無到有再到繁盛的二十一年,網際網路、WEB2.0、移動網際網路、AI,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技術浪潮,網易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長盛不衰,不只是市值堅挺,同時在網際網路核心賽道上也佔據重要位置。網易也形成了獨特的企業文化,在網際網路行業乃至中國商界都自成一派,有人說是佛系,有人說是匠系,關於丁磊和網易的段子層出不窮,網易和丁磊也很少對外界評價和傳言作出迴應。
今年丁磊出來講話倒是明顯變多了,接受吳曉波專訪後又登陸央視國慶特別節目《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10月9日網易舉辦了十年匠人活動,丁磊現身給800多名司齡超過10年的老員工送上定製戒指,表達對員工及其家屬辛苦付出的感謝。同時,也強調了創新和匠心的企業文化是網易發展至今的根基,希望老員工以身作則,繼續把網易的文化傳承給新同事。
不難發現,丁磊在各種場合的談話,都圍繞著幾個關鍵詞:文化、品味和創新,從這些內容可窺見網易基業長青的原因,能夠部分找到網際網路公司基業長青的方法。
丁磊的三個關鍵詞
1、創新。
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關於網易的成功之道,丁磊談到了兩點,一個是創新以及利潤和創新的關係;一個是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丁磊強調要通過創新和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兩點都與創新息息相關。在十年匠人活動上丁磊的演講主題同樣是創新,回顧網易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它正是這樣做的。
一個是產品的創新,網易郵箱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大眾郵箱,成為很多人上網的第一步;網易新聞憑藉著跟帖等獨特功能在一眾門戶中脫穎而出;網易雲音樂不走播放器老路而是將內容與社交結合,成為最具社群氛圍的音樂平臺;網易公開課整合國外優質公共教育資源,在網際網路行業根本找不到同類玩家……
第二個是模式的創新,不走尋常路,在本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際,網易率先採取自主研發精品遊戲的策略走出寒冬,在2002年成為中國首家實現盈利的網際網路公司,網際網路基礎服務+遊戲變現的模式,走在了騰訊等公司的前面;早在2009年,網易就宣佈進軍養豬業,並被戲謔稱為“豬廠”,2016年年底,網易味央黑豬肉正式問世,並在2017年4月完成1.6億元A輪融資;在所有人都認為電商已是紅海的時候,網易入局,網易考拉做成最大跨境電商平臺,又基於供應鏈優勢發展了獨特的“全球工廠店”模式,接著網易嚴選又開闢獨特的“嚴選模式”,如今已成為許多同行的標配。

網易進入不同市場,時機各有不同。有的是比行業早很多,比如線上教育、網際網路農業等業務網易都是很早佈局的;也有一些是後發而至,比如電商。但不論什麼時候進入,網易在產品和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不走尋常路,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力,因此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2、匠心。
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都在談創新,不過,網易卻在創新外多談了兩點,一個是品味,一個是匠心
去年,丁磊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採訪時給網易的一句話介紹是:
“網易是一家有品味的、創新的科技企業。就像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Allan Spielberg)的新片,你不會錯過;就像索尼的電器,品質不會差到哪裡去。目前,整個中國科技行業最缺品味。但網易對品味是有要求及追求的,這是與其他網際網路公司最大的差別。”
丁磊說中國科技行業最缺品味,是因為網際網路行業一直都比較“糙”,小步快跑、不斷迭代、跑馬圈地是市場主旋律,這種“網際網路思維”的好處是成長快,弊端卻是粗放式發展進而帶來副作用,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軟體產品都有槽點,雖然他們承諾會在使用者建議下快速修復。
網易內部的要求是將產品做到極致,基於此“網易出品,必屬精品”的口碑已深入人心,網易新聞、網易雲音樂、網易郵箱,在其同類產品中都可圈可點,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理念網易才有“嚴選模式”,後者本質就是篩選更有品味的產品,其使用者是有知識和消費能力的中產,品味尤為重要。
說到品味,強調這兩個字的科技公司還有一家,就是蘋果,喬布斯曾在對比微軟與蘋果時指出,前者差的不是技術,缺的是品味,用兩家公司的作業系統就更能感受到品味意味著什麼:極致、乾淨、品質、精緻。事實上,丁磊也是一枚果粉,2016年他將直播首秀獻給了iPhone7的開箱。
而丁磊說的“匠人精神”,則是為“品味”服務,本質就是將活兒做細的死磕精神,這樣才能做出有品味的產品。 丁磊在對10週年老員工演講時強調,網易文化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創新,一個是匠心。網易比別人更專注,丁磊非常信奉“一萬小時理論”的。“成為一個匠人不是難事,難的是,不急躁,不浮躁。”面臨許多風口企業出於本能都按捺不住佈局的慾望,網易在大多數風口來臨時卻很淡定,比如說共享出行、外賣、線上醫療這樣的風口,網易都沒去佔。一旦將市場和使用者研究清楚了,網易就用差異化的方式入局提供創新產品和服務,再通過匠人精神做到極致。

3、文化。
丁磊多次強調,文化是網易最深的根基。此前在接受吳曉波採訪時,丁磊表示基業長青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穩紮穩打、專注、鍥而不捨”是網易的企業文化——本質正是工匠精神,“我們更願意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面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熟悉的領域,我們一律不碰”。
傳承文化也是丁磊這次跟司齡超過10年的老員工溝通的目的,丁磊認為,“在這個階段,我們從公司層面來,多強調企業文化,多凝聚人的力量,很有必要。大家在網易超過十年,對公司的文化和做事方法,是最清楚的。我希望未來,大家要以身作則,把網易的文化傳遞給新同事。”丁磊這次進一步明確,網易文化最核心的內涵,就是創新思維和工匠精神。

創新和工匠精神一定不是靠制度保障,如果只有制度,公司就是一部機器,機器一定會損耗,會老化,如果有了靈魂公司就可以一直充滿活力,雖然不能成為永動機,卻可以在更長的生命週期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如何讓公司有靈魂?答案就是文化,將文化內化為企業基因傳承下去,企業就會擁有靈魂。馬雲能夠在一年後徹底退休,正是因為阿里巴巴有文化傳承製度,它通過合夥人制度和價值觀建設,讓文化成為一種制度,用制度來確保文化傳承。如今很多網易十年老員工已成長為一級部門負責人,如網易集團執行副總裁&互動娛樂事業群總裁惠曉君、網易集團副總裁&杭州研究院院長陳剛、網易考拉副總裁朱靜波、網易雲音樂事業部總經理朱一聞等,他們是網易文化傳承到每一個網易人的關鍵。
如何基業長青?
網際網路行業依然處於黃金時期,蘋果、Amazon等龍頭市值節節高攀,網際網路行業本身的滲透率也在提升,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謂是與日俱增。而從拼多多、瑞幸咖啡等層出不窮的新秀崛起來看,網際網路行業從來都不缺乏競爭,這裡充滿活力,AI、IoT、5G等新技術蓄勢待發也將催生更多新應用。
贏家們都希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牢牢佔據自己的位置,實現基業長青。有的公司採取不斷擴張的方式來甩開對手如亞馬遜,有的公司引入內部競爭機制來鼓勵創新如騰訊,有的公司則花錢買買買賭賽道買賽手佈局未來如軟銀。
網易則通過文化來驅動組織進行業務創新,再建立傳承製度讓文化深入到企業骨髓,與之類似的有阿里巴巴、華為、蘋果,只不過文化內涵各有不同,網易的做法,整體符合《基業長青》的一些結論。比如《基業長青》認為偉大企業應有超越利潤的追求,丁磊認為“企業賺錢的目的是能夠再用這個資源再做出一些創新的產品,來為這個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即,賺錢不是目的本身。比如《基業長青》認為偉大企業往往都有教派般的文化,IBM、迪士尼、寶潔等巨頭無不有自己的獨特文化,網易同樣將文化作為根基;再比如《基業長青》強調“自家長成的經理人”的重要性,網易很少用空降兵,超過10年司齡員工有800多人,他們中的很多人成長為一級部門的職業經理人。
理論上來說,網際網路公司實現基業長青不會有統一的方法論,不過從網易、蘋果、華為以及阿里巴巴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公司基業長青一定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個是創新。 因為科技的本質就是用技術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創新的本質則是更好地解決同一個問題。如果新來者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就能撼動格局穩定的老市場,如果科技公司不持續創新,就不能維護自己的市場地位,就像功能手機被智慧手機取代、簡訊被微信取代一樣。正是因為此,儘管網易、蘋果、華為和阿里等公司不是都在強調創新,然而在行動上卻在這樣做,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用更好的方式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很多看上去與眾不同的產品沒什麼價值,只有通過不一樣的方式更好地解決了問題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創新產品。
第二個是技術。 科技公司只有不斷投入技術特別是基礎技術,才有創新的原材料,才能不受制於人。當然,對技術的投入態度有兩類,一類側重研究,比如百度、華為等巨頭,對基礎技術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許多技術短期內不會產生商業價值,不過持之以恆就會出結果。一類側重應用,比如蘋果、騰訊、網易和阿里巴巴,擅長將成熟技術應用到實際產品中,不過現在兩類都在向彼此學習,阿里巴巴強調基礎技術,百度也日益強調應用場景。
第三個是文化。 創新要能持續,不能依靠一個人,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帶著企業走下去,只有將創新變為企業的一種氣質、精神或者說基因,才能確保企業一直都有創新能力,而不是靠創始人或者某個經理人,而要實現這一點,只有通過文化來內化。蘋果在喬布斯離開後能夠有今天的表現,能夠推出iPhone X這樣的劃時代產品,不是因為職業經理人庫克神通廣大,而是喬布斯讓品味和創新精神成為蘋果文化,傳承下來。喬布斯雖已仙逝,但我們在今天的蘋果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喬布斯的影子,蘋果公司不負眾望,帶來了iPhone X等後喬布斯時代的新品,市值率先突破萬億美元。

只要一個科技公司做好了上述三點,或者其中幾點,就具有長期競爭力。放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它們一定會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上升,而持續上升,實現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