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幫診創始人張書鈞:AI 颶風下,網際網路醫療該如何“逆襲”?

圖片來源:pixabay
網際網路醫療戰爭似乎還沒有結局,下半場——AI 醫療的號角已經吹起來了。在 AI 面前,網際網路醫療該如何自處?
近幾年的網際網路醫療陷入了不冷不熱的局面,正在大家都在苦惱找突破口的時候,AI 的出現令眾人醍醐灌頂。移動網際網路+AI 的概念誕生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舊瓶裝上“AI”這個新酒,似乎別有一番風味。
2017 年上半年,在 AI 火焰最旺的時候,平安好醫生就上線了智慧輔助診療系統,隨後更是宣佈投入 30 億打造醫療 AI ,與擁有世界頂尖智慧語音識別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雲知聲成立合資公司——上海澔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醫生的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非常迅速。同為網際網路醫療獨角獸的微醫也不甘示弱,接連發布兩款醫療 AI 產品——睿醫智慧醫生和華佗智慧醫生。AI 成為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之間戰爭的最新補給能量。
網際網路醫療獨角獸已經在 AI 引領的革命之路上跑在前面,那麼,還有成百上千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如何成功的搭上這班技術專車呢?愛幫珍的創始人張書鈞分享了自己在這方面的探索實踐經歷。
ofollow,noindex">愛幫診 是一個共享優質醫療服務平臺的 APP,致力於打通醫療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為使用者提供全球精選的醫療資源,一站式快速直通國內外名醫專家和著名醫院。據悉,其會員制付費使用者已經幾十萬,入駐的著名醫生有兩千多名。簡單來說,愛幫診和普通的網際網路醫療性質一樣,旨在促進資源分配。那麼,網際網路醫療和 AI 之間的故事從何說起呢?
張書鈞表示,“ AI 風口已經來了,醫療行業的痛點亟待解決“。一方面,醫療圈的 AI 颶風已經開始了,他們主要分為三類:
- 一是傳統的醫療裝置已經在嘗試加上 AI,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和膠囊機器人;
- 二是如 IBM WATSON 等輔助診療系統;
- 三是平安好醫生、微醫等推出了虛擬助理。
另一方面,張書鈞用一串數字,以對比的方式表現出醫療資源的嚴重缺乏和分佈不均。“ 2017 年我國總的醫療費用支出 5.2 萬億元,診療人次 81.8 億次,執業醫師人數 319 萬。我國每年醫療影像掃描 38 億次,人體疾病數量是 12000 種,醫療總的資料是從 2012 年的 500PB 到現在的 25000PB。”
而眾所周知,AI 技術即是效率、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的剋星。所以,AI+ 醫療成為了趨勢。”當 AI 風口來的時候,傳統的遠端醫療的企業該做什麼?我們做了一個嘗試,而且比較成功。”張書鈞笑著說。
首先,張書鈞認為抽絲剝繭的來說,醫療很大的痛點是誤診。“我國的誤診率高達 40%,誤診猛於虎。”他表示在腫瘤領域的誤診率特別高,如胰腺癌、肺癌、鼻咽癌等。他分析了造成誤診的主要因素:
- 第一,客觀因素是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有限。雖然我們有抗生素、免疫、手術但是對一些慢性病卻很無法根治。
- 第二,醫學是經驗性科學,需要不斷的尋找特徵,所以醫生經驗很重要。“現在醫學主要是西醫為主,注重的是檢測。醫生的技術,醫院的裝置先程序度都容易導致醫生誤診。”所以選擇醫院和醫生非常關鍵。“他說。
- 第三,對於患者而言,患者對於醫學常識瞭解比較少,對於醫療有過於偏差的期待,”有些患者去看醫生,沒法說清楚病史。還有一些患者病急亂投醫,找錯了醫生。”他說。
上面幾種因素都是導致誤診發生的罪魁禍首,而愛幫珍的目的就是降低誤診率。具體怎麼做呢?它用 AI+網際網路技術融合為使用者服務。張書鈞從三個方面對愛幫珍的實踐做了介紹:
第一,用 AI 輔助採集結構化病史。該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病急亂投醫或者是隱瞞病情的情況。第二,利用 AI 大資料推薦最好的專家、最合適的專家。“比如一個患者要做心臟搭橋手術,這是外科手術難度最高的,全國有 780 家醫院能夠做,選擇哪個醫院做和哪個醫生做,最高的死亡率和最低的死亡率之間相差 14 倍,我們會推薦最好的專家。”他說。第三,人際協同,降低客觀誤診因素。以前醫生可能一天要看很多個病人,每個病人的平均就診時間很短。但是加上了AI輔助系統,可以幫助醫生更快的做出判斷,也可以和病人更深入的溝通。
經過這樣的結合,張書鈞表示,愛幫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前我們就是一個簡單的問診平臺,現在變成一個個性化的私人醫生管家。我們用的資料庫,不是網際網路資料庫,是我們內部像醫生的資料、患者的資料,都是脫敏的資料,醫院醫療的資料都是靜態的資料,並不是從網際網路來的資料,我們本質上變成是基於 AI 的搜尋。”他透露愛幫珍已經提高了30%多的問診效率。“而且特別令人開心的是,針對重大疾病,如腫瘤,手術類的疾病等,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改進初次治療方案,其實有 34% 到 60% 的初次診療方案可以改進,28% 的手術可以避免。”他說。
“AI 醫療最大的機會仍在於解決病人多、名醫少、看病貴的問題。我認為 AI 會像網際網路一樣,變成和空氣、土壤、水、食物一樣的重要。”張書鈞表達了自己對 AI 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