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年薪二百萬!一場專利官司帶來了新生意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怡然 陳慧 去年,蘇木(化名)接到了從業9年來最具挑戰性的一單生意:幫助一家估值10億美金的教育企業打商標官司。蘇木在一家一百多人規模的智慧財產權代理公司做銷售,公司主營商標、專利和版權等智慧財產權事務的代理,以服務大型企業和高成長型企業為主。
一家默默耕耘的教育公司,一朝成為獨角獸,卻發現核心商標被對手先行註冊了。據蘇木稱,當時創始人成立公司時,一拍腦袋就起了個名字,卻並沒有對核心商標進行註冊。“雖然對手在業務上並不強勁,但搶奪了核心商標的授權卻是致命的”,蘇木稱,畢竟客戶公司已經在品牌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並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我將這單生意接下來,和公司一起幫助客戶對搶注者發起商標訴訟”,蘇木稱,他們通過一些方式,試圖讓對手的註冊處於無效狀態,並從對手經營地址、商標使用情況等處尋找蛛絲馬跡,以提出異議,最終幫助客戶打贏了這場官司。
站在“專利戰”背後的人
蘇木所處的行業作為一種新興服務業,以企業的專利、商標、版權這幾類智慧財產權的申請為基本業務,原本行業貫穿著智慧財產權代理、申請、運營、維護環節,但一直以來以智慧財產權的申請為主,智慧財產權的深度運營尚處於萌芽期。
蘇木只是全國大約3萬個智慧財產權代理人中的一個,蘇木稱,與其說是代理人,但更多的往往是向企業普及智慧財產權,自己的職業生涯,也大體經歷了中國企業對智慧財產權從陌生到重視,再到主動運用的過程。
入行9年了,蘇木做著年薪30萬的工作,在他看來,“這不是賺快錢的行業,身邊一些人耐不住冷清和寂寞,已經離職跳槽”。直到他幫客戶打了一場“專利戰”才發現,專利、商標等智慧財產權不僅僅是保護自身的一個壁壘,而是成為了一種商業競爭的手段。令他思考的是,這樣的現象會不會讓自己所處的職業群體迎來一個紅利期。
現行法律條文中,侵犯智慧財產權罪包括以下幾種:假冒註冊商標罪、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註冊商標標識罪、假冒專利罪、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複製品罪、侵犯商業祕密罪。
蘇木稱,近幾年來,運用專利和商標手段競爭,逐漸成為國內公司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跨國公司的常見手段,正在中國市場上演。
圍繞技術專利的大型科技公司發生摩擦和衝突已經成為趨勢。過去兩年,高通公司與蘋果公司的專利訴訟一直持續。去年底,福建晉華積體電路有限公司被美光科技公司以專利侵權為由起訴。“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怎樣繞開來自對手的專利攻擊,對自己的商業創新進行保護,在商業世界展開積極的競爭,也是個新課題”,賦獵諮詢管理合夥人沈嘉稱,尤其是科技行業,也在最近一兩年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職業目標
“因專利所發生的爭執,這並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一種由政策、法律層面帶動的商業上的進步。”西安中科光電精密工程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易明表示。
吳易明曾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從事導彈技術研究,後辭崗創業成立西安中科光電精密工程有限公司。他告訴記者:“原先的情況往往是,即便自身權益被侵權,起訴對方卻無法獲利,這造成企業自我保護的觀念普遍比較弱,以及傾向於低層次的複製而非自主創新。”
2018年11月,國務院頒佈《2018年深入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 加快建設智慧財產權強國推進計劃》,列明瞭多項立法任務,並提出推動在著作權法、專利法等法律中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依法懲治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
吳易明稱,隨著關於智慧財產權侵權的懲罰性處理措施的進步,意味著對中小企業專利、商標的保護力度正在加大,通過專利可以贏得保護和權益,因此“專利戰”也就必然發生了。即便不打專利戰,企業普遍在合作或者交易開始就會彼此明確智慧財產權歸屬,避免糾紛。他認為,一種新的商業氛圍正在逐漸形成。
沈嘉告訴記者,當智慧財產權作為企業基礎商業資源,被逐漸夯實的時候,催生了一些創新服務,也就形成一批新的崗位:他們一方面為企業做專利佈局、技術防禦工作,另一方面則為企業股東做專利轉讓和以專利進行債權融資。崗位主要出現在智慧財產權密集的行業,包括ICT、醫藥等科技型或文化創意產業領域。
沈嘉發現,近期這兩類人才價格被炒高了,有的達到一年底薪60萬,加績效激勵高達200萬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