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這裡有下一代公司的祕籍
自從第一家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以來,我們經歷了工業革命,技術革命,資訊革命。每一代革命都重新定義了公司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到如今,我們即將進入工業4.0。那麼這一代革命中,又會給我們與使用者的關係提供哪些新的靈感呢?
我將當前公司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1.工業革命——生產型公司
2.技術革命——技術型公司
3.資訊革命——服務型公司
一、生產型公司
生產型公司是指單方向為使用者提供產品,利用數量來獲得盈利。
很多生產型公司走傳統路線:大規模的工廠,員工高強度的機械勞動,產品缺乏獨特性,有非常多的同類競爭品。
當然,這樣的公司在社會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因為他們提供的都是非常基礎的,絕大多數人日常需求的產品。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義烏小商品城中的各個玩具,服裝,零部件廠商。他們提供了全球60%以上的廉價消費品。
他們和銷售商打交道,銷售商需要什麼,他們就提供什麼。而他們和使用者的交流機會有多少呢?零。
他們不會(也不能)去進行使用者調研,不瞭解使用者的需求,只關注於公司內部運作是否良好。他們相信按部就班的生產,就一定能帶來利潤。當然,這種利潤也就如同施振榮提出的“ 微笑曲線 ”所說,是最低的。
生產型公司的付出是單方向的。公司所有的銷售額都依靠於“銷售商賣的好不好”。這種受制於他人的盈利方式,很難讓公司進一步的擴大公眾影響力(除了富士康,你能想到一個廣為人知的生產型公司的名字麼?)。
二、技術型公司
當公司不滿足於與其他公司搶奪同一片紅海,擁有自己的技術,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技術型公司是指利用技術優勢生產出高性價比或者獨特的產品,從而脫穎而出,獲得使用者青睞。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轉型公司:
格蘭仕從羽絨服代工廠,到1998年家電業市場佔有率64%。
藍天從為外星人代工做電腦,到做出自己的電腦品牌未來人類。
HTC從為諾基亞代工做手機,到2011年成為市值第二大的手機公司。
他們都是在作為生產型公司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並且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最後成功開拓了市場。
然而我們也知道,這幾個公司在5到10年前都是一方霸主,現在卻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為什麼? 因為他們被動的給使用者提供服務,沒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貼近使用者的生活,忽視了使用者的需求。 只有在出現了問題之後,才考慮去進行補救。
比如2016年的三星手機爆炸, 站在三星的角度上,他們是這麼想的:“ 我的產品嚴格把關,每道工序都做的很認真,肯定不會有問題。 ”而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是這麼想的: “ 我充個電就炸了,難道我還等著以後在我耳邊炸? ”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確實是技術上的問題。這也導致三星在中國手機市場佔有率從2013年的19.7%,跌到2018年的0.8%。就算單獨為中國市場推出特供版手機來討好中國使用者,也無法阻止其市場份額的下跌。
技術型公司以為利用技術優勢,生產優良產品就能帶來更多的利潤。然而,無法滿足使用者的核心需求,最後只會被使用者拋棄。
三、服務型公司
自從2001年蘋果的第一家專營店的開業後,蘋果專營店一直保持 “ 使用者體驗 至上”的態度,而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如今, “使用者體驗至上”已經成為大多數公司的主基調。
服務型公司是主動站在使用者角度上思考,讓使用者得到滿意的體驗,從而 提高使用者黏著度 。
正如剛剛上市的海底撈,被大家戲稱為“被一億人吃上市的公司”。在其他火鍋店主打“技術”——更好吃的火鍋底料,更新鮮的食材,更豪華的裝修時,海底撈主打良好的服務,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這種領先於其他同行公司的運營模式成功的開拓了新的市場。
當然, 如果沒有技術的話,服務型公司也是無法生存的。 例如今日頭條,就是利用深度學習加上大資料來計算出適合使用者閱讀習慣的文章。但是他們不會像技術型公司一樣大規模宣揚自己的技術多麼先進,而是通過技術潛移默化的讓使用者用的舒心。
技術是冷冰冰的,但人文關懷是溫暖的。 服務型公司注重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將技術作為服務的提升手段,獲得了當前大多數使用者的青睞。
好了,這就是迄今為止的三種公司形態了。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公司與使用者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複雜化。那麼,我們下一代的公司會是什麼樣子?
我認為,下一代的公司會是合作型公司。
四、合作性公司
合作型公司,是指讓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佔據主體,並且主動向公司提供需求。公司依照使用者需求來調整自己的產品和運營思路。
這裡有人會問:“使用者不是又懶又笨麼,他們恨不得你雙手呈上服務,全部一鍵完成。怎麼可能願意花時間來提供自己的需求?”
那麼為何小紅書,抖音,soul這類社交類app下載量如此之高?他們中所報道的各類網紅店或者網紅產品,為何讓大家紛紛被種草(宣傳某種商品的優異品質以誘人購買)?
使用者並不是又懶又笨,而是因為太聰明瞭,會優先挑選自己最合適的東西。而資訊時代所造就的資訊獲得的簡易化,讓大家在購買前先甄別的渠道和手段變得更加豐富。
這些平臺利用了使用者的社交需求,讓使用者願意在這類平臺分享自己的購買和使用心得。 而平臺獲得的評測就是“使用者主動提出的需求” 。
另外的例子就是美國電視劇的運作模式。不同於中國的“拍完後播出”,美劇都是“邊拍邊播”。這是因為每做出一集後,編劇都會聽取觀眾的反饋,依照觀眾的喜好程度來調整劇情。
例如《生活大爆炸》,最開始是打算將倫納德作為主角,但是後來謝爾頓人氣太高,編劇因此最後將劇情大幅刪改,以謝爾頓為中心來講故事。
合作型公司利用了使用者互相交流的特點,將使用者主動提出的需求整合後進行再評估,能夠更加準確的找到使用者的痛點。
我們知道,很多00後的特點在於“勇於表達自己”,這樣的特點會極大的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隨著00後即將成為消費主體,產品的宣傳方式將從被動的廣告傳播變為忠實使用者的主動宣傳,而合作型公司將逐漸成為公司運營模式的主體。
那麼這幾個階層需要如何跨越呢?我們分三步:
1.生產型公司到技術型公司
2.技術型公司到服務型公司
3.服務型公司到合作型公司
① 生產型公司到技術型公司
這一步應該是最好跨越的。 找到公司的技術特點,就能脫穎而出。
那麼,如果是一個很難轉型的生產型公司呢?我們這裡用方便麵公司作為例子。
例如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等等方便麵公司,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次寒冬。自從餓了麼,美團等等外賣產品的崛起,國內方便麵的銷量已經大幅度下降。因為在使用者的心目中,方便麵只是一個代餐。 而更加健康和美味的外賣就替代了方便麵的地位。
然而我們再想想,為何韓國辣雞面會在方便麵一片頹勢中大紅大紫(當然,這和使用者間的宣傳脫不開關係,也就是合作型公司的技巧)?因為如今的使用者,更喜歡去嘗試新鮮的事物。 而辣雞面的全新口味,正好迎合了使用者的新鮮(和獵奇)心理。
那麼,我們總結出來了,如今方便麵的缺點在於:
1.不夠健康。
2.不夠美味
3.不夠有新意。
這也是如今方便麵公司技術轉型的常見方式:
1.健康:今麥郎“老範家”麵館面,主打蒸煮工藝,麵餅非油炸。
2.美味:統一“湯達人”方便麵,定位為中高階方便麵,湯頭濃郁。
3.創新:芝士面,藤椒面,重慶小面,冬陰功面。。。
然而還有一個老方法,但是可能如今的方便麵公司已經忘記了。那就是: 集換式卡牌 。
所有的80,90後都買過小當家,小浣熊,小虎隊等等乾脆面。而裡面附贈的旋風卡,球星卡,水滸卡這些卡牌,讓多少中小學生省下午飯錢去買乾脆面。如果再次推出,出於使用者懷舊心理,加上網路的宣傳造勢,一定能夠成為熱點話題。
當然,如果想要保證熱點之後使用者的留存率,就需要在卡牌的技術上進行提升:遊戲對戰體系,稀有度分類,原畫更改,包裝替換,受眾更新等等。限於篇幅,在這裡我就不展開了。
② 技術型公司到服務型公司
為使用者服務,總是一件聽起來很空泛的事情。服務是不是就是給使用者端茶送水呢?當然不止於此。 想要更好的服務使用者,我們就要將“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都提供給使用者。
有形價值一般體現在技術上,因為足夠優質(或差異化)的技術已經證明了產品的有形價值。那麼服務的無形價值該如何體現呢?
我們依然選擇一個難度較大的公司作為例子:果汁生產公司。由於果汁生產的流程和技術手段大同小異(濃縮,巴氏消毒,冷壓等等),而且大多數果汁只會提供給各大超市和商場進行銷售。那麼如何讓使用者瞭解到,公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呢?
我們思考一下使用者的無形需求:
1.選擇果汁而不是可樂的原因是因為更健康。
2.果汁的受眾大多是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對於慈善的熱衷度很高。
3.喝果汁時是放鬆時刻,而放鬆時刻就需要一些娛樂。
英國的純真(Innocent)果汁公司的做法可以作為一個良好的參考:
1.健康——將送貨車打扮的充滿田園風(用塑料草皮覆蓋或者塗裝成奶牛)。這樣可以強調果汁的來源是健康無公害的,讓使用者更加放心。
2.慈善——每年冬天,每瓶果汁上都戴有一個可愛的小帽子,而這些帽子都是使用者手工編織後寄給公司的。因為每賣出一瓶戴帽子的果汁,公司就會捐出0.25英鎊給需要幫助的老人。而當用戶走進商店,看見這些五顏六色的小帽子,也會加強對公司的好印象。
3.娛樂——果汁包裝盒每個月都不一樣,有時是小故事,有時是小幽默,有時是完全意義不明的圖畫。如果看果汁盒底部,還會看見一句話:“你一定嘗試過看沙發的後面”。相信使用者看見這句話,都會會心一笑。
所以即使不能直接接觸使用者本身,公司也可以從很多方面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傳達給使用者。 從充滿人性化的產品設計中,使用者就能得到滿意的體驗。
3.服務型公司到合作型公司
一個服務型公司一般都有了不少忠實使用者。 如何讓忠實使用者主動參與產品的推廣,則是公司轉型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難點在於,大多數使用者的主動反饋還集中在評測網站(太平洋,大眾點評)或者銷售網站(淘寶,京東)上。而這些公司並沒有注意到這些資料的重要性,往往只是將其作為一個產品宣傳手段,並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營銷模式進行主體推廣。
不過,我們也見到了小紅書和抖音曾今嘗試過自己做電商,然而效果並不是怎麼好。這是為何?
因為他們缺乏合作型公司的最重要的點: 加強使用者間的交流。 這種交流不能單純的停留在評測留言(小紅書)和網紅推廣(抖音)上。而是要讓使用者之間(特別是不願主動參與的使用者)產生互動。
我們可以看見, 已經有部分公司注意到這點了 。拼多多利用了使用者的互相幫助可以省錢的特性,類似病毒傳播的營銷方式,成功的將自己變成了市值100億美元的怪獸。於此同理的還有趣頭條,也是利用了使用者的主動傳播,成功的實行了使用者裂變(當然,和它們定位於下沉市場也有一定關係)。
雖然前段時間今日頭條已經開始在佈局低價電商“值點”了。不過我依然認為: 使用者間的社交促進了合作型公司的發展,而不僅僅在於新興市場本身。
從服務到合作,讓使用者主動推廣產品一般需要以下幾點:
1.激勵——抖音轉發有趣視訊讓朋友開心,拼多多轉發可以打折甚至免單,趣頭條徒弟看新聞師傅獲獎勵。 使用者的推廣需要原動力,而這些原動力來自產品的“有形價值”或者“無形價值”。
2. 反饋 ——在遊戲界,相比吃雞,王者榮耀的投訴系統就人性化的多:當你舉報他人後,王者榮耀客服會及時通知使用者舉報的結果。 良好的公司反饋會加強使用者對公司品牌的信任感,讓使用者感到“有效”。
3. 改進 ——若只有反饋,缺乏改進,使用者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正如噹噹網,在忠實使用者反映物流和送貨問題時,噹噹網“全盤接受,毫無改進”的態度讓很多使用者不得不轉投京東的懷抱。 所以,有實際改進的公司更容易獲得使用者青睞。
於是,我們的公司的發展流程與使用者關係圖就十分明瞭了:
咦?不是還有一個協助型公司麼?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我的一個猜想。下下一代的公司,應該是 工業4.0——協助型公司。
另. 協助型公司
協助型公司將協助使用者進行自我發現,讓使用者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最後使用者會主動為自己提供服務。
這怎麼可能?哪有讓使用者自己動手的?
假設你去朋友家吃飯。你會去搭把手麼?那麼如果你是一家餐館的熟客,餐館忙不過來,你會自己去盛飯麼?
當公司和使用者以朋友相稱時,使用者就會自然而然的將自己視為公司的一份子。公司只需要給使用者搭建大框架,而使用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發揮。
有人會問:“朋友來我家裡吃飯又不花錢。那所謂的協助型公司如何賺錢呢?”
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其實大學就是一個協助型公司。大學裡面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服務,而每個人只會去選擇其中的一部分進行體驗:社團,圖書館,健身房,實驗室等等。在大學期間,因為學生們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都對自己的大學抱有很深厚的感情。學生們也心甘情願的交了學費。
所以依照大學的特點,我們也可以推測出協助型公司的特性:
1.准入門檻高
2.多元化
3.精力投入
4.獎勵機制高
正如開市客(Costco)——全球第二大的零售商,全美最大的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他們就採用了協助使用者的方式:
1.准入門檻高——會員制,必須是美國本地有正當工作的公民,還有一筆不菲的會員費。
2.多元化——家電,蔬果,珠寶,書籍,藥局,加油站,烘焙屋,汽車店。。。
3.精力投入——店鋪較遠,使用者需要自己開車來運輸貨物。
4.獎勵機制高——遠低於其他超市的售價,隨時會有商品促銷,無條件退貨。
但是我認為,真正的協助型公司,還需要將每個使用者作為一個完整個體來看待。隨著大資料的發展,瞭解每個使用者的喜好如同瞭解每個朋友的喜好一樣重要。 協助型公司和使用者互相挑選最合適的群體,並且將雙贏作為改善雙方生活質量的原則。
一個人為改善他的狀況,而自然地做出的努力,當其具有施展的自有和安全時,就是一個十分強有力的原則——亞當斯密
鑑於協作型公司的模型較少,這裡僅提供給大家一個思路。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想法,歡迎通過公眾號滷豆乾(ludouganquan)和我交流。