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咖啡廳服務員::踏踏實實做事 成功一定會來
[ 摘要 ]阿昌本名王豔昌,他既是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一位普通的咖啡廳服務員,也是中關村創業大街文化經營部運營專員,他用自己的“小奮鬥”見證著中關村奮鬥者的故事。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踏踏實實做事 成功一定會來”
阿昌是誰?如果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這麼一問,很多創業者、投資者都會向你介紹他。阿昌本名王豔昌,他既是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一位普通的咖啡廳服務員,也是中關村創業大街文化經營部運營專員,他用自己的“小奮鬥”見證著中關村奮鬥者的故事。
阿昌是黑龍江哈爾濱人,很早輟學的他在打工時遭遇了一起事故,險些喪命。這讓他開始思考未來,決定往外走一走。
“當時沒有概念,一個人揹著小包就來到了北京。”1995年中秋剛過,原本打算到廣東發展的阿昌由於錢不夠選擇先在北京落腳,沒想到這一留就是23年。
為了生計,當年22歲的阿昌在酒店刷過盤子,在小衚衕裡賣過水果。後來,他經人介紹到北京大學的一家咖啡廳工作。從此,他便與咖啡廳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咖啡廳這個小社會裡,阿昌每天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踏實肯幹、善於溝通,藉助咖啡廳這個平臺結交了很多朋友。
阿昌認識的一位北大老師曾贈給他一本中學生英漢詞典,鼓勵他多學習。後來,他自己又買了本朗文詞典,每天慢慢翻、一點點背,“今年已經翻第10遍了”。阿昌說,兒子有一次問他一個單詞,他不僅能說出是什麼意思,還能說出在詞典第幾頁。
“感謝老師勸勉我學習英語,我現在的聽力很不錯。”2014年,昔日的海淀圖書城向中關村創業大街轉型,阿昌來到了這裡的咖啡廳工作。隨著中關村成為全國創新創業的前沿陣地,創業大街匯聚了越來越多的外籍人才,阿昌能熟練地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產品、交流工作。
“我是看著這條街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阿昌說,他還參與了創業大街基礎設施等建設工作。現在,阿昌每天5點20分起床,一直幹到很晚才回家,他忙著接待創業團隊、組織創業活動、協助創業路演。他算了算,4年來,自己一共組織或參與了1700多場大大小小的活動。
老婆經常埋怨他是個“傻子”,說他每天起早貪黑不顧家、很少接孩子上下學,但他卻樂在其中。今年,這位已經45歲的“傻子”由於出色的表現被聘為創業大街文化經營部的運營專員。
阿昌說,在中關村,他見證了一個個創業故事的演繹。“曾經有一家動畫公司,起初很不錯,最後由於內部分歧解散了;也有成功的,比如隔壁那家店,都是年輕人,每天反覆試驗、反覆打磨,沒黑夜白天干了八九個月,現在還挺不錯……”這樣的創業故事,阿昌有一籮筐,他曾見過為創業奮鬥的雷軍,也目睹過徐小平與融資人見面。
每天看著別人不停地奮鬥,他也加快了自己奮鬥的腳步。最近,他開始創業了。他參與建立了一個名為“solution大資料工場”的工程師俱樂部,為工程師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共同攻克技術難題的平臺。
“一些技術工程師缺乏好的工作環境,很多產品都敗在了技術上,為什麼不給他們牽線搭橋呢?”長期觀察著周圍創業故事的阿昌覺得這樣的平臺大有可為,身為專案發起人的他已經在創業大街租下了店面,10月中旬就要開始運營。
“創新、創意都需要行動。”阿昌說,“我的奮鬥就是要行動起來,將過往的積累付諸實踐,踏踏實實地做事情,成功就一定會到來。”
新華社記者 樊攀 蓋博銘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