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w+爆款文、1/4的店開在中國,“魔鬼”戴森是如何在中國種草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戴森牌捲髮棒又告罄了。
天貓商城開始預售之後,戴森 Airwrap 捲髮棒每天限量銷售200臺,1秒鐘內搶購一空;戴森官方小程式每日限購50臺,幾乎也是一直斷貨狀態。
眾多女性的變美“神器”清單上,再填一新。
從吸塵器、空氣淨化器到吹風機,戴森一直以超高產品定價卡在同類產品的最高檔位。 對中國的新中產階層來說,它就像蘋果新機一樣,是一種需要你咬咬牙才能買下,拿到手裡覺得“真香”的科技產品。
“老婆生日送什麼?”“好朋友結婚送什麼?”功能實用、價格不菲但“拿的出手”的戴森,成為了一眾品牌中的首選。
戴森在紐約的新品釋出會召開於10月10日,國內的釋出則安排在了一週之後。據知微資料監測,微博上不少科技類賬號第一時間轉載了該訊息,如@engadgetChina @機智貓官微 @動點科技 @鋒潮評測室 @數碼窩 以及新浪科技、IT之家、天極網、騰訊科技等;同時,戴森官方 @Dyson Hair 微博賬號也釋出了該內容,不過互動量不高,並未在第一時間激起漣漪。
但在這款打著“黑科技”標籤的產品,在釋出不到一週內,關於“捲髮棒”的段子已經在朋友圈滿天飛了——“如果男朋友突然說喜歡短髮的你,他可能是不想給你買戴森。”“你缺的是捲髮棒嗎?不,是頭髮。”
為什麼一款價格超過 3000 大洋的捲髮棒能在短時間內成為社交網路的焦點?
戴森成為朋友圈爆款,與女性時尚自媒體“Camelia山茶花”的一篇文章直接相關。據“Camelia山茶花”的後臺資料, 《wow 戴森自動捲髮棒來了 這才是今年的終極草單》上線24小時內,閱讀量達1000w+,150人蔘與分享和傳播,10w人蔘與熱評。
這篇文章的傳播,已經超出了女性關注的時尚圈;有媒體人甚至表示,這篇文章竟被轉發進了“王者榮耀戰隊群”裡。
戴森種草引發的“刷屏”效應
同時“貴不是你的缺點,是我的缺點”、“再見了tony、kevin、david”“請問戴森我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嗎?”“請問戴森你是魔鬼嗎?”(形容戴森具有一種死貴但卻依然讓人很想買的魔力,諸如此類還有SK-II 、CHANEL等)點贊上萬的段子們也在文章評論區誕生了。
覆盤之後,山茶花運營團隊將這篇爆款文章的操作總結為編輯的精細化運營。“後臺留言接近1w條,運營編輯挨個逐條回覆,精選帶有自傳播力回覆評論放出,引導輿論走向,點燃大眾情緒。”
在此之前,《日薪近 10 萬的女人 全中國最會拍照的北京妞 | 陳漫》、《她是赫本和夢露的好閨蜜 優雅的女人更容易成功》、《請把買大衣的預算全部留給 MaxMara》,是山茶花公眾號上的爆款文章,它們的共同點是向讀者展示了一種更精緻優雅的生活方式,平時關注CHANEL、Lancome、OMEGA等品牌的精緻女白領讀者們,與戴森有著高度契合。
山茶花團隊在覆盤總結中寫道:
山茶花Camelia定位在幫助忙碌的職場女性,解決穿什麼、買什麼、去哪兒買的問題,提供從職場到度假、約會等不同場景下的著裝建議,倡導女性在每一個重要時刻,用美,包裹著智慧。這與戴森追求極致、將科技創新+美感無縫融合的極客產品精神和品牌理念不謀而合。
兩波使用者是高度重合,高度凝聚在同一共同信仰下的人群。
如果說斯蒂夫·喬布斯,是全球所有男性心心目⽬中將“科技(Technology)+創新(Innovation)+設計(Design)+美感(Aesthetics)”完美融合的那個⼈人;那麼詹姆斯·戴森就是全球女性⼼心⽬目中的The Man。
作為家電界的“蘋果”,戴森很早就開始了向時尚圈的滲透,比如在早期的產品宣傳中稱“貝克漢姆和英國皇室都在用的吸塵器。”2007年,三宅一生的設計總監藤原大還在巴黎時裝週的設計中以戴森吸塵器為靈感。

維多利亞用戴森打掃秀場
今年9月,戴森執行長吉姆•羅文在北京出席三款全新產品釋出會時曾表示,戴森在亞洲的銷量非常好,SIS店在全球有3000多家,在中國就有710家,佔到了幾乎25%,而官方體驗店的數量也佔到全球總量的1/3。
營造高階感的戴森旗艦店
女性消費的力量實在不可低估。
如今,這些等待著被“種草”滿足慾望的她們,用一次次手動轉發給老公,幫戴森完成了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最火熱的一次營銷。
病毒式傳播的背後,很明顯的一點是,戴森絕不是靠“價效比”贏得觀眾的。從英國走向北美與亞洲,掀起時尚潮流,連創始人James Dyson都感到意外: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憑藉長相如此另類的一個產品,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成為美國市場同類產品中的龍頭老大,實在意外。”
而戴森產品線一貫的堅持——出挑的外形與價格——正印證了一點, 對於主打家庭婦女與白領群體的產品來說,比好用更重要的是好看,比設計更重要的是設計感。(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宮赫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