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是滴滴 也不是滴滴
今天,看了一篇關於【滴滴渡劫】的文章,各種劫,感覺做企業太難了,尤其是創新型企業,尤其是關乎人命的企業。在封閉的空間裡,兩個或者幾個陌生人,各種主觀上的不剎車,都會在一剎那間成為所謂的社會焦點。我們安逸於蜷縮一角指點江山,但對待這種創新型的企業沒有足夠的包容,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或者社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種文化氛圍還是比較落後的。
滴滴還是那個滴滴 只是學會了長大
猶記得共享出行火爆的時候,作為在國貿上班的一份子,每天都會享受到Uber、滴滴、嘀嗒免費發放的優惠券。大概每張有30元,恰好覆蓋我得回程費用。所以,當時感覺滴滴這類網際網路創新型公司的出現,真的是我等上班一族的福音。
期間坐共享出行車輛,有遇到各類奇葩的事情。比如叫了一輛大眾朗逸,但到你面前的是小型麵包車。坐上去,司機用充滿地域的方言給你問聲好,說道大眾那輛車今天限行,改由麵包車了,希望理解下。作為佛系青年的我,心想只要回家就可以了,管它啥車呢,畢竟從小就是坐三蹦子習慣了。行至中途,司機忽然來句,兄弟,你先等會,今天拉貨還沒有吃飯,你喝啥麼?我給你買!我說你趕緊去買自己的吧,我不喝,謝謝。就這樣,司機一路啃著麵包,喝著礦泉水把我送回了家。這讓我想起了【讓子彈飛】裡面的經典臺詞"吃著火鍋,唱著歌",幸虧半路沒有劫匪出現。
我是一個喜歡聽別人傾訴的人,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經歷的多了,知識面也就廣了。有一次,坐滴滴快車,遇到一個特別健談的司機,天南地北的閒諞。聽他說某次去工體接客,上來兩個男的。酒味沖天,後面並排而坐,行至中途,突然"啵"的一聲,司機朝後一看,頓時傻眼。箇中細節不必我再闡述,想必大家都會懂。司機一怒之下車子靠邊,讓這兩個大老爺們立馬下車。聽到這裡,頓時感覺我的人生還是過於單調,要是我是司機,我也會這麼做。
有一次因為路程較近,我叫了個滴滴順風車。車到人坐下,司機迎面來了句"後面兩個人要去醫院,比較急。如果您方便的話,先送她們兩個。"我說行,沒問題。一路上,司機還不斷安慰後排兩個女乘客,說沒事的,會好起來的。等到那兩個女的走了之後,才聽司機說這兩個女的是表姐妹關係,有家人在醫院搶救,還是大學生,等公交時間太慢,就叫了個順風車。
繼順風車事件後,滴滴被要求全面整改,打車難成為了司空見慣。我與滴滴、司機之間的關聯越來越少,彷彿出行的故事拼圖被強硬的扣掉了一塊。
在我看來,雖然現在滴滴排程的車輛少了,價格上漲了。但在整頓的時間長廊裡,依然能夠抵住內外部的壓力,將之前的盈利為先徹底變成安全為先,我覺得滴滴這種勇氣還是值得肯定和點讚的。
併購Uber中國,實現市場巨無霸,盛極一時。遭遇順風車事件,政企聯動整頓,安全為先,知錯就改,蟄伏一時。一動一靜,折射出的是滴滴的成長史,滴滴還是那個滴滴,只是學會了長大。
滴滴不是滴滴 它是國內網際網路出行公司代名詞
之前有記者採訪我關於滴滴順風車的事情。我說這個得一分為二的看。滴滴確實由於安全沒做到位出大事了。但換成另外一個不叫滴滴叫迪迪的網際網路出行公司,也會出現這個事情。
追求盈利是創業公司的必然需求,尤其是像滴滴這種融資幾輪的獨角獸網際網路企業,不然資本投你做啥。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是空白市場,沒有前路之鑑,這也導致了市場與需求之間運營的不協調,從而導致了意外事件的發生。
放眼全球出行公司,Uber雖然在去年上半年盈利了,但如何能夠常態化盈利還是個未知數。Lyft雖然增速很快,但依然也沒有盈利,國內的滴滴同樣也沒有盈利。這是個行業問題,不是隨便換成迪迪名字就可以盈利的。
所以,滴滴不是滴滴,是網際網路出行公司的國內代名詞。此次整改時間長,內部無論是產品還是組織架構上也進行了多重優化,比如設立首席出行安全官、安全部門組織架構多次調整負責人等等。想必這樣的滴滴,以安全為導向的滴滴,經過這一年多的蟄伏,積累的網際網路出行解決方案,未來肯定會成為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出行公司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