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waymo與本田合作告吹,無人車產業應走百度式開放路線
彭博社等媒體日前報道,據熟悉內情人士透露訊息,本田與谷歌自動駕駛部門Waymo源於2016年開始的合作談判,在今年早些時候終於走到了盡頭。本田放棄了這個已洽談長達三年之久的合作,轉而洽購了通用汽車的GM Cruise LLC部門,選擇與彼此更為熟悉的夥伴進行合作。這意味著谷歌自動駕駛Waymo,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上遭遇初步挫折。
關於本田和Waymo合作破裂的原因,知情人士透露了一些,媒體對於此也有一定分析,總結起來如下:Waymo並不十分願意與豐田分享關鍵技術,但本田與Waymo合作的本心是與Waymo共同開拓未來的自動駕駛市場,這個基本原則出現偏差了。另外,自動駕駛是Waymo高度看重的,希望能自身能成為未來自動駕駛的大腦,與此同時卻希望豐田能成為自動駕駛的肌肉與外殼。再者,在不讓本田染指自動駕駛技術的同時,卻要求本田能夠提供動力更強的電動車以支撐其自動駕駛技術的耗電需求,而在這個領域本田自己也是剛剛起步而已。
雙方的合作從2016年開始,到今年上半年已顯露出破裂跡象,原本號稱要擊敗特斯拉的這次合作,隨著6月本田從自研燃料電池轉向與通用合作生產,基本宣告終結。今年上半年軟體投資了通用自動駕駛部門GM Cruise22.5億美元,Cruise也相當積極四處尋找合作伙伴,本田去美國舊金山考察了Cruise的發展狀況,並獲准仔細查看了Cruise的自動駕駛技術和程式碼,也都成為本田轉投通用Cruise的根本原因。看程式碼這種待遇,Waymo是不會給與本田的。此外Waymo目前已衝到了千億美元的很高估值,本田要想在未來的合作中佔有話語權,就必須拿出鉅額資金獲取股權,而這是本田根本花不起的一筆錢,即便有錢投也有個Waymo接受不接受的問題。
這起自動駕駛領域引人矚目的合作失敗了,給同行業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教訓。除了上述那些原因外,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合作各方對彼此的定位問題。 從造車角度來說,Waymo技術再先進也還是不如那些經驗豐富的老牌汽車廠商,而造車這件事本身也不是Waymo這種技術公司想要做的事,因此必須與汽車廠商進行合作。從自動駕駛角度來說,汽車廠商自然也希望發展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而不是隻去負責造車,並不甘心在未來的自動駕駛市場淪為幹力氣活的角色。汽車廠商與Waymo這種自動駕駛公司的合作,自然也希望能獲得更多未來在自動駕駛市場的話語權。如果兩者無法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的話,顯著的矛盾就出現了。
不得不說, Waymo的自動駕駛全部是自研的,因此Waymo自動駕駛並非開放的生態,與之合作的公司不能獲得進入其生態的權利,合作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在這一點上,百度的Apollo所走的路線則與之完全不同,Apollo會將許多核心技術成果開放給生態合作伙伴,鼓勵其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自動駕駛體系,百度大腦及百度雲則會為自動車提供後端的演算法和算力支援 。百度 Apollo 的技術成果是可以隨著使用中收到的反饋而進行不斷調整的,相當於把所有相關各方的力量、資源、運營經驗等聚合在一起,共同打造一個越來越好用的自動駕駛系統。這種開放性自動駕駛生態,走的是與Waymo不同的另一條道路,截至目前為止仍執行良好。與Waymo此次失敗的合作相比,能從中看出Apollo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
首先是Apollo與合作伙伴彼此之間在定位上的清晰,與Waymo捂著自動駕駛技術不讓他人染指不同,Apollo的自動駕駛技術是與合作伙伴共享的,大家可以使用這些技術,也可以對這些技術進行反哺,百度並沒有意圖對自動駕駛技術進行壟斷。至於未來的商業模式,百度有可能會在涉及到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百度大腦以及雲端計算方面的服務中開出一條路來,至少目前的生態合作模式,是相當能夠取信於人的。而反觀Waymo,在自動駕駛商業化方面則更傾向於一種更傳統的商業模式,大摩分析師已算出Waymo可能會在未來的自動駕駛中每英里獲取0.12至0.15美元的收益,如今的Waymo自動駕駛技術稍微有一點開放,等於是剷除自己未來可見的商業模式。
此外,在技術發展趨勢方面,不能指望的一件事是,未來自動駕駛技術會被一兩家公司所壟斷,這對汽車工業而言將是一場災難。比較明智的做法,是把大家拉進來一起玩,共同推進自動駕駛這件事向前發展。自動駕駛這個產業形成後,沒有哪家公司能在技術上保持一枝獨秀,這應該是個百花齊放的未來,技術+生態的玩法,更順應自動駕駛的發展潮流。Waymo擁有優勢的技術,但這種技術上的優勢能否在整個自動駕駛產業風起雲湧的大環境中長期保持,是很值得懷疑的。自動駕駛技術不僅僅在於研發,還在於應用和實踐,從實踐中獲得不斷改進技術的動力,不能大規模應用的技術是沒有未來的。
其實本次失敗合作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於Waymo自身獲得的高達1000億美元的估值,這在全球汽車廠商的市值榜中已經能排到第二了,而Waymo到目前為止卻還未出售任何一輛車。豐田投不起Waymo是一個原因,Waymo背後的谷歌身揣1000億美元現金,Waymo並不缺缺錢又是另一個原因。雖然Waymo已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和塔塔汽車達成合作,兩家公司將向Waymo提供總計8000輛電動車,由其搭載自己的Waymo自動駕駛系統,但這怎麼看都像是某種程度上的代工而非合作開發。雖然Waymo還與菲亞特克萊斯勒洽談獲取後者的資質,以使Waymo有資格向私人出售自動駕駛汽車,但從目前來看,達成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Waymo未來或許該調整策略,讓整個無人駕駛產業往前走,而不是執拗地自己走在前面,卻希望永不被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