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茜:走出體制前,醫生需要想清楚這幾點
【編者按】社會辦醫如火如荼,不少醫生跳出體制開辦診所。不過,對於成為社會化的創業者,需要提前想好哪些問題?本文帶來相關思考。
本文發於看醫界,作者為鄭瑩; 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曾就職於廣州頂尖的公立婦兒醫院,常年堅持兒科科普,微博粉絲過百萬——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品牌影響力,歐茜都算得上“明星醫生”。正值“骨幹”之年,她卻選擇離開體制,創辦了知貝兒科診所。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知貝兒科目前在廣州 、深圳、昆明已有4家門店,歐茜無疑又成了一名“明星創業醫生”。
作為年輕的大V醫生,歐茜為什麼選擇離開體制、創辦診所?她又是如何看待年輕醫生的創業、成長的?近日,《看醫界》專訪知貝兒科創始人歐茜醫生,帶您一探究竟。
年輕醫生走出體制要想清這幾點
《看醫界》:歐醫生您好,2015年末,您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辭職,2017年6月,知貝兒科第一家診所開業,您是一個典型的醫生創業者,但是您又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創業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您的選擇有些大膽,您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您是如何看待年輕醫生創業的?
歐茜:我的辭職其實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現在回想起來並不後悔,未來我相信,無論是診所、診所醫生、還是我個人的發展,都會越來越好的。
從青澀住院醫成長為骨幹醫生,我很感激我的老東家,她的環境、患者量都是廣東省數一數二的好,只是後來,我對自己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想法,一眼就能看到20年後自己的生活雖然穩定,但並不是我想要的未來。我想做得更多,於是選擇了辭職。
從大環境來講,我覺得醫療現狀有很多可以改變的地方,兒科診療可以更加規範,我們孩子們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這需要很多人一起去做才可能達成,但在體制內,我能做的卻很少。此外,我是個喜歡“折騰”,樂於接受挑戰的人,而且先生、父母也都很支援我的想法,尤其是我先生,在診所管理方面給了我很大的支援力量。
創業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所以我建議,年輕醫生在決定走出去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以下幾點: 你有沒有足夠的抗壓力,有沒有快速成長的信心,有沒有充足的精力和主動快速學習的能力。 畢竟創業路上有很多需要跨越的障礙是和體制內工作完全不同的,比如人事、財務、管理,比如如何與工商、衛監等各方面溝通,作為一名醫生,這都是從未經歷過的。
我在剛剛創業時也曾經為此無比焦慮,所以在這裡也想提醒大家要把這些困難想得具體一些,充分一些,如果這些問題都想清楚了,你還是想出來,那就放手去做吧!
自己做診所,一樣可以提高業務能力
《看醫界》:事實上,大多數醫生還遵循著體制內的培養路徑,那麼您如何看待年輕醫生在體制內外的成長?您認為體制外發展,年輕醫生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又要如何不斷成長?
歐茜: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顧慮--我在醫院每天能看到那麼多病人,各種急危重症都會遇到,如果自己出來做診所,情況變了,是不是就沒法提高業務能力了?
但當真正做起來,才發現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實話說,我現在看到的兒童專科病的種類一點兒也不比原來少,甚至比例更高了。相比大醫院,私立診所的優勢在那些非常需要注重健康管理的專科病和慢性病,例如哮喘、肥胖、遺尿症、矮小症、語言發育遲緩等等。這些疾病不是今天看一個醫生,明天換一個醫生,一次看診5分鐘能解決的。而在診所,有充足的溝通時間,有病人的充分信任,還有完善的隨訪制度,醫生能看到孩子的病情變化,想幫助孩子,自然要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我們必須保持快速的知識更新,盡力去選擇最佳的診療方法,才可能解決孩子的難題。
現在,我遇到的臨床問題很多都是在過去從未想過的,學習的動力更多的來自自身的強烈願望。舉個例子,在知貝的病人中,有很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孩子,我去研究瞭解後才知道,原來這些孩子的發病率遠比我之前想象得高,有接近10%,而且如果不進行干預,會有1/3造成終身負面影響。在公立醫院工作時,我甚至沒機會去在意這類患者。家長們非常希望有相應的機構能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那我們就組織去學習、去深造,有把握地開展這個專案,幫助更多孩子。作為一個醫生,也作為一個媽媽,我覺得這是自己做診所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在知貝,大家將有充足的學習機會和氛圍。我們非常支援醫生主動學習,每週的業務討論,由於大家都想學,想分享,想提供好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討論完全沒有流於形式;我們還會請優秀的醫生來講課,送醫生出去學習,學習當然需要錢,知貝每年給每個醫生提供2萬元的學習經費,還有7天的帶薪學習假。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了,只要你想,就能方便地聽到國外知名大學的網路課程,參加大牌醫療機構的病歷討論,和知名的專家交流。所以,在我看來,一個醫生無論在體制內外,都會有很好的成長空間,關鍵不在於你在哪家機構,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學習的動力。
知貝醫生要有這三方面能力
《看醫界》:除了您之外,您的醫療團隊目前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在醫生的選擇上,知貝有哪些標準,知貝有哪些培訓體系來支援年輕醫生技術和經驗的成長?
歐茜:我們現在有20名全職醫生,平均年齡35歲。知貝希望醫生能有三個方面的能力:首先循證意識必須有,如果你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都很強,我們非常歡迎,如果你的知識儲備暫時還不夠,但學習能力很強,也很歡迎的;第二服務意識不能少,包括與患者的溝通能力,經營自己品牌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第三是團隊協作能力,知貝倡導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註定了專業人員之間必須要協同合作。
在具體操作中,不管是線上兼職還是線下全職,知貝都有自己的考核題目,會圍繞以上三點,結合我們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情況來評估醫生,考核合格的醫生能進入下一步的考核。在過去,這個階段只有30%的候選人是符合知貝標準的。不過現在合格率會高一點,因為知貝已經“名聲在外”,有醫護吐槽我們的題目“不走尋常路”……所以我們越來越容易吸引與知貝“氣場相合”的人。很開心的是,有很多醫生因為參加了我們的考核,而對知貝好感度上升,因為我們的管理很規範,用人標準很統一。
醫生建品牌要注重綜合能力
《看醫界》:您是位個人品牌很強的醫生,您如何看待醫生品牌?您認為醫生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
歐茜:個人品牌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在私立醫療機構的人來說。但個人品牌不是一兩天就能建立的,最好先想清楚自己的原則是什麼,有怎樣的人設,然後按照這個原則堅持下去,不斷積累,不要急功近利,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我自己的感覺是,個人品牌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醫生在經營個人品牌的時候還應注重綜合能力的提高,例如邏輯、審美、溝通等,甚至你可能需要學習一些傳播學和經濟學的基本知識。
另外,很多人會關心個人品牌和機構品牌會不會衝突,其實這是過慮了。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品牌和品牌結合起來會更強大。這要求我們樂於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和踩過的“坑”,才能幫助整個團隊和成員們更快地成長。當然,在團隊選人時,也要考慮一些基礎品質,比如一個人的信心、勇氣、學習能力等等。
以選“物件”的心態選合作伙伴
《看醫界》:近幾年,兒科市場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資本市場對此也非常關注,您認為知貝兒科有哪些競爭優勢,在運營管理和市場拓展上有哪些特色?
歐茜:知貝的優勢首先在於團隊整齊。知貝另一位創始人,CEO趙強,在管理方面很出色,在商業方面有非常好的嗅覺,這方面我遠不如他;但我在醫療方面很專業,像這樣的組合本身就很難得。
另一個優勢在於,我們的循證意識和標準化體系化建設,從短期看,可能效果並不明顯,但對長期發展和連鎖化來說卻是特別重要的。
《看醫界》:對於有志於成立診所的醫生來說,您認為有哪些“坑”是要盡力避免的,您有哪些建議?
歐茜:首先要慎選合作伙伴,要以選“物件”的心態去仔細考量,甚至更慎重。在看到對方優點的同時,也要接受對方的缺點,開誠佈公的交流才能更好的合作。
其次要考慮法律風險的規避,在每一個重大決策之前,先問問律師。我覺得對我來說,這兩點是最大的“坑”,總的來說,只要大方向沒問題,小的“坑”就都能很好的解決,即使掉進去也還是能爬出來。
往期文章推薦:
ofollow,noindex">媽咪知道首家兒童齒科中心在深圳開業,主打“情景遊戲式”就診體驗
盤點了華南281家醫療企業後,我們發現有兩個賽道值得創投圈關注
美年健康擬出資2200萬美元認購艾迪康5%股份,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
“流感一哥”東陽光藥2018上半年營收14.8億元,可威佔比91.3%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瞭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專案?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國貿大酒店,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大健康創新者論壇】 特開免費報名: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