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0獲客成本?聚合支付前景廣闊但也並不容易
近日,聚合支付的關注度再度提升,並伴隨著0成本獲客、不擔心流量等標籤,儼然將聚合支付塑造成支付行業的新風口。但坦率來說,聚合支付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輿論的過度引導不適合產業的健康發展。
聚合支付本質上是收單外包機構
2017年3月,央行釋出《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持續提升收單服務水平規範和促進收單服務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銀髮[2017]45號,在鼓勵聚合支付的同時,也要求聚合支付服務商必須遵守銀行卡收單業務外包管理的相關規定,這就意味著在監管層看來,聚合支付服務商就是收單外包機構,不得獲得支付敏感資料,更不得資金二清。
而在2017這一年,聚合支付的監管也的確趨嚴,對其業務的影響也逐漸呈現,其中的無證整治,便令一大批聚合支付服務商出現通道緊張問題。

此外,2018年8月,金標委釋出關於徵求《聚合支付安全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聚合支付標準將在不久之後出臺。從監管要求和標準制定等方面,聚合支付的入局門檻都在不斷提高。
0成本獲客,無限流量,只是理想狀態
“0成本獲客”、“無限流量”,是近期大眾對聚合支付的認知。只需要一個二維碼,支付過的人自動關注公眾號,億級使用者微信公眾號成為了一個寶藏。需要承認的是,聚合支付一邊是微信、支付寶等億級使用者支付應用,一邊是商戶,兩邊都擁有巨大的使用者存在,如果能夠沉澱下來,成為聚合支付服務商的使用者,那麼何愁無商業模式。
但實際上是,所謂的“0成本獲客”,只關注了在使用者支付這一瞬間,並沒關注前期的商戶拓展和後期的維護。
據支付行業人士介紹,目前聚合支付擁有四種收單模式,一是立牌二維碼收單,通過簡單的立牌或者桌貼進行收單,成本低的同時,也容易被競爭對手替換,在聚合支付競爭白熱化的形勢下,同一個商戶今天或許是哆啦雲的商戶,明天就可能替換成收錢吧。這也是大眾更為熟悉的聚合支付收單模式。二是通過終端進行聚合收單,比如智慧POS、掃碼槍、掃碼盒子等裝置。三是行業解決方案收單,如大型零售商超、停車場。四是垂直領域行業解決方案,比如交通。
四種模式成本逐漸提高,立牌二維碼收單是物料成本和技術要求較低的方式,但同時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地推成本。在聚合支付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聚合支付服務商往往需要通過降低收單費率、補貼等形式,來沉澱商戶,進而才能夠擁有所謂的“0成本獲客”環境。
而對於流量無限的說法,支付是商業的基礎,以立牌二維碼收單為主的聚合支付,主要面對中小商戶,覆蓋場景較為小額且高頻。微信公眾號吸粉方面,聚合支付確實有較好的天然優勢。從微信支付的微信公眾號關注規則來看,吸粉並不容易。
據移動支付網瞭解,微信支付有四種支付方式:刷卡支付,公眾號支付,掃碼支付,APP支付;
前三種支付方式都有預設關注公眾號功能,APP支付需要額外申請。

微信支付之後的公眾號推薦功能
微信支付成功後推薦預設自動關注的規則有以下幾點:
1、刷卡支付預設有推薦關注
2、公眾號支付和掃碼支付需要5元以上才有推薦關注
3、APP支付預設沒有,需要申請配置,需要有一定使用者規模才可以申請
4、已經關注的不展示推薦欄
5、服務號未設定頭像的在IOS不展示推薦關注欄
6、使用者取消過關注的預設不勾選
7、服務商模式的,需要在特約商戶開發配置頁設定推薦關注appid
8、訂閱號目前是不會有預設推薦關注的
9、對於粉絲數大於50w的公眾號,支付成功後不預設勾選關注(公眾平臺為了避免形成巨大粉絲公眾號帶來的風險,2016.03.16增加了該條規則)
需要特別註明的是,APP支付的預設關注目前只對行業的龍頭公司才開放申請。如果不是預設關注,有多少消費者在支付之後會關注商戶公眾號呢?所以在粉絲沉澱、受眾獲取方面,目前聚合支付門檻依然較高。即使是公眾號擁有足夠粉絲,但是微信服務號一個月僅能傳送四次推送,變現能力存在瓶頸。
值得一提的是,聚合支付在支付時與支付後,都有一個頁面跳轉的過程,這才是每個消費者必經的,也是聚合支付天然的流量,這些流量才具備商業價值。
聚合支付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
對於愈加碎片化的市場,聚合支付的價值會更加凸顯。在國內市場,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二分天下,其他第三方支付、銀行、銀聯雖然也推出了相關移動支付應用,但市場體量有限。在此背景之下,聚合支付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
巨頭對盈利空間的擠壓。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前期市場拓展時,聚合支付對二者具有較大幫助,但是隨著消費者支付習慣的養成和支付場景的全覆蓋,二巨頭對中間環節的擠壓愈加嚴重。比如信貸業務,支付寶擁有從個人到中小商戶全方位的信貸服務支援,聚合支付服務商與互金機構合作推出的相關業務影響較大,此外,二巨頭也相應的推出了商戶碼,並提供了相應的SaaS服務,對聚合支付有一定的衝擊。
銀行、支付機構等“正規軍”的入局。聚合支付服務商是收單外包機構,必須遵守相應的規定,不得觸碰敏感資料和資金。但持牌的支付機構和銀行不同,不僅在資料獲取和資金清算方面有足夠的靈活度,還有為商戶提供深化金融服務的資質。此外,隨著《網路安全法》的實行,聚合支付獲取資料將更加困難,變現能力缺乏。
跨境支付的危與機。跨境支付是這兩年支付行業的關注熱點,在移動支付新興的國家,多方入局下,碎片化會更加嚴重,聚合支付的價值更加凸顯。但是目前跨境支付也存在價格戰,從2%打到0.4%,甚至0.3%。惡性競爭使得聚合支付即使出海,也仍然較難盈利。此外,出海有語言障礙,還需要對當地政策和消費習慣進行了解。
監管加碼,聚合支付合規性受考驗。近幾年支付行業監管趨嚴,聚合支付面臨著資料二清、資金二清等嫌疑,央行對支付業務的無證整治,也是行業出現通道緊張問題的重要因素。金標委推出的聚合支付標準,進一步引導行業步入正規化,同時可能會引發新一輪洗牌。
變現能力有待提升。支付,是需要依靠量大才能存活的,在費率不斷降低的情況下,依靠支付本身盈利幾乎不太可能。為商戶提供信貸服務、增值服務、營銷服務也在考驗著聚合支付服務商的變現能力。如果不依靠違規業務,聚合支付的變現能力並不樂觀。
總體來說,聚合支付並沒有外界想象中那樣活得滋潤。如果在2016-2017年之間入局或許還有一爭之力,因為彼時監管尚未表態,巨頭仍然有地推補貼。但目前來說,市場已經逐漸成熟,監管也已然到位,新加入者需要更為謹慎。但無論如何,聚合支付是擁有巨大價值的,其可以為商戶提供更加便利的收款體驗,支付帶來的流量也是非常的可觀,但是如何使流量變現,如何使客戶留存,如何在監管趨嚴之下創造可觀的利益模式是需要整個行業去探索的。過多強調所謂的“0獲客成本”、“流量無限”,或許會惡化融資環境,並不利於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